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蝇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013-04-07 13:27李素兰广西兴安县界首镇水产畜牧兽医站541306
山东畜牧兽医 2013年3期
关键词:牛皮虫体绒毛

李素兰 (广西兴安县界首镇水产畜牧兽医站 541306)

牛皮蝇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李素兰 (广西兴安县界首镇水产畜牧兽医站 541306)

牛皮蝇病是由狂蝇科皮蝇属的牛皮蝇和纹皮蝇的幼虫寄生于牛的背部皮下组织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皮蝇幼虫的寄生可使患牛消瘦,幼畜发育迟缓,产乳量下降,皮革质量降低,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本病广泛发生于养牛业发达的国家,在我国西北、东北地区以及内蒙古和西藏等地严重流行,其他省、区也有发生,给养牛业造成严重危害。

1 病原及其生活史

1.1 成蝇 成蝇外形似蜜蜂,棕褐色。牛皮蝇体长约15mm,头部被有浅黄色的绒毛,胸部前端部和后端部的绒毛为淡黄色,中间为黑色,腹部的绒毛前端为白色,中间为黑色,末端部为橙黄色。纹皮蝇体长约13mm,体表的被毛与牛皮蝇相似,稍短,胸部的绒毛为淡黄色,胸背除有灰白色绒毛外,还显示出有四条黑色发亮的纵纹。牛皮蝇一般出现于5~8月份,纹皮蝇则出现于4~6月份。成蝇在外界只能生活5~6d,晴朗炎热无风天飞翔交配或侵袭牛只产卵。雄蝇交配后雌蝇产卵后即死亡。

1.2 卵 卵呈淡黄色,长圆形,表面带有光泽,大小为0.78~0.8×0.22~0.29mm。牛皮蝇多产卵在牛四肢上部、腹部、乳房及体侧的被毛上。纹皮绳多产卵在牛四肢球关节部和前胸部的被毛上。

1.3 幼虫 (1)第一期幼虫:卵经4~7d孵化出第一期幼虫。牛皮蝇第一期幼虫呈黄白色,半透明,长约0.5mm,宽约0.2mm,体分12节,各节密生小刺,口钩呈新月状,前端分叉,腹面无尖齿,虫体后端有两个黑色圆点状的后气孔。纹皮蝇第一期幼虫的形态与牛皮蝇相似,但口钩前端尖锐,无分叉,腹部有一个向后的尖齿。(2)第二期幼虫:第一期幼虫沿着毛孔钻入皮内,在体内组织中移行锐化,发育成第二期幼虫,体长约3~13mm,后气门板色浅。牛皮蝇第一期幼虫沿外周神经的外膜组织移行到腰荐部椎管硬膜外脂肪组织中,约经5个月后,发育为第二期幼虫。纹皮蝇第一期幼虫钻入皮下,沿疏松结缔组织移行,约在感染后2.5个月左右,移行到咽和食道部,发育为第二期幼虫。(3)第三期幼虫:牛皮蝇第二期幼虫从椎间孔离开硬膜外脂肪组织到达腰部、背部和荐部的皮下发育成第三期幼虫。纹皮蝇第二期幼虫在咽和食道部停留5个月后,顺着膈肌向背部移行,发育成第三期幼虫。牛皮蝇第三期幼虫(成熟幼虫)体粗壮,体长可达25~28mm,呈棕褐色。体分11节,背面较平,腹面稍隆起,有许多结节和小刺,最后两节背腹面均无刺,气孔板呈漏斗状。纹皮蝇第三期幼虫长约26mm,体分11节,最后一节的腹面无刺,倒数第二节(第7腹节)腹面仅后缘有刺,气孔板浅而平。

1.4 蛹 第三期幼虫在背部皮下停留2~2.5个月,发育成熟后即自皮孔逸出落地成蛹。蛹期约1~2个月,至翌年春夏季节羽化为成蝇。

2 危害

2.1 成蝇干扰 成蝇在其活动季节虽不叮咬牛,但雌蝇飞翔产卵时可以引起牛惊恐不安,四处逃避,狂奔,出现喷鼻、蹴踢。严重影响牛采食、休息,造成消瘦、外伤、流产及产奶量减少。

2.2 机械刺激 幼虫钻入皮肤,在皮下组织长距离移行,生长发育,个体不断增大,对局部产生机械刺激作用,造成移行部位组织损伤,局部炎症,致结缔组织增生和皮下组织炎。引起局部皮肤瘙痒,出现疼痛和不安。病牛发育不良,消瘦、肉质降低,乳牛产乳量下降。

2.3 吸取宿主营 幼虫从第一期幼虫发育成第三期幼虫,个体增大了数百倍之多,其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均从宿主体内吸收。

2.4 继发感染 第三期幼虫寄生在皮下时,形成隆包,幼虫钻出皮肤落地后,皮肤损伤局部可形成瘢痕。继发化脓菌感染,则形成脓肿,经瘘管排出脓液。化脓菌还可在皮下引起蜂窝织炎。当形成的瘢痕面积较大、数量较多时,会严重影响皮革质量。

2.5 毒素损害 皮蝇幼虫寄生在牛体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质对牛体有毒害作用。皮蝇幼虫产生的毒素,可损害牛的血液、心血管及其他组织器官,病牛出现贫血和消瘦等临床症状。

2.6 侵害神经 个别幼虫寄生于延脑或大脑,压迫、侵害神经,可引起神经症状,甚至造成死亡。

2.7 引起变态反应 病牛可因吸收了自然死亡或机械除虫挤碎的幼虫体液而被致敏,当再次接触该抗原时,即发生过敏反应。临床上表现为寻麻疹,间或有眼脸、结膜、阴唇、乳房肿胀,流泪、流涎、呼吸加快等症状。

3 诊断

结合流行情况调查、临床表现,可做出初步诊断。当幼虫到达背部皮下时,用手可摸到卵圆形硬结、瘤状物或干枯脓痂包围的小孔。如在瘤状肿内检出虫体,即可确诊。

4 防治措施

4.1 灭蝇 在成蝇活动季节,即每年的6~9月份,定期用灭蝇剂喷雾牛舍、运动场驱杀成蝇。1~2%敌百虫对牛体进行喷洒,每隔10d喷洒1次;或拟除虫菊脂1000~1500mg/kg体重剂量对牛体进行喷洒,每30d喷洒1次,可杀死产卵的雌蝇或由卵孵化出的幼虫。

4.2 杀灭体内幼虫 在蚊蝇活动季节结束后,每年11月份,用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类药物皮下注射,剂量为0.2mg/kg体重,或倍硫磷6~7mg/kg体重肌肉注射可杀体内幼虫。发现背部皮肤有隆起,但尚未穿孔,幼虫在皮下,可用0.05%蝇毒磷溶液或0.25%倍硫磷溶液喷洒背部,杀死皮下幼虫。

4.3 机械清除虫体 如背部皮肤已有皮孔,幼虫未出,可用2%敌百虫溶液涂布背部皮肤孔,杀死幼虫,然后用镊子取出幼虫体。也可直接用镊子将虫体从皮孔中镊出,如虫体较大难以取出,可先将虫体刺破,挤出虫体内容而后再取出,但需注意将虫体挤净,以免引起过敏反应。

4.4 创口处理 机械清除虫体后的创口、幼虫发育成熟后从皮孔蹦出留下的创口(炎症或化脓灶),用过氧化氢溶液,或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内腔,然后撒入碘仿或涂抹碘酊。

S858.23

B

1007-1733(2013)03-0036-02

2013–01–07)

猜你喜欢
牛皮虫体绒毛
西牛皮防水科技有限公司
西牛皮防水科技有限公司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及危重病例治疗
犬丝虫性眼炎的防治
绒毛栗色鼠尾草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隔山牛皮消、耳叶牛皮消和戟叶牛皮消中四个C21-甾体苷元含量比较研究
牛皮吹破不要紧,赚钱就好
DNA甲基转移酶在胚胎停育绒毛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
绒毛浆市场前景看好
——婴儿纸尿裤是绒毛浆最大的应用市场
吡喹酮衍生物DW-3-15对日本血吸虫PZQ抗性虫体的生物学效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