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证素辨证学》探析朱文锋老师的学术成就

2013-04-06 02:31吴承玉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病性证素病位

吴承玉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210029)

证素辨证学是朱文锋老师历经三十余年,潜心探研,在系统疏理、精研历代辨证方法与辨证思路的基础上,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整合各种辨证方法,继承辨证精华,探求辨证原创思维,创建的辨证新体系——“证素辨证”。

“证素辨证”是导师在认识辨证思维的原理和基本规律、辨证实质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症状、体征的规范,明确约60 项辨证基本要素,由辨证要素组合成约800 个规范证名,以脏、腑、体、窍病位为纲进行证候归类,构建创立的一种完整统一的辨证新体系。这一辨证体系的创立,是中医辨证学术的重大的发展,它揭示了辨证的普遍规律,实现了辨证的原创思维,是中医辨证史上巨大的创新与重大发明,是辨证史上的里程碑。

1 证素辨证体系的研究内容

1.1 证素辨证体系

对中医辨证体系进行科学性的构建,全书阐明了证素辨证体系的框架结构、概念体系、理论内涵、知识范畴,重点阐述了病位证素与病性证素形成组合规律,遵循以象测脏、从症辨证的原则,获取与识别病位、病性特征,进而执简驭繁地把握临床灵活、多变、动态的复合证,揭示了中医辨证的原理与规律。

1.2 证素辨证体系的研究

证素辨证构建体系严谨、源流清晰,是保留传统应用价值与临床紧密结合的中医辨证新体系,对重点关键问题,如病位特征与病性特征的确立及临床复合证的组合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并根据病位与病性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对应的方药,提出论治原则,对提高临床疗效起到直接指导作用。

2 证素辨证体系创建的科学意义

2.1 证素辨证符合中医辨证思维原理

证素辨证重在把握了辨证的精髓,抓住了辨证的基本元素,证的实质,认识层次清晰,3 个认识环节(证候—证素—证),层次分明,方法执简驭繁,是中医认识论在辨证学上的重大突破,证候、证名均具有动态、演变、灵活、复杂的特性,证素则具有有限、固定、静止的特性。任何症、征都是为了辨别证素,任何证名都是由证素组合而成,用有限统无限,执简驭繁。

2.2 证素辨证揭示中医辨证普遍规律,内容规范通用

证素辨证体系整合包容涵盖历代8 种辨证方法,通过约60 项基本要素构成各种证型。揭示了辨证的基本规律、实质与关键,并奠定了辨证规范化的基础。容易掌握,既有规律可循,又体现圆机活法。辨证结果准确一致,能够经得起重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掌握这一辨证统一体系,便为把握灵活复杂的辨证方法找到了原创思维规律。为临床各科创建了具有普遍规律的共性的辨证思维方法。大大提高临床辨证水平,对医疗、科研和教学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3 证素辨证的研究特色与创新性

3.1 揭示中医辨证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具有原创性

证素辨证体系着重摒弃以往“以病套证、以证套症”的辨证思路,突出“以象测藏、从症辨证”的原创思维原则,以病位与病性特征的获取和识别为研究基础,强调以病位结合病性的内涵贯穿辨证始终,有机组合后可涵盖临床各种错综复杂的证,体现辨证的系统性和发展性、证的特异性和稳定性。这种辨证思维揭示中医辨证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具有原创性,对提高临床诊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3.2 证素概念的界定具有原创性

“辨证”是根据中医学理论,对证候(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认识其本质,并作出证名诊断的思维认识过程。

证素是构成证名的要素,是据中医理论提炼出的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诊断单元,非分类纲领。包括辨病位证素与病性证素。病位证素是病理变化的位置,病性证素是对正邪相争的病理本质概括。证素有一定的组合规则和重叠涵盖关系。辨别证素的过程:证候—证素—证。辨证的核心、本质,是通过临床信息的辨识,而确定病变位置和性质,明确提出证素是构成证名的基本要素。

3.3 构建与拟定证素的原则具有原创性

全书规范临床信息,获取和识别病位与病性特征为研究基础,规定各证素的特征及其重叠涵盖关系,确定病位证素60 项与病性证素60 项;并在此基础上拟定相对成熟的常见证素50 项。其中病位证素19 项,病性证素31 项,五官专科病位9 项,待定10 项。作为临床常用证素,这些证素的构建与拟定的原则具有原创性。

3.4 创建研制“人工智能辨治系统”具有原创性

在遵循中医理论体系和规律的前提下,采取多学科综合交叉,通过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合理应用,揭示辨证的基本规律和科学原理,构建了证素辨证的信息化技术支撑平台。通过专家决策与有识之士结合的信息运算,从定性到定量,实现了人机结合,创建了人工智能辨证论治系统。成为中医辨证史上的独创与重大发明。

4 证素辨证研究成果

1978年研制成第一代 《中医数字辨证机》,将辨证基本内容归纳为48 项,进行辨证定量刻画,建立了“加权求和浮动阈值运算”数学模型。1985年研制成第二代《中医辨证论治电脑系统》,编制病状近1 000 种,标准证型模式1 500 个,演绎证型模式5 000 余个,构建起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能对内、妇、儿等科全部疾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所列疾病、证候、治法,于2002年研制成第三代《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在第二代的基础上增加460 种常见疾病的诊断和辨证治疗,病、证、症结合,理、法、方、药俱备,形成了10 种诊疗方案。2003年申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973 计划)《中医辨证论治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构建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体系》,建立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证素辨证研究平台,采用“双层频权剪叉算法”,准确提取证候辨证诊断的权值,制定出证素、常见证诊断标准,建立起完整的证素辨证体系。为教学、科研、临床起到了重要作用。

5 证素辨证的学术成就与贡献

5.1 对中医诊断学科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自古以来,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辨证方法有8种之多。这些辨证方法都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出证的内容,从不同角度揭示出千差万别、错综复杂的机体反应状态,充分显示了中医学理论的辨证方法丰富多彩。但由于它们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彼此间错综复杂,有偏持对峙等弊端存在,给临床、教学和科研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对各种中医辨证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中医学辨证体系,对中医学辨证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导师经过30 多年探索,在查阅大量中医基础理论文献,调查古今医案文献及前瞻性临床病档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辨病位与病性相结合,以规范化原则体现出证的基本特性,确定证的诊断标准,建立了一个完整、统一、规范的证素辨证新体系。新体系的提出,是对前人辨证方法的丰富、完善和发展,对提高临床辨证水平及对教学、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此项研究着重在整体上揭示了中医辨证的基本原理与普遍规律,同时又重视采用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将各种辨证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科学地融为一体。使辨证更加灵活准确,易于掌握,对中医诊断学科的发展与提高临床诊治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5.2 对中医教材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证素辨证研究内容作为中医教材的创新与亮点内容编入了由导师朱文锋教授主编的十五、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并在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中医学基础》的教材中继续作为重要内容编入,得到了全国中医界的认可与应用,为中医教材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5.3 对中医科学研究与临床研究的贡献

2003年申请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 计划)《中医辨证论治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构建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体系》,相关内容在全国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此后每年都有国家自然资金资助有关证素辨证与疾病相关性研究的课题较多,成为申报中医研究项目的重点。自《证素辨证学》出版以来,通过文献查询,运用证素辨证进行相关研究的文章有301 篇,其中多学科研究的文章26 篇,舌诊研究文章19 篇,理论研究文章134 篇,其他相关性文章39 篇,临床研究文章82 篇,其中疾病与证素相关性研究文章就有70 余篇,可见证素辨证新体系对中医科学研究的贡献与临床诊断治疗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贡献。对衡量一个学术的价值,检验的标准是否能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与运用,是否能指导临床与提高临床诊治水平,诸多文献报道足以说明证素辨证体系的学术价值与贡献。

《证素辨证学》凝聚了朱文锋老师的毕生精力,为探究辨证学术真谛,悉心思考,追本穷源,理清中医医理渊源,揭晓中医辨证原创思维,创建了证素辨证新体系。数十年如一日,为中医事业奋斗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为中医事业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是我们中医界的楷模与典范。今天我们缅怀深沉厚重的心情,以表感激、敬仰、学习之情,以此激励我们多做学问,做好中医学问。以老师为榜样,为中医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病性证素病位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和中医证素分析
脾系藏象病位与病性特征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蓄血证病机病位探析
基于“风痰瘀虚”的高血压脑小血管病病性证素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研究
八珍汤加味序贯中药包热熨治疗气血两虚型子宫腺肌病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伤寒论》三阳三阴病证的证素辨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