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口普查数据谈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013-04-07 07:10王立军
中国经贸 2013年1期
关键词:人口普查经济发展

王立军

摘要:伴随北京市石景山区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时期如何调控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为打造北京CRD、构建和谐石景山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是石景山区“十二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人口发展的主要目标。本文通过对比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研究十年来石景山区人口发展变化情况,探讨人口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提出合理调控人口的对策建议,力求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转型。

关键词:人口普查;人口规模;人口素质;人口政策;经济发展

石景山,因首钢而闻名、因奥运启动转型升级的北京传统重工业城区。近年来,坚持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C R D)的长远发展目标,把握全面转型、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大调整、大建设、大发展”的主基调,按照“首都绿色转型示范区”的发展定位,以低碳、绿色的发展理念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区域经济社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伴随石景山区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时期如何调控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打造北京CRD、构建和谐石景山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是石景山区“十二五”时期及更长时期人口发展的主要目标。

本文通过对比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研究十年来石景山区人口发展变化情况,探讨人口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提出合理调控人口的对策建议,从而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转型。

一、人口发展状况

通过对比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发现石景山区人口在总体规模、人口素质、就业结构、年龄结构方面出现新特点。

1.全区常住人口稳定增长

根据石景山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区常住人口为61.6万人,与2000年的“五普”时相比,十年共增加12.7万人,增长26%,平均每年增加1.3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3%。全区常住人口密度为从5800人/平方公里增加到7301人/平方公里。

从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增长趋势来看,户籍人口增长缓慢,对人口规模的影响有限,外来人口增速较快,是石景山区常住人口规模扩大的主要因素。户籍人口从2000年的33.4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36万人,增加2.6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75%。外地来京人口从12.6万人增加到20.6万人,十年间增长了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5.04%。

2.人口素质逐步提高

2010年,石景山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的21.4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15.1万人,具有初中程度的15.9万人,具有小学程度的5.6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总体上看,石景山区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不断增加,就业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升。2010年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7年,比2000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7314人上升为34684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30151人下降为24498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0686人下降为25804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13880人下降为9028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文盲率由3.5%下降为1.6%,下降1.9个百分点。

3.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2000年到2010年,石景山区地区生产总值从108.6亿元增加到295.5亿元,年均增长10.5%;三产比重从19.9提高到57%。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业人员格局产生较大变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由2000年15497人提高到20917人,年均增长3%,成为吸纳就业人员的主要渠道。三产从业人员人数占比从60.1%增长到72%,就业人口比例逐步优化。

按照现代经济理论的划分,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的结构水平上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传统型、发展型和现代型(见下表)。结合石景山区的具体情况可以看出,石景山区目前的人口就业结构属于现代型。

4.老龄化迹象明显

通过比较“六普”和“五普”数据发现: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2.1%下降为9%;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80.2%上升为81.4%;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7.7%上升为9.7%,人口呈现“底部老龄化”趋势,未来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二、人口状况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规模增长、结构优化对于石景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消极影响。一方面,常住人口总量增加、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就业结构的优化为区域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区域人口状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压力。

1.协调度问题值得关注

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人口每增长1%,G D P必须相应增长3%以上,才能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国际上通常用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来描述两者的协调程度。当人口增长弹性系数在0.2以下为“社会协调发展级”,0.21-0.99为“社会渐进级”,大于或等于1时为“社会停滞级”。人口增长弹性系数越低,表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越高,反之则两者不相协调。从“五普”到“六普”的十年间,石景山区人口增长弹性系数0.22,处于社会渐进级。从具体年份看,石景山区从2005年起便从“社会渐进级”迈入“协调发展级”,2010年人口增长弹性系数为0.18。但随着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疏散力度的逐渐加大,作为城市功能拓展区的石景山区将成为吸纳人口的主要区域,人口总量面临一定的增长压力,给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2.高学历人口比重偏低

在北京市范围内,石景山区人口受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基础教育比重大,硕士及以上比例为3.3%,低于北京市3.8%的平均水平,高学历高素质人口相对较少。北京市69.1万研究生中,超过80%都集中在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和昌平区,分别为30.2万人、13.7万人、6.3万人和5.4万人。目前石景山区的研究生学历人口不足2万人,造成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不易带动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与石景山区重点产业发展规划还有一定差距。

3.高端人才不足

对比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劳动年龄人口从36.2万人增加到46.1万人,增加9.8万人,年均增长2.4%;就业人口从2.6万人增加到2.9万人,年均增长1.1%。2010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72%,与其他五个城区相比,石景山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仍然偏低,特别是高端行业、新兴产业从业人员依然相对较少。而且从第三产业内部看,全区三产从业人员中传统服务业如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18%,而重点发展的文化创意、高新技术、商务服务、现代金融、旅游休闲五大主导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均低于5%,这与石景山区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产业体系发展方向不相适应。

4.社会保障压力加大

石景山区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4%,绝对数量超过46万,且人口总抚养比为过去十年以来的最低点,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所在。但是,随着50、60年代出生的人陆续退出劳动年龄,自然退休人数大量增加,特别是首钢搬迁调整后,富余人员中有1万多人已达退休年龄,准备进入社会养老,使我区人口老化进程明显加快,2010年,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已达到13.5%。这些无疑增加全社会养老金、医疗费用、社会福利和其他有关费用支出,对经济社会影响较为明显。

三、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人口政策

“十二五”时期是石景山区人口问题的凸显时期,也是解决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关键时期。坚持人口战略研究,以调控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提升人口素质为重点,逐步形成规模适度、结构优化、与石景山区功能定位相适应的人口发展格局,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完善人口调控体系

加强对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监测,建立健全常住人口总量控制与结构优化的人口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区域人口基本信息库和拓展信息库建设,推动人口、统计、人保、医疗等部门信息共享,开展人口数量和构成等数据分析,开展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加强人口安全预警预报。

2.提高人口整体素质

提高人口出生质量,改善妇女儿童生存和发展条件,全面推行学前教育、素质教育以及全面教育,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加大对外来人口的培训力度,提高区域人口综合素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3.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依托功能区、科技园等人才创业载体,吸引高技术人才创业;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培育区域重点产业所需高水平企业家,注重对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围绕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实现产业发展与高端人才引进的顺利对接。

4.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加强社区老年服务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养老模式,强化养老服务,发展老龄产业,积极建立多层次、多渠道覆盖全区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石景山区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北京市石景山区统计局.2002.北京市石景山区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

[2]北京市石景山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石景山区统计局,北京市石景山区经济社会调查队. 2012.北京市石景山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猜你喜欢
人口普查经济发展
人口普查学问多
邮票上的人口普查
邮票上的“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为什么既要“查人”又要“查房”
人口普查,巴基斯坦出动20万军人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