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建筑文化风貌的理想与现实(发言提纲)*

2013-04-02 04:45顾孟潮
重庆建筑 2013年12期
关键词:风貌城镇环境

顾孟潮

在保护城镇、建设城镇的过程中,需贯彻“保存、保护、发展”的三个原则,即:

妥善保存城镇历史文化遗产;

科学保护城镇自然生态资源;

发展协调城镇高品质的人居环境。

这三个原则中,城镇发展是硬道理,是终极目标,城镇的保存和保护是发展的基础。没有发展,保存和保护便失去存在的价值,没有保存和保护就不可能保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就不能保证城镇传统文脉的延续,不能保证自然生态资源的平衡。因此,保存、保护、发展这三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又是缺一不可的。

用“保存、保护、发展”的理念审视当前我国城镇建设,更能看出保存和保护城镇历史文化是我国城镇建设中一个迫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3]。

1 城镇建筑文化风貌的现实

有《沁园春·霾》[4],它描述了北京阴霾天的现实风貌(某院士、政协委员曾向习近平总书记朗诵):

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尘飘,望三环内外,浓雾莽莽,鸟巢上下,阴霾滔滔!欲上六环把车飙,需晴日,将车内外,尽心洗扫。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惜一罩掩面,白化妆了!唯露双眼,难判妖娆。一代天骄,央视裤衩,只见后座不见腰。尘入肺,有不要命者,还做早操。

城镇历史文化是有形象的、给人直观印象与感受的文化。人们在漫长建设的历史年代里,不断认识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与自然环境长期磨合,为今天的城镇留下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天人合一的环境文化。

但是,很多地方在很长时间内,特别是在城市化高速进程中,人们对历史已经形成的天人合一的、优美的城镇环境遗产,缺乏尊重和认识,使其遭到灭顶之灾。

而我们现在的城镇建筑文化风貌,从某种意义上是“计划的风貌”、“政绩的风貌”、“经济的风貌”、“山寨的风貌”、“千篇一律的风貌”,甚至是“丑陋的风貌”……

这是为什么?

(1)缺乏对于城镇建筑原有的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实体环境的保存和保护的观念,是在完全没有“保存、保护、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指导的错误思路和做法。

(2)圈地卖钱,断了农民后路。

(3)市场手段趋利性导致城镇文化趋同和无限的多元化丧失的危机。

(4)驱贫引富导致城市空间公平失衡。

(5)大拆大建导致城市已有的城市文化结构断裂与变异。

这类问题的存在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等严重后果。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并且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提出“划定生态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这应当是我们在建设城镇建筑文化风貌时遵循的原则。

2 实践中对城镇建筑文化风貌的解读

在创造园林城市、宜居城市以及生态建筑方面,国内已经有不少好经验、好典型。

“诗意地栖居”在中国不是什么稀罕事。中国自古以来是诗的国家,是诗的民族,几千年来,出现了许许多多诗的城市和诗的建筑。历史上许多中国人很早就在“诗意地栖居”[5]。

如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6]所描绘的内容,体现了以人为主的生态观念、环境观念和诗情画意,符合我们今天的“适应、经济、美观”原则的风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我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陋室铭》强调三点:

(1) 开始“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指出了基地和居住环境的重要。

(2)强调建筑必须适合人的生活要求,而且建筑与人的关系,包括庭园与房屋整体的生活环境应当一气呵成。

(3)结尾发出“何陋之有”的感慨——(以诸葛庐、子云亭为例,对十分简朴的不同建筑物给予高度评价)我这样的人,住这样的住宅,配我的身份,合我的需要,这不是很好吗?

中国的传统园林建筑更是典型的诗情画意的建筑,有诗的风貌。我们有了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更加需要这种诗的建筑和诗的城镇。

20年前(1993年2月21日)。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理想中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标准:第一,有中国的文化风格;第二,美;第三,科学地组织市民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在此基础上,钱学森又提出著名的“21世纪中国城市建筑的模型——山水城市”理论[7],引起全国多方面人士的响应,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山水城市的概念、文化内涵也得到了发展和深化。首先在于把握‘中国特色’这个灵魂;同时既需要达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又要塑造(包括创造与保护)完美的文态环境。生态环境与文态环境共同关系着人类文明的现状和前途。”[8]

那么,什么是文态环境呢?

笔者认为,宏观地讲,文态环境应该属于包括“五位一体”所指的五大文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的环境。

当然,需要从城镇建筑文化风貌角度进一步细致解读。如:

20年的实践表明,关于建设生态城市、文态环境、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的理论对推动我国城市的建设方向有促进作用,园林城市、宜居城市在增多,有些城市直接把建设山水城市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

来泰宁前,读有关三明市与泰宁规划建筑设计的介绍资料,知道这里已经同时考虑生态环境和文态环境建设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可否借鉴钱老的这一著名城市理论和与会专家们的意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呢?

这次论坛选择在泰宁举办,有着天时、地利与人和的优势,是现场观摩学习研讨的好机会。

全国政协委员郑孝燮作的关于武夷山的五言诗[9]:“奇峰环碧水/九曲绕千山/轻泛七根竹/仰看一丈棺。山房宜淡抹/书院忌时颜/已是层林少/愚公当远迁。”提醒我们,泰宁经验的四个“重视”——重视保护历史遗存和自然生态;重视已有景观成景区;重视文化追求;重视和尊重规划设计[10、11]。泰宁的经验是“接着说”的建设思路和做法,而非“从零开始”大拆大建,这符合“保存、保护、发展”的科学建设发展观原则[3]。城镇风貌是城镇建筑文化的外在形象,泰宁又是位于武夷山脉中段南侧,近年来城镇建设取得突出成绩的美丽山城。

在此我还要强调,建筑风貌问题是重要的建筑理论问题,它对城市和建筑的规划设计的影响十分深远。我赞同何镜堂院士的观点:“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基本点,和谐是中华建筑文化的核心,地域化、文化性与时代性相统一”[12]。这三个方面既是建筑风格、风貌问题,更是建筑哲学观念、文化观念问题。需要从学习调查研究国内外先进的建筑理念和中国建筑文化传统与和谐的建筑文化理念出发,理解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

3 建设城镇建筑文化风貌应注意的问题

(1)在制定规划设计前深入调查研究、科学界定要保存和保护的生态环境、文态环境、实体环境对象,尽量不要“大拆大建”。

(2)要有使用后评价措施,及时总结阶段性的建设的经验教训,不要使问题成堆,积重难返。

这样做有四个方面的积极作用[13]:

第一,在城市形态、生态环境、建筑风格、历史街区、景观节点导视系统等多方面改善了城市面貌和物质环境;

第二,推动了城镇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第三,提高了城镇文化的品质;

第四,避免了城镇中心区与周边区文态建设不均衡的问题。

总之,理想的城镇建筑文化风貌,应当是认真贯彻“保存、保护、发展”原则后的水到渠成的成果。联合国曾制定《21世纪议程》,我国也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两个议程都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21世纪的哲学导向,要求做到“高效、和谐、持续发展”。把创建绿色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的优化模式,作为本世纪城市规划发展战略的永恒目标,这是符合城镇科学发展战略的。我们要避免再次出现脱离经济基础又破坏城镇文脉、采用单一模式的高耗能、高消费、高标准、高污染的城镇建设做法。

[1]顾孟潮.城镇建设科学发展观与城镇文化——《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建设》序//杨洪烈.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顾孟潮.城市环境的保存与保护 [N].中国建设报,2008-07-29.

[3]顾孟潮.关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几句话——2009年8月15日在某市城市设计方案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J].重庆建筑,2009(10):52-53.

[4]网络信息与评论.

[5]苏菲,郭楠,田朝阳.诗意栖居的立足点——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本质的哲学思考[J].华中建筑,2013(11):10-13.

[6]顾孟潮.伊东丰雄的建筑哲学与建筑风格[J].艺术评论,2013(9):44-47.

[7]钱学森.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山水城市//顾孟潮.钱学森论建筑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5-7.

[8]郑孝燮.山水城市的文态环境//鲍世行,顾孟潮.城市学与山水城市: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280-282.

[9]徐尚志.意匠集:中国建筑师诗文选[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26、41.

[10]邓本元.念好“三字经”做好三篇生态大文章[J].时代三明,2013(6):8-11.

[11]骆中钊.“杉阳明韵”泰宁魂[J].时代三明[J].2013(6):58-61.

[12]何镜堂.创作有中国文化和时代特点的建筑//未来城市生活——2011年海峡二岸建筑院校交流工作坊第14届海峡二岸建筑学术交流会文集[C].2012.

[13]冯斌.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城市文态——成都开创性实践的经验与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3(9):8-14.

猜你喜欢
风貌城镇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包裹的一切
文化边城镇远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环境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