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辨治的经方思路

2013-04-06 05:34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葛根柴胡桂枝

彭 坚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410208)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创造的六经辨证,是运用了一种“三分思维”的中国古代哲学方法,即在阴阳学说“二分思维”的基础上,再三分阴阳,将疾病的位置、阶段、过程、性质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组,太阳、少阴属表,阳明、太阴属里,少阳、厥阴属半表半里。太阳病属于表证、热证;少阴病属于表证、寒证。阳明病属于里证、热证;太阴病属于里证、寒证。少阳病偏于表里不和;厥阴病偏于上下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这种六经辨证及其《伤寒杂病论》中的269首经方,不仅可以用于辨治外感病,也可以用于辨治所有的急、慢性病。然而,由于《伤寒杂病论》在传播过程中的流散,导致这部完整的著作割裂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更由于后世医家解读的错讹,以为张仲景是以六经辨治伤寒,以脏腑辨治杂病,导致六经辨证的方法地位下降,没有广泛地运用于临床之中。这种失误,直到清代,经过“经方派医家”徐灵胎、柯韵伯、陈修园、陆九芝等人的大声疾呼,日本近代古方派医家的努力发掘,当代医家胡希恕、冯世纶等人的执着追求,六经辨证才开始全面回归到中医临床。近百年来,已经有人按照“方证对应”的原则,试图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合二为一,统一在“六经辨证”体系之下,对六经辨证也赋予了全新的内容,目的在于恢复《伤寒杂病论》的完整体系,给中医临床提供一条清晰的思路和方法,这个工作对于培养中医临床人才极其重要。我在看病时,既重视脏腑辨证,更看重六经辨证。前者采用时方,后者使用经方。本文即以疼痛的治疗为例,尝试运用六经辨证的经方思路予以治疗。

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往往是患者在倾诉病症时最先表达出来的。同时,疼痛也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论述最全面、治法最丰富的病症之一,张仲景对各种疼痛症的部位、性质、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治疗方剂近70首。

由于仲景对疼痛症的概括病位确定,性质清楚,特征明显,故我在临床治疗中,明确是哪种疼痛之后,以六经辨证作为总的纲领,辨析疼痛的部位、性质,然后紧扣各种疼痛固有的特征,能够用经方治疗的,尽量使用经方;经方没有涉及到的,则用时方。经方、时方的选择与配合,一概以疗效为标准。

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记载,我将仲景的治疗用方按照疼痛的部位分为九类。

1 头痛

太阳病头痛,属于表证、热证,若表虚者,必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用桂枝汤,后头痛项背强几几,用桂枝加葛根汤;若表实者,必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用麻黄汤、大青龙汤,后头痛用葛根汤。

少阴病头痛,属于表证、寒证,若表虚者,恶风寒,脉缓弱,用桂枝加附子汤,四肢厥冷,因为血行不畅,阳气不能通达者,用当归四逆汤;若表实者,恶风寒、反发热、脉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阳明病头痛,属于里证热证,若阳明府实,则口渴,大便秘结、脉沉实,用承气汤;若阳明经证,则汗多,口大渴等,用白虎汤;若后头痛,用葛根芩连汤;若阴虚有热,则心烦不眠,用酸枣仁汤。

太阴病头痛,属于里证寒证,若干呕、吐涎沫者,用吴茱萸汤,加上痛经,用温经汤;四肢厥逆,用四逆汤。

少阳病头痛,一般偏于头部两侧,属于半表半里证,可用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偏实热者,用大柴胡汤;偏虚寒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厥阴病头痛,呈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可用乌梅丸、半夏泻心汤等。外治法则有头风摩散,用之治疗阵发性头痛。

疼痛属于虚证者,一般是隐隐而痛;属于实证者,一般是胀痛、剧痛;属于痰湿者,一般是晕痛、昏痛;属于血瘀者,一般是刺痛。这个规律,也基本适合于其他疼痛症。

案例1:大青龙汤治疗头痛发热

高某,2011年4月25日一诊。患者高烧39.5~40℃,已经连续3 d,头痛欲裂,全身肌肉酸痛,怕冷,始终未出大汗,烦躁,口渴,舌淡红,脉浮紧、滑数。目前住院治疗,正在“发热待查”。

处方:麻黄18 g,桂枝6 g,苦杏仁10 g,炙甘草10 g,石膏50 g,生姜10 g,红枣10 g,苍术10 g。

水9碗(约250 mL),麻黄先煎15 min,边煎边去掉浮在药罐上面的泡沫,再加入其他药,煎30 min左右,煎至3碗水,先喝1碗,盖被子取汗,汗出热退,则停服。汗出不多,仍然发热者,2 h后,继续服第2碗。汗出太多,则喝冷水1杯止汗。

患者服第1碗药后,持续出汗30 min,热退,头痛、身痛减轻,4 h后,又开始发热38.2℃,继续服第2碗,微微出汗,热退。第2天痊愈。

按语:本案为太阳病头痛,属于表证、热证、实证,以头痛、怕冷、发热、身热、无汗、脉浮紧、烦躁为主要特征,在重感冒、流感患者中非常普遍。患者除了头痛剧烈之外,发热经常达到39℃以上。但只要属于初起,身上热,不出汗,摸上去干干的,或者出汗不多,脉浮数、浮紧、滑数,没有咽喉剧烈疼痛,都可以用此方。兼有肌肉酸痛者,可加苍术10 g。此方我在临床用得很多,方中麻黄必须用到18 g,3岁的小孩,可用12 g,只要煎煮得法,不但没有副作用,而且往往一剂未尽,就热退身凉,患者常常视为奇迹。本方煎煮法,一概遵照《伤寒论》大青龙汤方后的介绍,不可违背,否则无效。几年前,尹周安医生告诉我,他经常遇到白血病患者在急性发作时,高烧、头痛、怕冷、无汗,感到棘手。我回答何不用大青龙汤?当时他用了没有效。后来他又请教方志山医生,方医生指出无效的原因在于没有遵守张仲景的煎服法,改正之后,疗效即非常显著。此事反馈到我这里,给我的教训深刻,深感学用经方,一定要丝丝入扣,不可马虎大意。

太阳病头痛,即使不发热,只要怕冷、身热,不出汗、脉浮紧,烦躁或紧张,仍然可以用大青龙汤。胡希恕、刘渡舟先生的医案中都有类似治疗病例。

案例2:温经汤加减治疗头痛

刘某,男,65岁,2009年8月12日就诊。患者头痛、头晕、吐涎沫3 d。自诉头痛已经20余年,皆因受寒而起,每遇天气寒冷时发作,发作时巅顶胀痛,口流清涎,干呕,平时则经常头晕,乏力,头部微热,四肢冰冷,大小便尚可,有脑梗旧病史,面色白光白,形体清瘦,舌瘦,舌质淡偏暗,苔薄白,脉弦细。

处方:吴茱萸10 g,半夏10 g,炙甘草10 g,白参10 g,麦冬10 g,牡丹皮10 g,桂枝10 g,桃仁10 g,赤芍10 g,茯苓15 g,川芎10 g,当归10 g,黄芪30 g,蔓荆子10 g,细辛3 g,生姜10 g,大枣10 g,7剂。

患者诉服上药7剂后症状消失,半年来未发作。

按语:本案为太阴病头痛,属于里证、寒证、虚证。患者头痛、吐涎沫,舌淡,脉弦细,本来属于吴茱萸汤证。《伤寒论》378条云:“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方中有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四味药,可温胃益气、散寒止呕、止痛。如果病情单纯,此方原可胜任。然而患者病程长达20余年,屡次发作,头热、肢冷,面色白光白,舌质偏暗,又有脑梗旧病史,说明其血行不畅,阳气不能通达全身,证候非常明显,病久已入血络。故用温经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这两首方,本是妇科名方。后者长于活血化瘀,用于治疗因血行不畅而导致的子宫肌瘤,前者长于温经散寒,养血益气,用于治疗气虚血亏、血瘀有寒的各种妇科病。只要病机相同,即使是妇科方,也可以用治男子,这毋庸置疑,因为中医是辨证为主,辨病为次的。温经汤中本来包含有吴茱萸汤的吴茱萸、生姜、人参三味药在内,再去阿胶的滋腻,加细辛、蔓荆子,专治头痛,加黄芪补气以助血行,全方综合发挥养血益气、活血化瘀、温寒止痛的作用,因此仅服7剂,头痛不再发作。

案例3:小柴胡汤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头痛

宋某,女,43岁,2011年3月14日就诊。自诉后脑勺部、头部两侧疼痛多年,西医排除颈椎压迫,高血压病,按照神经性头痛治疗2年无效。发作严重时恶心欲呕,全身发冷、发热。2002年开始发作,近10年中每个月要大发作几次,平时头晕,两太阳穴及后头部隐痛,须按压则舒,月经及白带正常,舌质淡红,薄白苔,脉沉细。现已经发作2 d。

处方:小柴胡汤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柴胡18 g,黄芩15 g,半夏10 g,生姜10 g,大枣10 g,党参15 g,桂枝10 g,白芍30 g,葛根50 g,川芎10 g,天麻10 g,生姜10 g,红枣10 g。

二诊:病人头痛显著减轻,药已对症,原方加减做丸剂巩固疗效。桂枝30 g,白芍60 g,葛根90 g,半夏30 g,川芎60 g,全蝎60 g,天麻30 g,白参30 g,土鳖虫30 g,白芷60 g,蜈蚣50 g,细辛15 g,黄芩30 g,柴胡30 g。为蜜丸,每次9 g,每天2次。连服两剂药丸,至今半年多再未发作。

按语:本案为少阳、太阳病头痛。从发作时忽冷忽热,恶心欲呕,痛在两侧,属于少阳病证候,从后头痛和按之则舒,以及脉舌来看,兼见太阳病桂枝加葛根汤证,故将两方合用,再加川芎活血止痛、天麻祛风定晕,一诊即获效。但病程近10年,“久病入络”,故二诊加虫类药搜剔顽邪,防止复发。

案例4:酸枣仁汤治疗头痛

周某,女,42岁,2010年9月25日就诊。患者头痛,昏胀,头部不清醒,睡眠不好,梦多,月经量少,大便偏干,已经持续了半年,面色憔悴,舌红无苔,脉弦细数。

处方:川芎30 g,知母10 g,枣仁30 g,炙甘草10 g,茯神30 g,香附子10 g,白蒺藜30 g,首乌藤30 g,丹参15 g,合欢皮10 g,生地黄30 g,7剂。

二诊:上方效果显著,连续睡了7 d安稳觉,头部也轻松许多,面色与精神状态都有改善。原方不变,加柏子仁、灵芝,做成蜜丸善后。

按语:本案为阳明病头痛,属于里证、热证、虚证。《金匮要略》原文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由于长期睡眠不好,往往精力不支,面容憔悴,头痛头晕,烦躁易怒,故《金匮要略》归结为“虚劳”章中。凡见到头痛与失眠同时存在,而又脉偏沉细数,大便偏干,舌象偏红的,属于“虚烦不得眠”,不宜用苦寒清热,介类潜阳之品,当滋阴清热,养心安神,疏肝解郁,此方切中肯綮。原文虽然无一字提及头痛,但川芎一味,明显为头痛所设,而失眠与头痛的内在关系,也一目了然。以我的经验,川芎可以重用至30 g,茯苓可以改为茯神,再配香附子,后世名“交感丸”,安神效果更好,加生地黄,配合原方中的知母,增强滋阴的作用,白蒺藜、首乌藤、丹参、合欢皮,均属轻灵镇静安神之品,对于治疗头痛、失眠两者均有效果,白蒺藜、合欢皮、香附子又有疏肝解郁的作用,与本方搭配非常得当。

案例5: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三叉神经痛

彭某,女,71岁,2008年9月15日就诊:患者三叉神经痛3年,稍冷即发,夜间发作频繁,近半月来每天发作多次,服卡马西平等西药无效。舌质嫩红,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面色晦暗。

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麻黄6 g,附子10 g,细辛3 g,白芍30 g,炙甘草10 g,全蝎10 g,蜈蚣1条,白附子5 g,僵蚕10 g,5剂。

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夜间三叉神经痛发作频率减轻(5天仅发作3次,且程度较服药前减轻),舌脉如前。效不改方,仍服原方7剂,再用原方加减做水丸缓图。

处方:麻黄30 g,附子60 g,细辛30 g,乳香50 g,没药50 g,蜈蚣30条,全蝎30 g,白附子30 g,僵蚕30 g,防风30 g,黄芪60 g,土鳖虫60 g。水丸,早中晚各1次,每次6 g。服用水丸2剂后,疼痛完全消除。

按语:本案为少阴病,属于表证、寒证、实证。患者对于寒冷特别敏感,遇天气寒冷即发,接触冷物亦发,脉沉细,苔薄白,面色晦暗,一派少阴寒实之证,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此方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临床对此早有报道。由于疼痛异常,除了合用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之外,尚加蜈蚣、全蝎、僵蚕、白附子,即合用止痉散、牵正散,借助虫类搜剔之品,加强止痛效果。一诊获效后,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二诊再加乳香、没药活血止痛,黄芪、防风固外祛风,做成药丸长期服用。

2 咽喉疼痛

太阳病咽喉疼痛,属于风寒表虚,挟有痰涎者,用半夏散及汤;风寒外束,痰火郁结者,用苦酒汤;属于温病,伴有轻微口渴,舌微红,发热,不恶寒者,用甘草汤或桔梗汤。

少阴咽喉疼痛,古人称作“两感伤寒”,咽痛、声音不出者,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案例6:苦酒汤治疗咽喉疼痛、声音不出

冯某,男,46岁,1984年3月15日就诊。患者从北京赶到长沙来开会,途中感受风寒,咽喉疼痛剧烈,不能发声,痰涎壅盛。服苦酒汤1剂,第2天即疼痛减轻,可以开声说话。

按语:本案患者,就是著名《伤寒论》学者冯世纶先生,当时他是来长沙参加“马王堆医书研究会”第2次学术会议。我负责接待时,他手指咽喉,表示疼痛,不能说话,请我为他准备几片生半夏,1个生鸡蛋,1杯米醋。然后,他以电热杯将半夏放在醋中煮几分钟,将药汁倒入蛋清中搅拌至半熟,每次一小口,徐徐咽下。第2天见到他时,已神情爽朗,面带微笑,声音如常,详细向我讲述了自己受寒得病的经过,以及煎药、服药的方法。此事令我印象十分深刻。我学会这一招,曾经用于治疗一位患者,取得显著疗效。这位患者是某市主要领导,即将离任升职,在准备做最后一次报告前1周,因为受寒,突然声嘶,喉头高度水肿,经西医用大量激素几天后,不但无效,反致完全不能发声,在离做报告只有1 d时,请我会诊。用苦酒汤加减,连夜频服,仅仅1剂,即能够发声,做完了长达几个小时的报告。

案例7:桔梗汤合麻杏石甘汤治疗急性咽喉炎

王某,男,19岁,2011年6月5日就诊。患者3天前感冒发烧未退,至今体温38℃,汗出不多,咽喉疼痛,咳嗽痰黄,口苦,口微渴,舌红,苔薄黄,脉细滑数。

处方:桔梗10 g,甘草10 g,麻黄10 g,苦杏仁10 g,石膏30 g,黄芩10 g,浙贝母10 g,3剂。

二诊:服上方后,发热已退,咳嗽有所减轻,仍然咽喉疼痛,有黄痰。

处方:桔梗15 g,甘草10 g,枳壳10 g,土牛膝30 g,板蓝根30 g,玄参15 g,桑白皮10 g,浙贝母10 g,黄芩10 g,瓜蒌皮10 g,7剂。

二诊:服药后,症状消失。

按语:咽喉疼痛是外感病初起时最常见的症状。如果属于风热感冒,可用桔梗甘草汤合麻杏石甘汤透解,在外感已经消除,而咽喉疼痛不止时,往往以桔梗甘草汤为治疗主方,加板蓝根、玄参、土牛膝清火、解毒、止痛,加枳壳,与桔梗一降一升,调节气机。兼咳嗽、吐黄痰,则加桑白皮、浙贝母、黄芩、瓜蒌皮清热、化痰、止咳,效果甚好。

桔梗甘草汤、甘草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全部见于《伤寒论》少阴篇。《伤寒论》原文311条云:“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桔梗汤。”原文313条云:“少阴病,咽中痛者,半夏散及汤主之。”原文312条云:“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音不出者,用苦酒汤。”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把桔梗甘草汤、甘草汤、苦酒汤放在少阳篇,而对于把“半夏散及汤”放在少阴篇,还是放在太阳篇?则举棋不定。

我认为,这4个经方,都应该属于太阳篇的方剂。外感初起,咽喉疼痛是经常见到的症状,属于太阳病热证、实证:风寒挟痰者,用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甘草);风热初起,轻者用甘草汤,重者用桔梗甘草汤;郁久而导致疼痛、生疮、不能发声者,用苦酒汤。属于少阴病寒证、实证,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虽然在《伤寒论》原文中没有提到麻黄附子细辛汤可以治疗咽喉疼痛,但古今医家早有许多医案得以验证,古人称之为“两感伤寒”。

然而,我在多次研读《伤寒论》太阳病篇时,始终感到难以理解的是:张仲景对于外感病包括感冒、流感初起的症状,全部都有描述,如头痛、发热、恶寒、身痛、咳嗽、气喘,为什么没有从来提到最常见的“咽喉疼痛”?太阳病中风用桂枝汤,伤寒用麻黄汤,为什么温病没有处方?辨证论治的创造者,不可能留下这样两个明显的漏洞。从清代以来,后世许多经方家指出,《伤寒论》并非没有治疗温病初起的处方,麻杏石甘汤、栀子豉汤、葛甘芩连汤、黄芩汤,都可以用之治疗温病初起。当我把伤寒六经辨证重新定位,太阳病定位为“表证、热证”,少阴病定位为“表证、寒证”时,发现《伤寒论》治疗外感初起、咽喉疼痛的处方,原来隐藏在少阴篇中。特别是半夏散及汤与桔梗汤,分别是治疗外感风寒挟痰和外感风热的两首主方,应该让其回归到太阳病篇。半夏散及汤证的咽喉疼痛,察知咽喉,应当不红,但痰涎较多;桔梗甘草汤证的咽喉疼痛,察知当偏红偏肿,这是两者的区别。桔梗甘草汤可宣肺利咽,排脓解毒,适合于温病初起的咽喉红肿疼痛,著名的银翘散与桑菊饮,都是以桔梗甘草为基础的。故本方也应该看作是《伤寒论》中有关温病治疗的方剂之一。我在临床诊病中,将此方合麻杏甘石汤、葛根芩连汤、栀子豉汤等治疗风热感冒、咽喉疼痛,证实是有效的。

3 肩颈手臂疼痛

肩颈疼痛,属于太阳病表证、热证。表虚者,用桂枝加葛根汤;表实者,用葛根汤。

属于阳明病里证、热证。里实者,可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手臂疼痛,麻木无力,《金匮要略》称作“血痹”,属于少阴病表证、寒证、虚证,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案例8: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手臂疼痛

肩部患者刘某,男,51岁,左肩部至手臂部酸胀疼痛,抓东西无力,夜间尤剧,左手指明显比右手冷,二便调,舌暗苔腻,脉沉细。患病已经有2个月。

处方:黄芪90 g,桂枝10 g,赤芍10 g,茯苓15 g,牡丹皮10 g,桃仁10 g,羌活15 g,秦艽15 g,木瓜15 g,苍术10 g,姜枣各10 g,7剂。

二诊:上方服后,症状基本缓解。

按语:黄芪桂枝五物汤之辨证要点,在于手臂抓东西无力;用方要点,在于重用黄芪,元气充足,才能推动血行。我常再加刺五加30 g,助黄芪补气,加鸡血藤30 g养血。手臂酸胀,乃为有风湿,可以加秦艽、羌活祛风,苍术、木瓜祛湿。血痹的病机是血行不畅,如果有肢冷、舌暗等瘀阻现象,则合用桂枝茯苓丸效果更好。

案例9:葛根汤加减治疗颈肩疼痛

张某,男,48岁,2007年7月12日就诊。患者颈椎疼痛多年,检查有颈椎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现颈部酸胀疼痛,僵硬,手麻,抬举不便,夜晚尤剧,形寒,怕冷,舌淡,苔薄白,脉弦,血压不高。

处方:葛根80 g,桂枝10 g,白芍15 g,炙甘草10 g,生姜10 g,红枣10 g,麻黄10 g,白芥子10 g,羌活10 g,秦艽10 g,鹿衔草30 g,豨莶草30 g,鸡血藤30 g,7剂。

二诊:服上方后,症状大为缓解,加鹿角霜、穿山甲、露蜂房为丸长服。多年未发作。这3味药有软坚散结、消融骨刺的作用。

按语:葛根制剂是治疗颈椎病的主方,在杂病中表现为寒证的,多用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表现为热证的,用葛甘芩连汤。按照西医对于颈椎病的分类,多半分为五型: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椎型。无论哪一型,从中医寒热两个角度辨证,以经方葛根制剂加减,疗效均好,但葛根剂量要大,至少用50 g。本案颈椎局部酸胀、僵硬,属于颈型;手麻、抬举不便,神经根受压,属于神经根型,年纪不大,血压不高,适合于用葛根汤温通,原方加羌活、秦艽祛风,白芥子化痰,鸡血藤活血,豨莶草、鹿衔草通络。后3味药加入,治疗手臂麻木特别有效。如果手臂疼痛剧烈,还可以加蜈蚣、全蝎等止痛。倘若颈椎病日久,已经发生器质性改变,则必须在煎剂取得效果后,做成丸剂缓图。本方加鹿角霜、穿山甲、露蜂房,意在软坚散结,消融骨刺,有一定作用。

案例10: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治疗颈肩疼痛

尚某,36岁,2011年5月17日头颈肩部酸胀,头晕昏痛,咽喉不适,心慌失眠,大便偏干,口苦,容易上火,舌瘦而暗红,有薄黄苔,脉细滑。

处方:葛根80 g,黄芩10 g,甘草10 g,黄连8 g,白芍30 g,木瓜30 g,天麻15 g,石斛10 g,酸枣仁30 g,炙远志10 g,茯神30 g,香附子15 g,合欢花10 g,7剂。上方服后,症状消失。

按语:本案代表了颈椎病的另外两种类型。从头颈部酸胀疼痛这一症状来看,可以确定为颈椎病。头晕昏痛,是压迫了椎动脉,导致头部供血不足所致,属于椎动脉型;咽喉不适,心慌失眠,是压迫了交感神经,属于交感神经型。这一类颈椎病,往往表现为热证,适合于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其中,香附子、茯神、合欢花,调气安神,与远志、枣仁相配,有很好的治疗心慌、失眠的作用。特别是合欢花,既可以安神,又可以利咽喉,与石斛相配,能够起到滋阴降火的作用。

4 胸痹心痛

多数属于太阴病,里证、寒证,分轻重虚实辨治。属于上焦阳气不通,阴邪阻滞而“胸背痛”者,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夹有痰饮上逆,出现不得卧、“心痛彻背”牵引性疼痛者,用瓜蒌薤白半夏汤,这是胸痹的两首正治方,理气通阳或理气化痰。属于轻证,出现“心悬痛”即心中空痛者,用桂枝生姜枳实汤。属于急证,出现“胸痹,缓急”即阵发性剧痛者,用附子薏苡散。属于重证,出现“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即持续性、牵引性剧痛者,用乌头赤石脂丸。属于虚寒者,用理中汤、四逆汤或人参四逆汤。

一部分属于少阳病,可以根据寒热虚实的情况,使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案例11:大柴胡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胸痛

甄某,女,35岁,2008年11月就诊。两年前患心肌炎,经常胸闷、心口痛,头晕,易疲劳,口苦,小便黄,大便偏干,月经尚可,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滑。

处方:瓜蒌皮10 g,薤白10 g,半夏10 g,柴胡10 g,黄芩10 g,枳实10 g,虎杖15 g,赤芍10 g,西洋参10 g,麦冬10 g,五味子5 g,生姜10 g,红枣10 g,14剂。

二诊:上方有效,症状基本消失,嘱注意休息,有不适时,可以继续服用。

按语:胸痹心痛,多数是冠心病表现的症状,属于寒证、里证,根据虚实,分别用瓜蒌薤白制剂,干姜、附子、人参制剂予以治疗。前者通阳理气,后者温阳补气,这在临床上已经有了共识。因此本案选择了另外一类胸痹心痛患者的案例予以介绍。本案是心肌炎后遗症患者,从胸闷、心口痛、口苦、小便黄、大便偏干的证候来看,属于少阳病,大柴胡汤证,故主方选用大柴胡汤,不用大黄改用虎杖,是因为大黄煎煮的要求高,患者不容易掌握,虎杖则既有大黄降火通便的功能,又耐煎煮,尚能够活血化瘀。张仲景的两首瓜蒌薤白制剂,必须加酒,才能通阳,合用去酒的瓜蒌薤白半夏汤,是取其宽胸理气的作用,加强大柴胡汤调节气机的效果。但因为患者病程较长,日久必虚,头晕、易疲劳,故加西洋参、麦冬、五味子,即合用参麦散,以照顾虚证的一面。从我的临床经验来看,胸痛心痛,属于冠心病患者,多表现为太阴病寒证;心肌炎患者,多表现为少阳病热证、虚实夹杂。

5 胸胁疼痛

属于少阳病半表半里证。热证、虚证者,可用小柴胡汤;热证、实证者,可用大柴胡汤;偏于寒证、兼挟水饮者,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偏于气滞者,可用四逆散;偏于气滞血瘀者,“其人常欲蹈其胸上”,为肝着,可用旋覆花汤;偏于悬饮者,疼痛剧烈,“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用十枣汤。

案例12: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肺癌化疗后

李某,男,65岁,2000年11月5日就诊。右肺下叶转移性癌,右侧胸膜转移性病变,右侧少量积水,胸部疼痛,化疗1次后,疼痛有所减轻,仍然疼痛难忍,咳嗽,气喘,咳痰清稀,疲乏无力,小便短少,舌淡苔薄白,脉弦滑。

处方:柴胡10 g,桂枝10 g,干姜10 g,五味子10 g,细辛3 g,牡蛎30 g,花粉10 g,黄芩10 g,炙甘草10 g,法半夏10 g,白术10 g,茯苓15 g,泽泻10 g,猪苓10 g,葶苈子30 g,红枣30 g,7剂。

二诊:上方服后,症状减轻,加白参15 g,继续15剂,化疗期间不停服。经过6次化疗后,病情基本稳定。所有症状都已经减轻或消失。

按语:癌症化疗后,往往出现一系列紊乱现象,一般应着重于调节。本案胸部疼痛,部位在少阳,偏于寒饮内停,故咳嗽,气喘,咳痰清稀,有少量积水。属于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停积于上焦,正是柴胡桂枝干姜汤所主。原方加五味子、细辛,配干姜,是张仲景温化寒饮治疗咳喘的3味主药。再加半夏、葶苈子,降逆平喘。合五苓散温阳利尿,是上病下取,帮助肺部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改善水液代谢功能。疼痛剧烈,可以加蜈蚣、全蝎、延胡索、乳香、没药、穿山甲等分研末送服。胸水较多,可以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龙葵、蝼蛄之类。这是我治疗肺癌患者化疗期间常用的配方组合。

6 心下痛

属于阳明病里证、热证。证轻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用小陷胸汤;“心下痛,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证重者,“心下按之石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为结胸证,用大陷胸汤或大陷胸丸。

属于太阴病,虚寒证者,用理中汤,寒实结胸证者,用三物白散。

属于厥阴病上热下寒证者,用黄连汤。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者,“心中疼热”,用乌梅丸。

案例13:柴胡陷胸汤治疗胃痛

陶某,女,56岁,2010年3月14日就诊。患者胸闷,心下痛,引至背痛背胀,胃中有灼热感,口苦,稍口干,舌瘦,舌尖暗红,苔黄,二便可,有多年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胆囊炎病史。

处方:柴胡陷胸汤加减。柴胡10 g,法半夏10 g,黄芩10 g,瓜蒌皮15 g,半夏10 g,黄连8 g,枳实10 g,耳环石斛10 g,7剂。

二诊:病人自诉服药后上诉症状大为减轻,现颈部不舒,疼痛,改变体位后尤甚,眠差。

处方: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80 g,炙甘草10 g,黄芩10 g,黄连5 g,法半夏10 g,耳环石斛10 g,天麻10 g,茯神30 g,枣仁30 g,香附子10 g,7剂。

服药后,症状消失。以上两方,患者经常自己在不适时抓几剂服用,每每有疗效。

按语:柴胡陷胸汤是治疗慢性胃炎、食道炎、胆囊炎的主方之一,但必须见到胃中有烧灼感,口苦,舌苔黄腻等证候,才可谓“方证对应”。古代医家吴鞠通经常在小陷胸汤中加枳实,用之消痞除胀;民间认为蒲公英是治疗胃病的上品,又无芩连的苦寒;近年来有医家提出,败酱草治疗胃病的效果比蒲公英还好。这些都出自临床实践,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我喜欢在方中加耳环石斛,这味药为滋养胃阴之佳品,慢性消化道炎症用多了黄连、黄芩等苦寒燥湿之类的药物,容易伤阴,而石斛则有养阴护胃的作用。经常见到舌苔黄腻,久久不去者,在用芩连时,加以石斛,即容易消退。

7 腹中痛

属于太阴病,虚寒证,出现腹中隐隐而痛者,用理中汤;拘急而痛者,用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者,用附子梗米汤;“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用大建中汤;“寒疝,绕脐痛”者,用大乌头煎;兼有表证,身疼痛者,抵当乌头桂枝汤。属于太阴病,寒实证,“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属于阳明病,实热证,出现腹部疼痛、胀满、大便秘结者,根据不同情况用三物厚朴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

属于少阳病的腹痛,偏于上腹部,用小柴胡汤;腹痛,“气上冲胸”,“往来寒热”者,为奔豚病,用奔豚汤。

腹痛偏于右下腹,为肠痈。属于阳明病,实证者,“按之即痛如淋”,用大黄牡丹汤;属于太阴病,虚证者,“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妇人、孕妇腹痛,属于太阴病,用当归芍药散;腹痛、漏下,用胶艾汤。产后腹痛,属于虚证者,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小建中汤、当归内补建中汤;属于气滞者,用枳实芍药散;属于血瘀者,用下瘀血汤。

案例14:当归芍药散合奔豚汤加减治疗腹痛

李某,女,54岁,2009年10月21日就诊。患者腹中经常隐痛多年,剧烈发作时,则感到腹部紧缩疼痛,有股气从小腹上冲到喉咙,呕吐,坐立不安,西医诊断为神经性腹痛,面色白光白,精神欠佳,舌质淡红,薄白苔,脉弦细。

处方:当归15 g,白芍30 g,川芎10 g,白术30 g,茯神30 g,泽泻10 g,柴胡15 g,合欢皮10 g,法半夏10 g,黄芩10 g,生姜10 g,甘草10 g,代赭石30 g,7剂。

二诊:上方服后,症状消失,以当归芍药散合黄芪建中汤善后。

处方:当归15 g,白芍30 g,川芎10 g,白术30 g,茯神30 g,泽泻10 g,桂枝10 g,饴糖60 g,炙甘草15 g,生姜10 g,大枣10 g,桂圆肉15 g,黄芪30 g,14剂。

按语:关于《金匮要略》中的奔豚病,当代医家很少有人提及,但我在临床遇到不少,男人有,女人更多,西医认为与神经活动有关。奔豚汤由当归、川芎、白芍、葛根、黄芩、半夏、生姜、甘草、葛根、李根白皮9味药物组成,因为李根白皮药店不备,此方长期搁置,几乎无人问津。有人建议用桑白皮代替李根白皮,刘子云老中医则代之以大剂量川楝子,认为川楝子苦寒降泻,理气止痛,善引肝火下行。这都不无道理。但仔细观察此方,主要由半个当归芍药散(有当归、芍药、川芎,缺茯苓、泽泻、白术),半个小柴胡汤(有半夏、黄芩、生姜、甘草,缺柴胡、人参、大枣)组成,占了7味药,主要作用为理气和血。然而,中药调节气机升降的药物主要为柴胡,而不是葛根,我怀疑其中有误,在运用本方时,改葛根为柴胡,又常用合欢皮代替李根白皮。合欢皮疏肝解郁,宁心安神,与《金匮要略》所言奔豚病“皆由惊恐得之”相吻合。凡是感到有股气在身上乱走,或气从小腹往上冲,或咳嗽久久不愈,咽喉不痛不痒,气冲咽喉时即咳,或在身上随处按之即呃逆,都属于奔豚病之列,此方都可以尝试。但在治疗咳嗽时,可以用桑白皮,不用合欢皮。

8 腰腿疼痛

属于太阴病,寒湿者,“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为“肾着病”,用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属于少阴病,“脚肿如脱”,诸关节疼痛,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脚挛急疼痛,不可屈伸者,用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加附子汤。

案例15: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腿疼

张某,女,49岁,绝经两年,双侧腿部疼痛,时酸胀,时痉挛,夜间尤剧,常半夜痛醒,无法再睡,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大便微溏,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滑。

处方:芍药甘草汤加减。白芍30 g,炙甘草15 g,木瓜30 g,苍术15 g,黄柏15 g,蜈蚣1条,全蝎10 g,补骨脂15 g,续断10 g,杜仲10 g,7剂。

二诊:药后上诉症状大为好转,疼痛减轻,方已对证,原方再进7剂,并加紫河车、木瓜、山茱萸、乳香、没药等,做丸剂巩固疗效。

按语:腰腿疼痛在中老年人身上,已经是常见病,大多数与常年劳损,机能退化有关,即使在变天时反应较大,也不宜当作风湿病治疗。本方初诊处方,实际上是芍药甘草汤、止痉散、二妙散、青娥丸四方合用,芍药甘草汤是治疗“脚挛急”的主方,但相对于这种长期缠绕的慢性病,只能起到一时之效,力量仍然不够,故合止痉散(蜈蚣、全蝎)可以加强止痛作用,腿部酸胀多为下焦湿热,故配以二妙散(苍术、黄柏),旧有腰椎病,则合用青娥丸(杜仲、续断、补骨脂),补肾而不留邪。初诊有疗效,即需做药丸常服。

9 周身疼痛

属于太阳病。表虚者,用桂枝汤;表虚兼气阴不足者,用桂枝新加汤。表实者,用麻黄汤、大青龙汤。寒湿疼痛者,用麻黄加术汤;阳气为湿邪抑郁,“发热日晡所剧”者,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属于少阴病。表虚者,用桂枝加附子汤;阳气不能温煦,“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用附子汤;风湿疼痛,风重者,用桂枝附子汤;湿重者,用白术附子汤;风湿并重者,用甘草附子汤。表实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虚实夹杂者,“诸肢节疼痛,身体迋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诸历节,不可屈伸疼痛”者,用乌头汤。

由于肌体适应能力减弱,常因气候变化而致表里不和、身体疼痛不舒者,属于太阳少阳同病,用柴胡桂枝汤。

案例16:柴胡桂枝汤治疗身体烦疼

周某,女,62岁,农民,2010年4月24日初诊。患者四肢疼痛酸胀多年,遇到天气变化或劳累加重,时发时愈,做过各种检查,类风湿因子不高,有轻度腰椎骨质增生,饮食二便尚可,最近周身疼痛,右下肢从臀部到小腿胀痛厉害,活动稍舒,躺下尤剧,以致心烦不眠,舌淡苔薄黄,脉弦细。

处药:柴胡桂枝汤合二妙散、止痉散:柴胡10 g,桂枝10 g,白芍30 g,炙甘草10 g,黄芩10 g,党参15 g,半夏10 g,生姜10 g,大枣10 g,黄柏10 g,苍术10 g,蜈蚣1条,全蝎10 g,7剂。

2010年5月2日二诊:服上方后,臀部及小腿胀痛显著好转,全身酸痛也有改善,颈部不适,精神疲倦,舌淡,脉弦细。原方加减:柴胡10 g,桂枝10 g,白芍30 g,炙甘草10 g,黄芩10 g,党参15 g,半夏10 g,生姜10 g,大枣10 g,黄柏10 g,苍术10 g,葛根50 g,黄芪30 g,7剂。

2010年5月10日三诊:服上方后,头颈部及上身疼痛全部缓解,精神亦好转,仅臀部留有酸胀感,脉舌同前,仍然用原方加减:柴胡10 g,桂枝10 g,白芍30 g,炙甘草10 g,黄芩10 g,党参15 g,半夏10 g,生姜10 g,大枣10 g,黄柏10 g,苍术10 g,木瓜30 g,怀牛膝15 g,薏苡仁30 g,黄芪30 g,当归10 g,7剂。

服后臀部的酸胀感也消失,一如常人。

按语:在经方中治疗因为风寒湿热导致周身疼痛的方剂不少,大多数以温阳散寒利湿清热为治,如乌头汤、白术附子汤、麻黄杏仁薏苡甘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等。临床治疗,习惯于用经方者,常常根据辨证论治的需要,选取以上方剂。然而柴胡桂枝汤的立意却与以上方剂有显著的不同。《伤寒论》第151条云“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从证候来分析,“支节烦疼”是指四肢烦劳酸疼,虽不剧烈,但缠绵不已;从方剂的组合来分析,是由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两方都以“和法”为治疗原则,而不是以祛风、散寒、去湿、止痛为目的。这种病痛,最常见于中老年或体质比较虚弱的患者,最容易在劳累过后、天气变化、季节更替时发生,各种检查都显示不出有严重疾病,用药偏凉、偏温患者都感觉到不适。这是身体虚弱或年龄趋于衰老,肌肉筋骨不胜劳累,不能适应温差、湿度变化所致,这种因为身体不能和调而出现的病痛,不能当做风湿一类病来治疗,应当视为“亚健康状态”,采用“和法”调治,故以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用,和阴阳,和表里,和营卫,和气血。全方药性平和,不偏温,不偏凉,具有调补与治疗兼施的特点,故在中老年人和亚健康人群中运用很广。疼痛是因为气候变化引起的,如开春季节湿热萌生,则合用二妙散,即加苍术、黄柏;如属劳累所致,则合用当归补血汤,烦疼而致睡卧不安,再加鸡血藤、酸枣仁、茯神;如疼痛以臀部腿部为甚者,则合用四妙散,即二妙散加怀牛膝、薏苡仁;如疼痛牵涉到颈部,则合用葛根汤,即加葛根;如疼痛剧烈,则合用止痉散,即加蜈蚣、全蝎等。

猜你喜欢
葛根柴胡桂枝
Antihepatofibrotic effect of Guizhifuling pill (桂枝茯苓丸) on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liver fibrosis in mice
药食两用话葛根
颈椎病良方葛根汤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桂枝香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柴胡汤类方剂用于肝恶性肿瘤治疗进展
Self-Consistent Sources Extensions of Modified Differential-Difference KP Equation∗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我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