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留守儿童社会化的研究述评

2013-04-06 08:01王光光
关键词:寄宿制社会化检索

王光光,辛 明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9)

关于初中留守儿童社会化的研究述评

王光光,辛 明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9)

初中留守儿童相对较多,他们是一种特殊的弱势群体,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后更多的初中生要走向社会,初中阶段培养他们的社会化能力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学校和社会更多的人文关怀。初中学校应实行寄宿制,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力度,与留守儿童监护人加强联系,使他们能够顺利适应社会。

留守儿童;个体社会化;述评

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小学生较强,所以初中阶段学生的父母更多地选择离开孩子去外地打工,这就形成了庞大的初中留守儿童。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上对2000-2013年的初中留守儿童的期刊论文进行查询,结果如下:(1)检索项(主题),检索词(初中留守儿童),全部期刊共有36篇,核心期刊共有12篇;(2)检索项(篇名),检索词(初中留守儿童),全部期刊共有20篇,核心期刊共有5篇;(3)检索项(主题),检索词(留守儿童),全部期刊共有5038篇,核心期刊共有945篇;(4)检索项(篇名),检索词(留守儿童),全部期刊共有2905篇,核心期刊共有533篇。通过搜索发现学者们对留守儿童的研究颇多,而对初中留守儿童的研究相对较少。

一 关于初中留守儿童的研究背景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孩子。[1]而初中留守儿童社会化指的是初中留守儿童通过与社会化主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的互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独立的人格,学习角色知识和内化社会规范,逐步成为社会期待的合格成员的过程。初中生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更多的要走向社会,然而初中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更多,培养他们的社会化能力使他们能够顺利进入社会工作。从功能替代和互补的角度出发,家庭社会化功能的弱化必然要求延展其他社会化主体的职责并扩大其相关功能。[2]所以,人们对学校教育责任功能的扩展充满了希望。

二 关于初中留守儿童社会化的研究成果

1.研究初中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必要性。

(1)初中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期。

学校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它以特定的校园文化和教学活动,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有意或无意地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相互作用。对处于社会化关键时期的初中生来说,是青年心理上、生理上基本成熟,认识和情感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学校教育特有环境下,直接或间接的体验形式,塑造了初中生的精神、性格和心灵,内化了初中生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初中学校对留守儿童社会化重视不够。

学校和教师有意识或无意识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忽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化。首先,针对留守儿童初中学校没有把他们纳入到学校工作日程上,缺乏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其次,初中学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工资待遇低,尤其是班主任又要管理班级中的各项琐事,平时工作非常辛苦,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情感需要;最后,初中学校以升学率为主导的传统教育观念和对教师评价体系使教师只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德、美等其他方面的培养,严重影响了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使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2.关于初中留守儿童社会化的问题研究。

(1)心理安全感方面。

学者朱丹认为,“从整体的研究表明,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安全感发展现状不如非留守儿童。一方面表明所有留守儿童的心理安全感发展状况差不多;另一方面表明,与性别、独生与否相比,留守是影响儿童心理安全感更重要的一个因素。”[3]学者黄月胜、郑希付认为,“初中留守儿童的安全感总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在安全感的三个维度上,情绪安全感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这表明亲情缺失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尤其是情绪安全感。”[4]

(2)学习能力方面。

学者罗永忠、王丹丹认为,“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祖父母抚养的,祖父母的平均年龄偏大,他们的受教育状况主要为小学或者未上过学,他们不能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检查和辅导。”[5]学者冉学真认为,“留守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经常不按老师要求完成作业,迟到、早退、旷课已是家常便饭,有的留守生甚至辍学。有些留守儿童要帮助年迈的祖父祖母承担过重的家务劳动,成天上课时无精打采,学习成绩直线下降。”[6]

(3)心理健康方面。

学者冯静、黄远春认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比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低,出现更多的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学习焦虑症。”[7]学者郭文姣、黄俊伟认为,“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初中生出现更多的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自责倾向等;同时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男生。”[8]

2.关于初中留守儿童社会化的策略研究。

初中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后将有超过50%的人走向社会,而初中留守儿童社会化遇到较多的困难,为了使他们身心能够健康发展,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留守儿童需要学校补位功能的帮助以减少家庭缺位的影响,创造一个有利于初中留守儿童社会化的良好外部条件。

(1)实行寄宿制。

实行寄宿制给留守儿童“一个家”。初中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在与同学的集体生活活动中,让他们充分地展现自我、认识自我,学会在校园集体生活中遵守校规校训,培养他们的社会规范意识。罗永忠、王丹丹认为,“实行寄宿制,不仅可以给初中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能够在温馨舒适的校园环境中感到温暖和爱,而且还可以让他们在集体生活中,不断增长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教师利用留守儿童住宿在校的机会,营造平等沟通交流的机会,了解学生对目前生活状况的真实想法,为后面的工作做好铺垫。”[5]寄宿制也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满足学生情感的寄托和学习辅导的需要。

(2)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力度。

学者郑镕、李化树认为,加强对初中留守儿童的监管力度应做到五点:“一是学校可以与高校专家进行结对,请一些专家来校进行理论实践的指导工作;二是学校开展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帮助发展和展现他们的才艺;三是应该建立假日联系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到留守儿童家中走访,更详细地了解关心留守儿童在校外学习和生活的状况;四是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学校动员和组织教职工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五是学校应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9]

(3)学校要与留守儿童监护人加强联系。

学者冯静、黄远春认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定期召开隔代家长联系会,及时传达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并在联系会上给隔代家长们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更新观念,研究教养问题,掌握现代父母教育孩子的最新方法,与学校一起共同致力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使孩子的成绩更上一层楼。”[7]学者王华敏认为,“利用家访的大好时机与看护人详细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掌握班级档案管理的第一手资料。”[10]

三 关于初中留守儿童社会化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上述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大多从某一个角度或者从某一个方面来研究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缺乏对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系统研究;二是没有准确把握留守儿童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的对策可行性不强;三是针对初中留守儿童社会化的研究较少。由于初中留守儿童较多,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所以势必吸引更多的学者和学校管理者关注初中留守儿童社会化的研究,通过初中留守儿童社会化现状的调查,系统分析初中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探讨帮助初中留守儿童顺利实现社会化的支持策略。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2]岳天明,李娅娅.从“缺位”到“补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中教师角色问题初探[J].学习与实践,2008(5).

[3]朱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特点及弹性发展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2).

[4]黄月胜,郑希付.初中留守儿童的安全感、行为问题及其关系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3).

[5]罗永忠,王丹丹.仡佬族地区寄宿制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6).

[6]冉学真.浅谈农村初中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教育论坛,2012(14).

[7]冯静,黄远春.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35).

[8]郭文姣,黄俊伟.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1).

[9]郑镕,李化树.对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

[10]王华敏.如何做好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2(35).

ClassNo.:G635.5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ReviewofResearchontheSocializationoftheLeft-home-kidsinJuniorMiddleSchool

Wang Guangguang,Xin Ming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9,China)

The quantity of left-home-kids in middle high school is relatively high and they belong to a special kind of vulnerable group. After nin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mor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ll go to the society.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ultivate their social skills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Besides, they need more humanistic care from both school and the society.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should implement the boarding system,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to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their contact with their guardians to make sure that they can adapt to the society successfully.

left-home-kids; individual socialization; comment

王光光,硕士,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辛明,硕士,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

1672-6758(2013)09-0009-2

G635.5

A

猜你喜欢
寄宿制社会化检索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初探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农村寄宿制初中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
国际标准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