服务产业发展专业建设研究

2013-03-27 06:02曹雁王英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1期
关键词:办学设置院校

曹雁 王英

【摘 要】本文从高职教育在我国现阶段产业发展中可担当的历史使命入手,指出了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建设和评估方面与产业发展脱节的现状,分析了高职教育目前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的原因,最后,就高职教育全面服务产业发展,提出了教育模式调整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业发展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目前,全国95%以上的地级市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无论是院校数量还是在校学生规模,高职教育都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不少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特别是在适应和服务产业发展上还存在一定差距,高职教育的特色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加大高职院校服务产业发展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教育服务产业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一)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现阶段的必经历程

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昭示我们,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生产力水平不断进步,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推动下,产业结构必将发生剧烈调整与转型。一方面导致并必然引起人口由农村向第二、第三产业比较集中的城镇流动和聚集,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和所占用的劳动者由逐步变小到逐步变大转变;另一方面,在同一产业结构内部,老的产业不断推出、新的产业不断涌现,并在地区间不断迁移。

(二)高职教育在我国现阶段应担当的历史使命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第一产业相对规模不断缩小、第二产业正在转型、第三产飞速发展;另一方面,近10年来,我国的城镇化率以每年1.5个百分点的速率增加,在2011年已超过了50%。巨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迁移,必将呼唤巨大的职业培训。温家宝总理曾强调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正当其时,而高职教育更应当担当起应有责任。

二、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2010年9月,在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陈希指出: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要原因之一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没有完全形成。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能衔接

紧跟产业发展要求,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应当是高等职业教育最突出的一个特色。在这方面,目前主要还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关联不紧密。主要是部分高职院校在规划、设置专业时,不注重调查研究产业政策、市场行情、从业状况,对周边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状况和发展态势不了解,对专业茫然定位、盲目设置。二是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供需不匹配。社会上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高职院校必须对专业进行相应调整并与之匹配,否则,将跟不上发展的脚步。前些年,社会对部分专业如法律文秘、计算机、电子商务等专业需求较大,部分高职院校只看到人才的静态需求,未做长远的动态分析,盲目设置专业、贸然扩大规模,近年来,随着企业单位“高配消费”,在本科生、研究生冲击下,出现了学生就业困难和学校招生困难,办学进入困境。

(二)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不能融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在发生剧烈变化,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不能固守传统热门专业,必须开拓创新,结合产业发展,在课程设置、实践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上加大融合,目前,这三方面均有较大差距。一是专业课程设置未依托行业发展。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与产业发展实践脱离,不能反映企业遇到的生产技术问题和其所处的工作环境;课程内容不能贴近产业发展实践,不能反映学生将来工作的实际;课程设置闭门造车,未吸纳产业部门参与并发挥行业专家的咨询指导作用。二是实习实训满足不了产业需求。由于实习实训基地条件不配套、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少等原因,部分高职院校安排的实习实训任务简单、组织粗糙,甚至是将课本上的习题再演练几次就算完成了任务,以至于在实习实训这个最关键的环节,学生的素质没有得到关键的提升。三是师资队伍跟不上产业发展。由于体制、政策原因,在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时,“派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方式均进展不顺,一方面,安排专业教师深入产业生产一线交流很难推动;另一方面,聘请学有专长的产业界专业人士做为兼职教师也还只是临时举措。

(三)专业评估未与产业发展吻合

专业评估是以专业为对象,对课程设置、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等方面,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进行评价,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高职教育专业评估与产业发展要求还不相吻合。一是评估专业办学条件时,对专业办学条件和专业设置是否建能体现产业变化发展趋势关注不够;对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和专业带头人的产业背景、企业实践经验没有硬性指标;对专业设施和经费投入特别是来自产业界(企业)的投入占学校经费投入的比例没有予以充分重视。二是评估专业教学状况时,对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前瞻性、对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以及产学研合作方面,思路不太清晰,意识还有差距。三是评估专业教学质量时,对学生受训质量的考察缺少勇气,不敢真正面对学生是否都掌握了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是否通过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是否实现了良好的就业。

三、高职教育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的原因

目前,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兴未艾,高职教育还不能完成适应产业发展,国家、社会和高职院校三方都有其自身的原因:

(一)国家对高职教育投入不足、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紧张,制约目标实现。近十年来,国家把教育资金的绝大部分投入普通高等教育,给予高职院校的投入不到10%,与其培养人数占到“半壁江山”的形势极不相符。据统计,有40%的学校左右严重依赖学费,另有30%的学校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30%的学校主要依靠自筹或其它方式。由于经费来源紧张,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困难,制约了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高职学历的社会认可不高,影响生源质量。长期以来,国人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维的影响,潜意识里将读书做学问和做工的人分出高低贵贱, 在国人心中,蓝领阶层没有地位,专门以培养高级蓝领为己任的职业教育也就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重学术轻应用,重学历轻能力,重普教轻职教, 重“白领”轻“蓝领”,视高职教育为“次等教育”, 社会认可度低, 家长不支持,学生不愿上,使得高职院校招生难,制约了高职院校的正常发展。

(三)部分院校办学模式僵化,培养定位和产业发展脱节,办学模式僵化。我国的高职教育主要有三种形式:普通本科院校建置二级职业技术学院、普通专科学校改制、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这样的历史沿革,使某些高职院校不能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性质,仍沿袭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和思路,将高职办成压缩的本科和放大的中专,办学心理浮躁, 在专业设置、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评价上,向本科院校看齐,没有把高职教育办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四)部分院校师资力量不足,“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制约学生成才。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来源有三种:招聘普通高校的本科或研究生、聘请普通高校的教师(含反聘离退休教师)、聘请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在现行制度下,这三种师资均存在短板:从普通高校吸收的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又缺乏一线工作经验,极易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对学生进行实操指导。来自企业的教师因教师职称晋升条件中的学历和学术水平限制,在院校发展困难。

四、高职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建设调整

进入21实际以来,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必须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创新专业设置,才能适应时代要求。

一是面向产业发展,定位办学方向。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因此,高职教育应充分体现其“高等性”和“职业性”,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坚持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就是要将办学目标定位为面向产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因此,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学校在产业发展中的位置,做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相适应。要克服浮躁、攀比心理,切不可盲目追求“高等性”而忽视“职业性”。

二是依托产业发展,创新办学体制。高职教育不同于以全面素质培养、不计具体效果的义务教育,也不同于以专业理论培养为主、孵化精英人才的本科以上教育,而是以培养具体操作技能、造就高级产业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因此,无论是其经费投入、软硬件建设,还是办学形式、教学模式都不应过多参考义务教育和本科以上教育,而是要确立培养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有效对接的新型教育理念,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和教学模式。通过有效的运营,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促成校企共建、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达到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资源互通,利益共享,实现社会、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多赢”。

三是以就业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手握订单搞生产,既可规避风险,又能稳定收益,这是高效率企业的基本特征之一。高职院校以服务产业发展为目标,其产品就是“学生”,只有达到“供不应求”,院校才能充满生机。因此,要牢固树立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识,深化专业建设。要立足地方经济特色,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注重工学结合,积极进行校企对接,以行业发展为牵引,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将人才培养从“产品”输出式向“订单”式培养转变。在学生培养上,基础理论、基本文化知识 “够用”即可,重点加强实际操作技术和技能培训。

四是以“双师”目标,强化师资队伍。军事上有句俗语“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好的教师是高职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简单概括就是要兼具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水准,建立一支强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走出去”,让教师深入企业行业实践挂职、外出进修培训;其次是“请进来”,吸收各专业的行家里手到学校任教,或者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最后要规范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充分发挥各类杠杆作用,从制度上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使教师获得实惠。

五是以企业为背景,完善实习基地。要坚持校企结合,探索与企业紧密对接的模式。主动密切地与企业联系,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鼓励学生深入生产实际,开展技术推广和技术革新等创新和实践活动,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一群,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探索,临沂职业学院.

[2] 高原,对中国职业发展现状的一点探索.

猜你喜欢
办学设置院校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浮窗手势让手机操控更轻松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