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租界史学”探析

2013-03-31 23:49杨宏浩
关键词:租界史学

杨宏浩

(福建漳州师范学院 历史与社会学系,福建 漳州 363000)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陆续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列强不断在华获得各种特权,扩大侵略利益,这些侵略方式有武装的,有政治的,有经济的,还有文化层面的。而“租界”是西方列强侵华的桥头堡,西方列强通过“租界”将其势力渗透进中国内地。同时,“租界”也是当时中国人了解西方社会的窗口:在“租界”里,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不仅有器物和制度上的更新,也存在观念上的变化。历史观念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呈现出了与以往传统史观不同的“租界史观”。

一、“租界史学”的定义

“租界史学”由“租界”和“史学”两个词语所构成,为了弄清“租界史学”的概念,就必须对“租界”和“史学”这两个词语所代表的意思进行考察。“租界”,英文称“settlement”,起初是指清政府在19世纪中后期,为了将外国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而设定的居留地。但是随着中国主权的逐渐丧失,租界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在租界内,外国人开工厂、设银行、建教堂、办学校、出报刊、看戏、赛马、赌博、几乎像在自己国内一样生活。这里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立法权、警务权、司法权,巡捕、监狱、法庭,也一应俱全。这块中国的土地,中国政府权力却难以鞭及,成为“国中之国”[1]。由此可见,租界已经转变成为西方列强侵华的据点。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时期内,“租界”最早出现在沿海地区,进而沿长江而上,逐步向内陆扩展。其中,以上海,武汉,天津的租界最为集中和典型。上海地处长江口的入海处,境内多为冲积平原。1845年11月,以《上海租地章程》为开端,英、法、美等国相继在上海强行开辟了后来演变成租界的外国人居留地[2]3。尔后,逐渐发展成为各自独立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而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汉水的交汇处。1861年3月,英国驻华使馆参赞巴夏礼再次拥4艘军舰抵达汉口。这一次他正式要求湖广总督官文开放汉口,并仿照上海,划出一块地皮作为英国人的区域。由汉口花楼街东八丈起,顺流而下,至甘露寺江边下东止约458亩的土地被英人看中,整块土地“永租与英国官宪”。汉口的英租界便由此划定[3]16。在随后的几十年间,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追随英国,相继在汉口开辟了租界。天津作为海河和渤海湾的入海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大量的西方列强开辟租界。最早在天津强划租界的国家是英、美、法三国,它们首先将天津城东南的紫竹林沿河一带划为租界地[4]66。甲午战争以后,逐渐形成了法国,俄罗斯,日本,德国,比利时,奥匈等国的九国租界,在数量上据全国租界之首。除了以上三个大城市外,厦门,广州,杭州等地,也有数量不等的租界地。另外,在中国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外国势力范围,比如德国的势力范围在山东,法国的势力范围在广东。这些势力范围同样也可以理解为“租界”模式的扩大化。西方列强就是通过这些“租界”和势力范围,来对中国实行间接的或直接的统治。

关于“史学”的概念,简而言之,“史学”就是指历史学。然而对于“史学”含义的解释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史料就是“史学”,有的认为史书记述才是史学。在西方,历史的本义为真理的寻求,在中国古代却倾向于记事和垂训。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论述,“史学”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首先,史学所研究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这些实践活动的“实际发展过程”。这里,既包含了对人类客观历史的认识,也包含着对人类客观历史的描述、阐述。其次,史学研究要认识和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这些实践活动的“实际发展过程”,是通过实证。总之,史学就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实证科学[5]。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的《春秋》,到汉朝的《史记》,再到魏晋南北朝的《三国志》、《史通》,宋元明清时期的《资治通鉴》和考据方志,最后到中国近代史学。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国史学思想、史学观念的发展和变化。而“租界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在中国近代社会,中国近代史学包含了维新史学,边疆史学等史学思想,同时又没有完全脱离中国传统的史学影响。所以可以说“租界史学”是受新史学、传统史学和西方史学的共同作用而成的史学。

二、“租界史学”的产生原因

(一)“租界史学”产生的外部原因

“租界史学”的产生有着其深刻的外部原因。首先,租界的相继开辟为“租界史学”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其次,租界内相对安定的社会、优越的环境,与当时中国社会动荡落后的局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以上海为例,19世纪末,上海已经可与所有西方的大都市相媲美。1893年,当各国侨民大规模庆祝开埠五十周年时,上海租界已经具备了体现当时科技进步的所有公共设施[6]33。众多的军阀政要、富商巨贾、名流文人会将租界当成是一片“净土”,纷纷在租界买房置业,给租界带来了大量的资本,从而推动了“租界”经济的繁荣。天津是北洋军阀官僚盘踞的地方,他们将聚敛的财富变为资本;开始只投资经营房地产、金融、当铺、粮店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工厂企业利润大大超过其他行业,这些人便纷纷投资工业。如1916—1922年天津建立的华新、裕元、恒源、北洋、裕大、宝成六大纱厂中,除北洋、宝成外,都有军阀投资;据1914至1925年天津新建的二十六家工厂,资本总额二千九百二十六万元的资料考察,其中有十一家工厂,资本总额一千五百七十二万元属于军阀投资,分别占建厂数的百分之四十二点二,投资总额的百分之五十三点七[4]263。“租界”经济的繁荣势必对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地促进作用。租界内各种人物云集,有立宪保皇派,民主维新派,革命派,殖民主义分子。特殊的城市格局、文化传统的边缘性特点、文化传统中的近代性因素、移民社会的人口特点,这几条结合起来,造成了上海租界作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不可多得的优良场所[2]53。

(二)“租界史学”产生的内部原因

“租界史学”产生的内部原因也同样重要。这里的内部原因,主要是指租界内部相对独立的法律制度和包容的社会氛围。租界内部的西方法律让当时的中国人看到了法律的威严和效率,对犯罪分子的严惩,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更重要的一点是,租界的法律相对于当时的中国的其他地方而言,为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自由。就连陈独秀当年都在文章中说,租界是中国最安全的地方,也是最安静的地方[3]20。因此,各类精英,各种思想更易于在租界汇集。在这里面当然包括了一种新的史学的诞生——“租界史学”。

三、“租界史学”的发展过程及表现特点

(一)“租界史学”的发展过程

“租界史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租界的创始阶段。这段时间大至可以从租界开埠到太平天国运动前,“租界史学”在这段时间主要以西方史学为主导地位。因为此时的租界尚不允许华人的大规模的流入。所以说,“租界史学”还是以近代西方的学说为主流。第二阶段,租界的扩展阶段。这个时间段大体为太平天国运动至辛亥革命前,在这个时间段,由于外部时局的不稳定,大批中国人开始涌入租界,同时,租界当局也通过各种手段,使租界的规模得以扩张,从而慢慢形成了共处的新局面。以上海为例,连年的战乱使大批的中国难民涌进了上海的外国租界:1854年一年中已达两万人。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在寻找避难所。原先保留给西方人居住的租界逐渐变成了华洋杂处的城市。大量移民的涌入,冲击了居民的生活和租界的组织结构[6]11。在迁入的中国民众之中,有农民,官吏,还有受过教育的地主阶级士大夫。他们的到来,也将中国传统的史学引入租界,租界内的西方人在与这些中国民众的接触中,开始逐步了解到中西不同史学之间的差别。第三阶段,租界的新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起止时间大体上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爆发,在这个时间段内,中国社会的动荡持续加剧,从而导致了迁入租界的中国居民不仅有农民和知识分子,更主要的是社会改革家和革命者的迁入,为“租界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革命者,将已经中国本土化的维新史学带进租界。这些新的史学,与之前到来的传统史学和西方史学相互碰撞融合。在这一时期,各类文化机构的繁荣,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租界史学”的新发展。上海是晚清中国文化市场发育得比较充分的城市。由于租界不受清政府直接控制,华人也就能够在这里创办民营的报纸、杂志和出版机构等文化事业。通过文化事业,通过卖文、卖画、卖知识,他们有较为可靠的经济来源,有成就感,安全感。这使得各地文化人竞相流寓上海[2]52。其中,不乏有新式的文化人,比如章太炎,蔡元培等。第四阶段,租界的“皇民化”阶段。大体时间从抗日战争到租界的收回,这段时间由于日本当局对租界的控制和占领,西方人在租界的统治受到了严重打击,日本人借助“皇民化教育”的历史教育,将西方史学排挤出租界。至此,“租界史学”形成了传统史学,西方史学,新文化史学,“皇民史学”四个共存的局面。但是,随着1945年日本的战败投降,“皇民史学”也就终止了。租界在经受几年日本的统治后,西方人的影响由于内外压力和时局的变化,大大降低,最后只好将租界交还给中国政府。“租界史学”因此也就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二)“租界史学”的表现特点

“租界史学”的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中西合璧。随着租界历史的发展,时而以西方史学为主,时而以中方史学为主,或者兼取双方的优点。可以说是西方史学的“克里奥尔”化,也可以说是中国史学的现代化。第二,“租界史学”的出现不是单独的一个现象,他是与租界文化密切相关,换句话说,“租界史学”的产生是建立在租界内部教育、新闻、文学、戏剧、民间工艺等文化基础之上的。他们之间相互独立,但是又相互影响。“租界史学”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不断从其中吸取经验,同时依托这些基础为媒体,在租界内获得了广泛的传播。第三,“租界史学”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租界,租界起了客观条件的作用。而且“租界史学”的时间段是特限定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的这段时间,在漫长的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第四,“租界史学”不等同于“殖民史学”,“租界史学”的创作并不全受西方殖民思想的影响。因为,“租界史学”是根植于租界的。

四、“租界史学”的影响和地位

“租界史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中国史学界有着特殊的影响和地位。首先,“租界史学”第一次将原来相对封闭和孤立的中国传统史学所打破,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史学观念和看法,还有新的史学研究方法,“租界史学”的产生和发展使中国的史学家看到了国外的史学理念,开始慢慢明白中国史学与国外史学相比,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从而起到了很好的史学借鉴和交流作用。其次,多元的“租界史学”还为西方人士了解中国的传统史学、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在“租界史学”形成的过程中,西方史学家也开始慢慢了解,进而接受中国传统史学的状况,从而构成了双向的文化交流。再次,“租界史学”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当时的改革提供了巨大的史学社会功能,因为“租界史学”包含了众多的史学流派。他们不是空洞的理论,大部分可对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起到理论参考的作用。所以,不可避免的,“租界史学”具有了史学理论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租界史学”的产生和发展拥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不同的社会基础,其独特的理论形成,还有深刻的史学影响因素。值得强调的是:“租界史学”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的联系存在,他是深深扎根于当时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土壤之中,如果只将“租界史学”内部构成的单个时间段或者单个因素独立出来,势必会影响“租界史学”的整体观念。对“租界史学”的完整把握,可以很好的理解中国史学发展至今的过程,也同时提供了从另一种角度来审视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租界历史的可能性。更加值得关注的是,“租界历史”的现实指导,也强化了原来的认识:如果中国不积极主动向外国学习,势必会处于落后和被动的局面。这对中国来说,将会起到一个很好的警示作用。

[1]马学强,宋钻友.上海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3.

[2]马长林.租界里的上海[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方方.汉口租界[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

[4]来新夏.天津近代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5]马卫东.历史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33.

[6]白吉尔.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M].王菊,赵念国,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租界史学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何时何地召开?
中共『一大』为什么选在上海法租界举行
从晚清竹枝词看西学在租界的传播
浅析近代租界的二重作用
史学漫画馆
中国近现代报刊社会生态视角下的上海租界辨析
史学漫画馆
当代史学的转向
史学研究纵横谈(下)
史学研究纵横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