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答

2013-04-07 11:24唐维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年2期
关键词:繁殖期抑菌剂内酰胺

问:如何理解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相互作用?

答:根据抗菌药物对微生物的作用方式,抗菌药物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繁殖杀菌剂(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等)、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等)、第三类为快速抑菌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等)、第四类为慢性抑菌剂(磺胺类等)。一般认为,第一类和第二类可联合应用,如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机制为β-内酰胺可作用于细菌细胞壁转肽酶,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而有利于氨基糖苷类进入细胞内作用于靶位所致。第三类可因快速阻断了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作用于细菌繁殖期的第一类药物活性减弱;第三类与第二类合用科获得相加或协同作用;第四类慢性抑菌剂不会影响第一类药物的杀菌作用;同类抗菌药物也可合用,但作用机制或作用方式相同的抗菌药物合用,有可能增加毒性或因诱导灭活酶的产生或竞争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现象。但繁殖期杀菌剂和快效抑菌剂的联合使用的合理性一直存在争议,虽然理论上认为快效抑菌剂可减弱繁殖期杀菌剂的抗菌活性,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例如,治疗社区肺炎时,由于常见病原微生物为肺炎链球菌和支原体,在美国推荐的经验治疗方法为大环内酯类联合使用头孢菌素或左氧氟沙星。提示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时应谨慎,应以临临床具体情况、治疗效果等为依据。

猜你喜欢
繁殖期抑菌剂内酰胺
繁殖期母羊的饲养管理
繁殖期母羊的饲养管理
眼用制剂中抑菌剂的使用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
甘肃盐池湾斑头雁繁殖期觅食地选择研究
眼氨肽滴眼液中抑菌剂的含量测定及活性炭对抑菌剂的吸附性研究
香蕉枯萎病菌快速检测技术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分析的新型荧光检测物》图版
FeCl3 Catalyzed Carbon-Carbon Bond Formation by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of Hydroxy Groups
圈养白化孟加拉虎繁殖期行为时间分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