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环境信息“出笼”记

2013-04-02 04:48陈沙沙
民生周刊 2013年21期
关键词:太湖污染源江苏省

□ 本刊记者 陈沙沙

生态GREEN

江苏环境信息“出笼”记

环境数据的“归一输入”与“统一输出”,可以改变过去“多数多源,多源并用,信息不共享,部门难协同”的窘境。

□ 本刊记者陈沙沙

何春银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1831”工程。图/陈沙沙

在由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多家组织共同发起的“污染源信息全面公开”的倡议活动中,江苏省环保厅由于在线监测数据平台建设——“1831”工程,成为个中翘楚。

“1831”并非一个数字游戏,具体指的是江苏全省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控系统。

作为江苏省环保厅生态环境监控中心主任,何春银成为这场用信息化塑造环保现代化的“操盘者”,他自信地说,“这里才是真正的云计算。”

在追踪环境信息公开状况已有4年之久的环保专家马军看来,环保部门利用日益普及的互联网技术向社会进行监测数据发布,有利于改变当前环境信息披露零散、滞后、不完整、不易获取的现状。

而在一线工作多年的何春银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他喜欢用打油诗形容环境信息公开的曲折及“1831”的作用。

“环保上面千条线,线上有要求,表格在期间。表格无划定,经常在改变。条件同系统,互相不见面。偶尔一见面,就得撕破脸。上下不信任,左右不服气,领导不满意,群众有意见,自己很辛苦,别人看笑话,出事担责任,想想就可怕。”

“一问没有知”

“省领导视察要看各方面的数据,比如太湖周围有多少企业,多少入湖口等等,谁能如数家珍?那不是一问三不知,是一问没有知,大家数据都不统一。”据何春银介绍,“1831”系统的原型来自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以下简称“太湖平台”)。

2007年5月,由于水体氮磷严重超标,太湖出现了大规模的蓝藻爆发事件。一时间,工厂无法开工,数百万无锡市民无法正常饮用自来水。

挥之不去的异味,斩之难断的蓝藻,使那曲“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成了讽刺。自此,痛定思痛的水乡人,再一次发起针对水危机的拉锯战。

2007年7月,在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会议上,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甚至表态说,要以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整治太湖污染,哪怕GDP下降15%。而救赎行动的重锤之一,就是如何克服“信息孤岛”的弊端。

“太湖水域有2400平方公里,流域跨越多个地区、多个部门。其中,信息监控涉及污染源、环境质量、生态背景、水文、气象等方方面面。”

何春银对《民生周刊》记者分析,2008年前,环境信息化处于阶段性分头建设阶段,由于缺乏在政府综合管理与决策层面的信息集成、共享、集中管理与统一发布机制,所以无法为太湖治理与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数据从各个系统汇总,肯定有重复交织。怎么办?当时就一个命令,建系统,信息一体化。”何春银回忆,在总结蓝藻污染经验教训时,环保厅领导层意识到,以业务为牵引的数据监测机制必然带来矛盾。

“以前,106台信息化设备36个系统分布在7个机房。36个系统,意味着产生36套数据、36个密码、36张图。”他进一步解释,如果每一个信息系统各自为政,技术标准不统一,那么业务数据只能自圆其说,无法实现唯一并共享。

2008年8月,经过48天的急骤建设,“太湖平台”组装上线。

据生态环境监控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太湖平台”囊括了江苏太湖全流域125个水环境自动监测站,建设蓝藻预警监测系统,建成50个省、市、县和区域4级重点污染源监控中心并实现联网。

“这就使太湖流域水质自动监测、太湖蓝藻预警监测、重点污染源监测、65个国家考核断面和20个湖体监测点位信息等10多个方面的信息和系统集成于一体。”

“每天进入300万条数据”

2012年12月28日,对于何春银和他的团队来说,是个极其特殊的日子。中央一位领导来到江苏省泰州科学发展观展览馆,听取了他们的汇报。“按规定,我只能介绍2分钟,没想到他一直问了我10分钟。”

在鼠标的遥控下,江苏省宜兴市陈东港的全貌地图出现在52寸的液晶屏幕上。随着箭头的“飞行”,陈东港水质自动监测站呈现在眼前。除了可以看到监测站的环境外,两小时一次的监测数据也会自动显现。

当时演示的即是成型的“1831”系统。2010年秋天,一个以“太湖平台”为样板,江苏省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控体系——“1831”工程逐渐浮出水面。

2012年元旦,“1831”这个庞大的数字系统上线试运行。

对于“1831”带来的改变,环保厅工作人员说道,“江苏污染源普查有63万个污染源,环保人员才2887个。过去坐车子跑个半天就看一个点,现在坐着就能感知环境看生态。”

而一组数据,更能说明这套系统所涵盖的信息量:

截至目前,江苏省840家国(省)控重点污染源全联网,80家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联网49家,42家总装机30万千瓦以上省管电厂全联网,170个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测站联网125个,179个空气自动站联网125个,134家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机构联网63家,64个地方饮用水水源地自动监测站联网39个,38家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联网29家,11个辐射环境监控监测哨全联网。

据初步统计,每天约有300万条数据进入“1831”系统,被调用信息约达150万条。

当谈到“1831”最大的作用时,何春银还是坚持“唯一并共享”是最高境界,就是解决反映环境数据的“归一输入”与“统一输出”的问题。

他举例道,江苏全省一次污染源普查63万家,其中工业污染源185413家,国控污染源约1000家,都是相互重叠的,数据是矛盾的,导致不可信。

“各个小系统扯断了一体化,你不能说它错,也不能讲它准,就像盲人摸象,组合起来还原不了一个完整的大象。1831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逼着它唯一。”

他认为,“唯一并共享”可以改变了过去“多数多源,多源并用,信息不共享,部门难协同”的现状,实现了“一数一源,一源多用,信息共享,部门协同”。

此外, 在浏览“1831”操作平台中,《民生周刊》记者在其中发现一个名为“江苏省环境可持续发展分析系统”的子平台。

“实时感知4万亿经济总量下10.26万平方公里江苏省生态环境系统安全与健康的程度。”何春银解释“1831”如何为决策层提供参考。

“阳光”的平台

“只要执法信息进入平台,整个体系的工作人员都可以看到,尤其是领导层会更加关注。刚刚一个环保局长来电话,打听被查处的秸秆焚烧的火点面积。”何春银说。

左图:2013年6月12日,江苏省无锡市,几位环卫工人在太湖鼋头渚风景区沿岸作业,湖面上覆盖犹如绿色油漆般的蓝藻。图/CFP

2013年是江苏实施秸秆全面禁烧的第一年,从5月下旬开始,进行为期1个月的禁烧巡查,范围涉及全省13个市域。与往年不同,今年巡查人员都手持“移动1831”。

“移动1831”的作用,是通过手机实时拍摄、摄影秸秆焚烧火点的情况,并可与“1831”平台相连,即时录入执法情况。

“一登陆就会留下痕迹,信息无法更改,所以各地环保局都非常紧张。以前都讲100%,现在都不好意思说了。”在何春银看来,“1831”是一个“阳光”的平台,而重点污染源24小时实时监控数据在外网公开只是“1831”的冰山一角。

“它成为一个试验石,你敢不敢到1831上来?你不来,可能就有自己的小九九。”他说道。“当然,这个平台是与私权利做斗争,步履维艰。在这个不唯一的社会,你要做唯一的事情,你就触犯了规则。”

这并非杞人忧天。在碧水蓝天已成为一种奢望的当下,“1831”所面临的是一堆“硬骨头”,甚至建立初期,就面临各种力量的“角斗”。

“当初觉得实现不了,从技术角度看不难,资源也可以克服,但从行政角度看太难了,有的市县数据缺失率很高,谁愿意拿出来?”一位环保厅工作人员向《民生周刊》记者提起众人在“1831”筹建初期的担忧。“应该说,环保厅一把手的支持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同时,为了推广“1831”,何春银带着26个队员玩起了微博。这个最廉价而又最普及的自媒体平台,承担了“1831推广”公众征文、针对企业环境信息更新滞后行为的“1831拍砖”行动。

“对别人是兴趣爱好,对我们是工作任务。大家都注册了微博,自己宣传自己。”生态环境监控中心监控科方炜说道。“之前,我们科室人员会轮流拍砖。其实拍砖是没办法才拍的,有的企业不怕罚钱,就怕丢人。”

对此,何春银的微博,有一首打油诗:一人一砖一声吼,拍出民意网络抖;谁的数据不上传,不改我们不罢手。“以前有77家企业不联网,一拍就联网了。没有哪一家企业能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公众的监督极其重要。”

“1831”平台已经运行1年半的时间,并且还在不断地完善。每天打开云平台,已成为环保厅各个处室工作人员的习惯。

“做环评之前,可以通过1831了解企业具体位置、周围有没有敏感物,更有利于判断。而且审批的每个流程,都会留有痕迹,所有的环境信息,包括环评意见都可以看到。审批完成后,项目立刻落实到平台地图上,只要点开,就可随时了解它所有的环境信息。”

在采访结束时,说到未来的目标,何春银和“1831人”的态度乐观而谨慎,因为他们深知目前的数据是“相对真实”,“1831”系统的任务还非常艰巨。“一些市县的小系统仍然存在,没有纳入大平台中。但只能一步步来,鼓励大家联入大平台,用一套公开的数据无限接近真实。”

(江苏省环保厅宣教中心对此文亦有帮助。)

什么是“1831”工程?

“1831”是江苏省共建共享的大型环境保护物联网示范工程。

“1”:建设一个全省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控系统。

“8”:集成饮用水水源地、流域水环境、大气环境、重点污染源(包括污水处理厂)、机动车尾气、辐射环境、危险废物、应急风险源等8个子监控系统。

“3”:组建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监控中心,统一归口管理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对监控数据质量实施“全生命周期”控制。

“1”: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控运行机制,出台一套环境监控管理办法,实现对全省生态环境的现代化监管。

□ 编辑 罗燕□ 美编 王迪

猜你喜欢
太湖污染源江苏省
江苏省交通图
持续推进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全覆盖
江苏省政区图
基于污染源解析的空气污染治理对策研究
十二五”期间佳木斯市污染源排放状况分析
太湖思变2017
太湖揽春
太湖
江苏省纪委
江苏省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