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地区腰坑习俗浅探

2013-03-31 12:09张义中
长沙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楚文化墓葬岭南

张义中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00)

腰坑,作为我国古代丧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流行于中原商周时期,到了春秋战国,腰坑习俗的中心逐渐转移到湖南及岭南地区。岭南的腰坑墓葬俗通常被认为是中原殷商遗俗。鉴于目前学术界对岭南腰坑墓的研究尚显不足,笔者试图通过对岭南腰坑墓的分布、分期及相关特点的研究,来探讨腰坑葬俗的源流、用途诸问题,不揣简陋,敬请方家指正。

一 岭南腰坑墓的分布、分期及相关特点

从已发表的报告和简讯资料来看,岭南腰坑墓主要分布在桂东和粤西地区。桂东地区有平乐银山岭、贵县罗泊湾、钟山县张屋等,粤西地区有乐昌对面山、罗定背夫山、四会鸟旦山和高地园、德庆落燕坡、广宁龙嘴岗、肇庆北松岭、广州建设新村和西村石头岗等,共计105座。

朱海仁将岭南腰坑墓分肇始、盛行、延续和消亡四期,分别对应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南越国时期和西汉晚期至东汉四个历史时期[1]。笔者基本认同其观点,下文将按照这一分期标准陈述。

关于岭南腰坑墓的特点,前人已作过归纳,笔者这里只强调三点:

1.从地域上看岭南腰坑墓的分布始终没有远离河流,分布范围东起广州,西到贵县,北起平乐,南至罗定,囊括了粤西和桂东的大部分地区,而又以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最为密集,少量分布在北江和西江支流沿岸,这些河流正是古代岭南人民与长江流域及中原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2.岭南腰坑墓在年代上存在一定的落差,北江腰坑墓年代最早,其次是西江干流,西江支流年代最晚。例如广东乐昌对面山腰坑墓仅见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腰坑已退化,汉代绝迹,其他地区腰坑墓多出现在战国至东汉时期,原因在于乐昌地处北江上游系文化交通要冲,在接受湘中南地区的影响上有“近水楼台”的优势。

3.从文化内涵上来看,岭南腰坑墓自成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越文化因素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楚文化因素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渗透。

(1)葬俗葬制。考古资料证明,春秋之前岭南盛行捡骨葬,发现这种葬俗的地点有粤北石峡和佛山河宕[2,3]。春秋中晚期,在楚文化南渐这一历史大背景下,两广地区葬制出现一些新的因素:

封土:自战国中晚期始出现部分有封土的腰坑墓。

墓室: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早期墓坑狭长,晚期墓坑渐宽,且广西平乐少数墓葬出现二层台。

墓道:四会龙江战国早期墓始有台阶墓道,平乐银山岭、贵县罗泊湾、广西钟山出现斜坡墓道。

方向:以平乐银山岭战国墓看,以东向为主,共69例,其次南向,为11例,然后是北向、西向,分别为4例和3例。

填土:广东德庆、广西平乐腰坑墓填土均为原坑土,且有的经过夯打。

木椁:广西贵县罗泊湾用套榫结构,不用拴钉,后室有四个边箱。

木棺:银山岭个别墓墓底铺有一层薄薄的青膏泥或炭末。

综上,不难看出两广腰坑墓葬中的楚文化因素。但是需要指明的是腰坑葬俗却并非岭南腰坑墓和楚系墓葬的共同特征,考古发现设置腰坑的楚墓几乎为零。

(2)随葬器物。通过对腰坑墓中典型器的分析,不难看出,越文化因素在楚越文化交流中发生嬗变,特征趋于模糊,战国两汉时期的粤西和桂东地区,楚文化因素和越式器物完美地融合到一起,事实上,就该时期的两广墓葬来看,几乎所有的墓葬都或多或少的包含有楚文化因素。例如罗定背夫山的铲形钺、四会鸟旦山的空首剑、肇庆北松岭的三足盘都能看到楚文化的影子。这一点从楚国的地域范围方面也可以得到印证。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南方大国,楚成王元年(公元前671年)使人献天子,“天子赐祚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于是楚地千里。”[4]《淮南子·兵略训》追忆说:“昔者楚人之地,南卷沅湘,北绕颖泗,西包巴蜀,东裹郯淮……”蒋廷瑜对“南卷沅湘”的解释是,楚国南境已囊括了整个沅、湘二水流域,即保罗了今湖南全境[5]。战国时期,楚悼王用吴起变法,一度“南平百越”,这个“百越”讲得相当笼统。《战国策·楚策》记载了苏秦对楚威王说的一番话,“楚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苍梧即湖南与广东、广西交界的九嶷山,按此说,楚国的势力范围根本没有到达岭南地区。因此,整个岭南地区的墓葬,无法确定任何一个是属于楚人的,楚文化对岭南地区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器物制作风格上。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早期腰坑墓中也发现有大量的中原文化因素。如罗定背夫山出土的有胡铜戈、陶豆与虢国墓地的同类器物相似;四会鸟旦山铜器花纹(以陶纹和雷纹为主,其次是绳纹、绳索纹、蟠龙纹和锯齿纹)也是中原地区所常见的花纹。

二 岭南腰坑的源流

现有考古资料表明,墓葬中设置腰坑在距今4000多年的石家河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6]。

腰坑墓大量出现在商代。商代早中期,腰坑墓通常规模较大,且随葬品丰富,此时的腰坑多为长方形或方形,坑内或殉人,或殉狗,或埋葬大量器物。典型墓例有殷墟妇好墓[7]、殷墟 M259 和 M260[8]、安阳大司空村南殷墓等[9]。

到了商代晚期,腰坑继续流行,在地域上不再局限于中原地区,呈现出向周边流传的趋势。这一时期的腰坑仍然以长方形、方形为主,坑内多殉狗。典型墓例有湖北黄陂盘龙城商墓[10]、山东滕州前掌大村商墓等[11]。

周起代商,墓葬中设置腰坑的习俗被继承下来,并广泛地被中小贵族接受,在地域上继续向周边扩散,甚至流传至山东、宁夏、福建等地。典型墓例有长安县斗门镇西周早期墓[12]、扶风齐家村西周晚期墓[13]、山东临沂中洽沟西周晚期墓[14]、栖霞县松山乡吕家埠西周墓[15]、宁夏固原西周早期墓[16]、福建南靖县西周墓等[17]。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腰坑习俗的中心发生转移,中原地区已很少有腰坑墓存在,反而山东、湖南、云南、岭南地区却发现有大量腰坑墓。湖南地区的腰坑墓流行于春秋中晚期,之后很少发现;岭南和云南地区则在战国中晚期甚至到秦汉时期还有少许腰坑墓存在。

关于岭南腰坑墓的来源,目前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岭南腰坑葬俗是中原殷商遗风[18],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湘桂粤的腰坑习俗只是形制和中原类似而无承袭关系[19]。笔者认为前一观点比较可信,试论证如下:

首先,湖南和岭南地区早在殷商时代就和中原地区有经济文化上的交流,这一点已被考古资料证明。

再来看看湖南和岭南地区的早期腰坑墓。湖南的腰坑墓可追溯到春秋早期,主要发现于湘水中下游的湘乡地区[20]。这些墓葬都是狭长形土坑竖穴墓,有头龛和腰坑,随葬器物有罍、鼎、盉、戈、矛、短剑、削刀、钲等。陶器甚少,仅见罐、豆各一件。铜器与洛阳、侯马等地春秋早期墓所出器物相近。根据何介均对湖南地区商周时期古文化的分区研究[21],湘江和资江下游商周时期的文化主要包含古越族和中原两方面因素,趋势是中原因素逐渐加强,至西周晚期,楚文化开始进入这一地区的北部。结合东周时期越人的分布范围,毫无疑问这些墓葬的主人当为土著越人。

湖南地区较晚的腰坑墓都位于湘江中上游地区,有衡阳苗圃 M20[22]、郴州地建 M4[23]、祁东小米山[24]和资兴旧市M324[25]、M579、M485、M494[26]等。

统观湖南及岭南地区腰坑墓,结合这批腰坑墓的年代,不难发现这样一条传播路线:沿湘江南下,经耒江(湘江支流),越五岭,沿北江继续南下,至广州折而向西,沿西江逆流而上。这是一条异于传统上所说的湘桂走廊的新路线,湖南和两广地区腰坑墓几乎都分布在这条线路上。《史记·南越列传》记载,屠睢进军岭南时沿着先秦入越的三条商路而下:一路过大庾岭,下浈水;一路过骑田岭,下连江;一路过萌渚岭,下贺江。其中,第一条线路通俗地讲就是从今江西入粤东北的一条通道,但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腰坑墓都分布在桂东粤西,腰坑习俗的传播路线显然不会是这一条;第三条线路位于灵渠东侧,直通桂东,而从岭南腰坑墓出现的时间来看,桂东明显晚于粤西,且桂东腰坑习俗代表着岭南腰坑的盛行期,因而这条线路也不合理;而第二条线路,正是我们根据岭南腰坑墓的年代推断出来的传播路线。

确定了腰坑墓的传播路线,我们不禁要问,在春秋战国的历史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楚人对腰坑习俗的流传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且不论腰坑到底是作为储物用还是有奠基以避邪的意义,楚文化发达的棺椁制度和造型独特的镇墓兽决定了它不需要这一特定葬俗。考古材料证明,虽然楚人和殷商腰坑习俗发生过直接接触,少数楚墓中也发现设有腰坑,但是腰坑并没有被楚这个“有容乃大”的民族真正接受并流传开来。换言之,岭南腰坑墓中虽包含大量的楚文化因素,但是腰坑习俗却不是出自楚文化,而是源自楚崛起之前的中原文化,湘地越人接受了中原文化的腰坑习俗,随着楚国的崛起、楚文化的南渐,湘地越人迫于民族斗争的压力,转徙岭南,并将这一葬俗带到岭南,流传开来。

三 腰坑的用途

关于腰坑的用途,学界历来说法不一。石家河文化的腰坑中放罐,罐内套杯,杯内有鱼,于是有学者从民族学和民俗学的角度讨论认为鱼生殖力旺盛,是女阴的象征,腰坑葬俗有祈求繁衍,人口兴旺之意[27];殷商腰坑多殉人,有学者以“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和古人“推生视死,推人视鬼”为由,推定古人将墓室视为死者在阴间的住宅,认为腰坑有奠基意义,目的是为了防御地下鬼祟[28];还有学者采取考古学和民族学相佐证的方法,论证了腰坑习俗的性质是挖造墓坑时奠基、祭祀地神以驱鬼除邪保平安[29]。

笔者认为岭南腰坑墓的盛行,与该地古葬俗有密切的关系,反映的只是岭南土著居民对这一葬俗的认同。岭南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流行二次捡骨葬[30,31],其中又以广东西部封开杏花区牛围山西南山坡7个夔纹陶瓮瓮棺葬尤其引人注目[32],这种葬俗在岭南不发达地区甚至延续到两汉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岭南土著居民接受楚文化的影响,挖掘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埋葬死者,同时期,湘地越人南迁,带来腰坑葬俗,岭南居民接受这一葬俗,并在腰坑内置陶器一件,作为古老瓮棺葬俗的延续和流变。这便很容易解释为何腰坑传到岭南地区就发生变化,产生圆形腰坑且用途趋于简单化,只埋葬一件陶器,或匏壶,或瓮,或盒。

综上所述,岭南腰坑葬俗是在湘地越人南迁这一大背景下产生的,该地腰坑墓中包含大量的楚文化因素,但是腰坑习俗却不是出自楚文化,而是源自楚崛起之前的中原文化,湘地越人接受了中原文化的腰坑习俗,随着楚国的崛起、楚文化的南渐,湘地越人迫于民族斗争的压力,转徙岭南,并将这一葬俗带到岭南,流传开来。岭南的腰坑墓也有自己独特的分布特点。腰坑在用途上与该地古葬俗有密切的关系,反映的是岭南土著居民对这一葬俗的认同。

[1]朱海仁.岭南腰坑墓探源[N].中国文物报,2004-08-20.

[2]广东省博物馆,曲江县文化局,石峡发掘小组.广东曲江石峡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1978,(7).

[3]广东省博物馆.广东北部山地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61,(11).

[4][汉]司马迁.史记·楚世家[M].

[5]蒋廷瑜.楚国的南界和楚文化对岭南的影响[A].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1980)[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6]宜昌博物馆.三峡地区发现原始社会腰坑墓葬[J].江汉考古,1999,(1).

[7]中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发掘[J].考古学报,1977,(2).

[8]中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殷墟259、260号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7,(1).

[9]中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1986年安阳大司空村南地的两座殷墓[J].考古,1989,(7).

[10]郭德维,陈贤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和墓葬[J].考古,1964,(5).

[11]胡秉华.滕县前掌大村商代墓葬[A].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年)[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12]陕西省文管会.西周镐京附近部分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1986,(1).

[13]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齐家十九号西周墓[J].文物,1979,(11).

[14]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中洽沟三周墓[J].考古,1987,(8).

[15]栖霞县文物管理所.山东栖霞县松山乡吕家埠西周墓[J].考古,1988,(9).

[16]固原县文物工作站.宁夏固原西周早期腰坑墓[J].考古,1983,(11).

[17]郑辉,林聿亮.福建南靖县三凤岭西周墓[J].东南文化,1990,(4).

[18]广西文物工作队.平乐银山岭战国墓[J].考古学报,1978,(2).

[19]吴铭生.资兴旧市战国墓反映的楚越文化关系探讨[J].湖南考古辑刊,1982,(1).

[20]湖南省博物馆.湖南韶山灌区湘乡东周墓清理简报[J].文物,1977,(3).

[21]何介均.湖南商周时期古文化的分区探索[J].湖南考古辑刊,1986,(2).

[22]衡阳市博物馆.衡阳市苗圃五马归槽茅坪古墓发掘简报[J].考古,1984,(10).

[23]郴州地区文物工作队.湖南郴州东周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0,(10).

[24]谢日万.论两广战国汉代墓的腰坑习俗[J].广西民族研究,2001,(2).

[25]湖南省博物馆.资兴旧市春秋墓[J].湖南考古辑刊,1982,(1).

[26]吴铭生.湖南资兴旧市战国墓[J].考古学报,1983,(1).

[27]杨华.长江三峡地区古代腰坑葬俗的考古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28][29]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30]朱非素.我省文物普查中的新发现[J].广东文博,1984,(2).

[31]曾广亿.海南岛东汉瓮棺墓发掘考略[J].广东文博,1979,(10).

[32]杨式挺.五年来广东文物工作的重要发现[J].广东文博,1984,(2).

猜你喜欢
楚文化墓葬岭南
忆岭南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雨岭南
墓葬中的女人
不辞长作岭南人
第二届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点摘编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