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损伤救治中的几个问题

2013-03-31 02:59汤礼军
创伤外科杂志 2013年5期
关键词:非手术治疗外科影像学

汤礼军

肝脏是腹腔内最大的实质性脏器,位于右上腹,隐藏在右侧膈下和肋骨深面,其大部分实质为肋弓所覆盖,尽管处于相对受保护的位置,但仍然是易受伤的腹部脏器,肝损伤的发生率约占腹部创伤的20%左右。近十年来,随着创伤救治理念的革新和影像学的快速发展,肝损伤的救治理念发生了一些改变,为提高肝损伤的整体救治水平,笔者根据20多年肝胆外科临床实践经验结合国内外进展,提出一些应予重视的问题。

1 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1.1 分型 习惯上根据肝脏深部组织是否与外界相通,常将肝损伤分为闭合性或开放性。近年来,“钝性伤”(blunt injury)和“穿透伤”(penetrating injury)的提法逐渐取代了“闭合伤”(closed injury)和“开放伤”(open injury)。这种新的提法更突出了损伤性质,更能反映外伤的严重性、诊治难度和预后[1]。

1.2 影像学检查 对肝损伤的影像学诊断仍主要依靠超声和CT检查,此外血管造影技术也值得重视。超声检查因快速、便捷、廉价,仍是检查的首选,Nural等[2]报道了超声检查对肝损伤诊断的敏感率为63% ~100%,特异率为98% ~100%。敏感率低于特异率,很显然这意味超声检查能确诊肝损伤,但有可能造成漏诊,其原因与其超声检查自身分辨率以及腹腔空腔脏器的干扰等有关。基于此,CT检查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CT检查在肝损伤,尤其是钝性肝损伤的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它能较准确显示肝外伤的部位和范围,协助外科医生判断是否需行手术治疗,并据此进行肝损伤的分级。血管损伤是肝损伤后并发症和死亡的元凶,如何通过影像学判断血管损伤,近年来也有较大进展,Taourel等[3]提出通过CT检查观察肝脏原发损伤灶(如血肿、动脉瘤、胆漏等)来判断是否合并血管损伤,并给出了修正的CT评分系统。需要强调的是,血管造影技术也逐步应用到肝损伤诊断中来,与超声和CT检查检查不同的是,这种基于多学科团队合作的技术还具备一定的治疗作用[4]。

1.3 分级与评分 分级与评分是诊断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针对肝损伤的分级仍采用美国创伤外科学会(AAST)1994年修订的分级标准,根据肝实质和血管受损的情况分为6级,Ⅰ级~Ⅱ级为轻型,Ⅲ级~Ⅵ级为重型。需要注意的是肝损伤往往合并多发伤,因此在评分时还常用美国医学会制定的“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和“损伤严重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上述3种分级法以解剖损伤为依据,根据影像学检查和术中实际情况较易做出判断,其优点在于国际性量化标准便于资料的总结和学术交流。值得一提是,这些指标中缺乏伤者的生理指标,因此有的学者主张将一些生理指标(如血气分析、生化指标)纳入评分,并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5]。笔者认为对于重型,需住入ICU的肝损伤患者,可同时实施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ECHEⅡ评分),有助于判断病情和预后。

2 液体复苏注意的问题

重型肝损伤由于腹腔出血往往导致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则是救治的首要环节,既往经验一直采用传统的“积极性液体复苏”(aggressive fluid resuscitation),即输注大量液体。这样一来,造成了血液稀释,不仅不能增加患者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有效灌注,反而影响了凝血功能,加重出血的概率,增大病死率。近年来,“限制性液体复苏”(limited fluid resuscitation)被证实在一定水平上克服上述问题,并能显著提高存活率;其具体的方法是在控制出血前进行限制性的输血输液,待出血得到控制后再逐步补足血容量,故又称为"延迟性液体复苏"(delayd fluid resuscitation)[6]。

3 非手术治疗的问题

近十年来,非手术治疗处置肝损伤的重要性逐步得到重视,尤其是钝性肝损伤,文献报导80%以上的钝性肝损伤患者可采取非手术治疗治愈。这种观念的转变主要因为:(1)超过50%的肝损伤患者在剖腹手术时已经自行止血;(2)儿科患者非手术治疗的成功先例;(3)认识到肝脏损伤后具有极大的自愈修复能力;(4)肝脏CT影像技术的进步和发展[7-8]。笔者认为随着ICU技术的进步和床旁实时检查的运用,肝损伤非手术治疗成功的报道逐渐增多,我中心目前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肝损伤已不局限于Ⅰ级,指征已扩展到部分Ⅱ、Ⅲ级肝损伤。这类伤者的特点是:(1)生命体征平稳或稍经补液后稳定,无腹膜炎体征及其他合并伤;(2)实时床旁超声检查,腹腔积液较局限;(3)具备有效的生命体征监护;(4)做好相关术前准备,具备随时中转剖腹手术条件。

4 手术治疗的问题

对于严重肝损伤或多发伤,经积极抗休克治疗血压仍不稳定的伤员,手术治疗仍是制止出血、挽救生命的关键措施,其时机选择要根据肝损伤情况、失血性休克程度决定。

4.1 手术目标的调整 近年来,损害控制原则(damage control principle,DCP)在创伤的综合救治中得到了空前的强调,该原则同样适用于肝损伤的手术治疗,手术目的从过去“彻底、全面”的理念转变为“尽快止血、稳定内环境”,这样可最大程度地避免因过多操作、延长手术时间而带来的损伤。

4.2 肝周填塞的再应用 肝周填塞(如纱布填塞法)曾是二战时流行的止血法,此后随着外科技术全面进步,该方法曾一度受冷落。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肝周填塞在肝损伤手术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其不仅能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而且逐步成为一种新手段。当采用缝合、肝动脉结扎等方法处理仍有较广泛渗血或出血,伤员情况比较危急时,术者可用大块明胶海绵、止血粉或可溶纱布等填入创面压迫止血;如仍未能满意止血,可再填入大纱条或纱布垫加压止血。另外由于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解剖位置较隐匿,损伤后直接修补难度大,故而可采用填塞和压迫法止血。

4.3 肝动脉结扎术应慎用 肝动脉结扎术曾作为简单有效的方法应用于肝损伤的手术救治,但肝动脉结扎后带来的肝脏缺血缺氧,术后可导致肝组织缺血、坏死,甚至带来胆道并发症,故而一直饱受争议。近年来,随着血管介入技术的进步,选择性肝动脉栓塞的应用有望进一步取代肝动脉结扎术。

4.4 非解剖性切除术地位增强 解剖性肝切除术也称规则性肝切除术,是相对于非解剖性或局部切除而言,指预先切断病侧肝叶的入肝血流后,按外科解剖的肝段、肝叶的范围切除肝组织,在解剖平面上离断肝实质,这是较为成熟的肝脏外科的基本技术,国内部分学者将其将其作为肝损伤手术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提出,对于需要实施肝叶切除的肝损伤案例,在清创的基础上实施非解剖性肝切除术能使患者更为受益。

4.5 胆道损伤需重视 肝损伤合并胆道损伤概率虽然不大,但临床上仍能遇见,因此手术探查中需引起术者的警惕,一经发现要认真对待,应行相应修补,必要时放置“T”管支撑胆管亦或胆管与空肠吻合术。

4.6 腹腔镜技术应用与发展 随着微创外科的迅速发展,国内外的外科同行逐步将腹腔镜应用于肝损伤的诊治。Mechail[9]回顾分析了腹腔镜手术和剖腹手术治疗腹部创伤的效果,结果显示腹腔镜诊断腹部损伤的敏感率为100%,特异率和准确率分别为88%和91%,其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比手术组患者低。腹腔镜在腹部创伤诊治中有着视野清晰广阔,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安全简单,减少了剖腹手术并发症等诸多优点。此外,腹腔镜还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

5 其他的新观点

随着医学工程学的进步,一些新的手术设备,如氩气刀、超吸刀、超声刀、双极电凝等切割闭合工具已广泛应用到临床,这些设备提高了肝脏外科手术的效率,也为肝损伤的救治带来新的处理办法;此外新的创伤修复材料,如生物蛋白胶、含凝血酶的凝胶的出现,也可作为传统止血方法的补充,这些科技的进步使一些学者也提出了“快速康复外科”的理念。笔者认为在科技、医学全面进步和对肝损伤救治经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肝损伤救治逐步向非手术过渡,对于需要手术的重型伤员,其手术理念有所革新,介入技术、腹腔镜等微创技术也将广泛运用于实践,这些都将提高我国肝损伤救治的整体水平。

[1] Badger SA,Barclay R,Campbell P,et al.Management of liver trauma[J].World J Surg,2009,33(22):2522 -2537.

[2] Nural MS,Yardan T,Guven H.Diagnostic value of ultrasonography in the evaluation of blunt abdominal trauma[J].Diagn Interv Radiol,2005,11(1):41 -44.

[3] Taourel P,Vernhet H,Suau A,et al.Vascular emergencies in liver trauma[J].Eur J Radiol,2007,64(1):73 -82.

[4] Carrillo EH,Spain DA,Wohltmann CD.Interventional techniques are useful adjuncts in nonoperative management of hepatic injuries[J].J Trauma,1999,46(4):619 -622.

[5] DiSaverio S,Catena F,Filicori F,et al.Predictive factors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grade IV and V liver trauma undergoing perihepatic packing:single institution 14 years experience at European trauma centre[J].Injury,2012,43(9):1347-1354.

[6] Dalle Lucca JJ,Li Y,Simovic MO.Decay - accelerating factor limits hemorrhage-instigated tissue injury and improves resuscitation clinical parameters[J].J Surg Res,2013,179(1):153 -167.

[7] Stein DM,Scalea TM.Nonoperative management of spleen and liver injuries[J].J Intensive Care Med,2006,21(5):296-304.

[8] Polanco P,Leon S,Pineda J.Hepatic resec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complex injury to the liver[J].J Trauma,2008,65(6):1264-1369.

[9] Mechail C.Laparoscopic vesrus lararotomy in management of abdominal trauma[J].Surg Endo,2001,15(6):319 -322.

猜你喜欢
非手术治疗外科影像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儿童慢性鼻窦炎非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研究
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40例临床观察
扁平足的外科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