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措施的探索

2013-04-08 15:02黄全福
水利信息化 2013年1期
关键词:泉州市节水用水

黄全福

(福建省泉州市金鸡拦河闸管理处,福建 泉州 362333)

0 引言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是福建省 3 大中心城市之一[1]。境内河流水系较为发达,较大的河流有晋江、闽江水系大樟溪和尤溪的部分支流、九龙江北溪支流[2]。

根据泉州市水资源公报,2001—2010 年间全市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 88.43 亿 m3,地下水资源量为26.26 亿 m3,水资源总量为 88.69 亿 m3[3]。2003 和2004 年是枯水年,水资源总量只有 64.15 和 64.47 亿 m3;2006 年是丰水年,水资源总量 130.24 亿 m3。10 a 间水资源总量的年际最高与最低比值达 2.03 倍。

2010 年泉州市人均水资源量为 1432 m3,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 0.63,属水资源相对紧缺地区。为使有限的水资源量维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须采取措施,提高用水效率。

通过实施节水措施,转变用水观念,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健全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泉州市节水型社会取得实践经验。

1 农业节水

泉州市农业节水以高效为目标,以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快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在保证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下,以水定产,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经济、种植结构,建立完善的水权管理制度,强化计量设施安装,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技术改造工程,加快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建设,大力发展喷灌、微灌、集蓄节灌等设施,同时加大农艺节水技术推广力度,积极扩大再生水和雨水利用技术推广应用范围。

1.1 深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结合地域特色,合理安排作物种植结构和发展灌溉规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积极培植优势特色农产品。在水资源短缺地区要严格限制和压缩高耗水、低产出作物种植面积,优先发展雨养、节水和生态农业,积极培育和推广耐旱的优质高效作物品种,发展雨热同期作物。

1.2 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

泉州市的最大灌区是山美灌区,主要工程均建于 20 世纪 70 年代。由于长期以来水利投入严重不足,工程年久失修,老化严重,设备损坏,渠道塌坡淤积,目前灌溉水利用系数不到 0.4,灌溉保证率低,有效灌溉面积少。其它中小型灌区也有类似问题。应抓住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大好契机,根据当地自然、水资源、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的特点,加大山美、惠女等大中型灌区的投资力度,重点解决骨干工程老化失修、渠系不配套、渗漏损失严重等问题,加快对大中型灌区实施“两改一提高”,即改革灌区管理体制,改造灌溉设施和技术,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

1.3 推广节水灌溉制度

在加强工程管理的同时,完善各主要农作物的用水定额,根据定额确定灌溉水量,实行总量控制。积极研究和推广节水灌溉制度,把水量集中用于农作物用水的关键期,以扩大灌溉面积,使灌溉总体效益最大。

1.4 推广农业节水技术

地面灌溉是泉州市目前采用最多的一种灌水方式,预计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占主导地位。田间用水损失的原因是畦块过大,地块平整度不高,致使灌水不均匀,渗漏严重。据分析,地面灌溉用水损失中,田间部分损失占到 35% 左右,说明田间节水潜力很大。在泉州市实施田间节水工程改造,通过平田整地,开展田间改造工程,结合农艺、生物等多种节水措施,减少无效蒸发,较大幅度地提高作物水分生产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田间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因地制宜地发展喷微灌等节水灌溉工程,推广有压管道灌溉等先进的田间节水灌溉技术,改革传统耕作方式,发展保护性耕作,推广各种生物、农艺节水和保墒等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耐旱、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使用高效、无污染的绿色肥料,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全面推广水稻浅湿灌等灌溉方式。

2 工业节水

随着泉州市经济快速发展,水资源已经成为影响泉州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展工业节水、提高工业水重复利用率是实现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2.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首先,加快实现产业集聚,借助部分传统和新兴产业,培育“产业扩张”型、“龙头拉动”型、“以贸带工”型、“品牌引领”型等产业集群;其次,在考虑本地水资源条件的情况下,大力扶植新兴产业的发展;最后,整合提升传统产业,减少各项资源成本的投入与消耗。

2.2 加快工业节水技术改造

规划期间在泉州市内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展水平衡测试、查漏维修维护和节水技术改造等工作,强化对用水和节水的计量考核管理,生产和生活用水要分类计量,主要用水车间和设备的计量器具装配率要达到 100%,关键控制点要实行在线监测。对全市工业企业进行全面节水升级改造,电力系统推广零排放无泄漏技术;化工系统推广零排放节水成套技术,提高冷却水循环倍数;在纺织系统推广逆流漂洗、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回用和溴化锂冷却技术等;石油炼化行业采用水夹点技术对其供排水系统进行优化改造。对日用水量在 50 万 m3以上的用水单位进行冷却水循环系统高浓缩倍数技术改造。重点在各污染集控区和高耗水的漂染、树脂、制革、电镀等类型企业中开展污水的净化再利用,其中电镀和再生纸业用水回用率需达 90% 以上,漂染、制革企业要求达到 60% 以上的回用率。

2.3 加强工业企业节水管理建设

要执行国家节水产品认证和重要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工业节水指标体系,建立并实行新建、改扩建工业项目的“三同时(工业节水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投入运行)、四到位(工业企业要做到用水计划、节水目标、节水措施、管水制度到位)”制度。

2.4 推广工业节水示范工程建设

做好电力、石化系统循环冷却水高浓缩倍数的示范工程;纺织系统逆流漂洗,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溴化锂冷却(代替冷却塔冷却)示范工程;造纸系统多圆盘过滤机白水回收示范工程;冶金系统的干法除尘、污水回用工程等;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发展纺织鞋服节水型漂染、生物酶水洗、无苯胶生产等技术,减少污染物产生。

3 生活、建筑业及服务业节水

3.1 计量设施安装

结合节水器具市场准入制度建设,要求居民家庭、公共场所、建筑施工工地安装计量设施。

3.2 城镇供水管网改造

在加强城市供水管网检漏的基础上,加大供水管网改造力度,城镇重点对年久失修、材质差、经常爆管、积垢淤塞的管道进行改造;村镇重点进行供水管网建设,以实现集中供水。

3.3 建筑及服务业节水技术推广

建筑业、绿化养护和环境卫生等方面要提倡使用再生水技术。服务业强化执行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尤其对特殊的高耗水行业,如洗车业,推广洗车用水循环利用技术,高压喷枪冲车,电脑控制洗车和微水洗车,环保型无水洗车等技术,游泳池用水推广循环消毒利用技术,宾馆推广中水利用技术。

4 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

多渠道开发利用非传统水资源,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可持续水资源利用模式。经验表明,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非传统水资源包括再生水回用,雨水集蓄、海水、微咸水利用等。

4.1 再生水回用

泉州市近期再生水回用工程主要是建设再生水利用工程,包括新建扩建泉州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泉港区南浦污水处理厂等一批污水处理工程。污水再生水厂出厂水质需达到再生水回用标准。再生水利用主要用于绿化、农田灌溉,以及一般景观用水、厕所冲洗、城市道路清洗等。

4.2 雨水集蓄利用

雨水积蓄利用主要是在城市。城市雨水利用主要是通过加快市区排水管网建设,完善城市排水体系,逐步实现雨污分流,推广城区雨水的直接利用。规模以上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宾馆等需兴建集雨工程;今后,在审批城市小区规划时,鼓励增设屋顶集雨设施;城市公共设施应在改造时增设分流集雨的项目;在城市人行横道、广场等地应尽量考虑采用透水性强的建筑材料。屋顶集雨和分流等设施可将雨水经过简单处理后与再生水一起用于绿地灌溉及环境卫生。另外,雨污分流可以减轻污水处理厂的压力,降低雨水利用的成本;增加透水地面可以减少暴雨径流,以避免或减少城市内涝,还可以让雨水直接回补地下水。

4.3 海水利用

泉州市沿江靠海,具有优越的海水利用条件,但淡化处理投资较大。规划期内以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同时可以在滨海旅游度假区利用海水作为冲厕、景观用水等。

4.4 微咸水利用

泉州市沿海地区有贮量丰富的微咸水,可以利用微咸水进行农业灌溉,实施咸淡水混浇工程。同时对水质要求不高的企业,在淡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使用微咸水。

5 结语

泉州市已被列入全国第 3 批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对此,泉州市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契机,积极探讨在沿海水资源紧张区尝试节约农业用水、部分农业用水水权置换问题,积极推广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和中水回用,加大投资力度实施强化节水,加强节水宣传等方式,积极推进节约用水工作。通过试点建设,努力探索出一套具有泉州特色的大节约、大配置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王志辉. 泉州统计年鉴(2010年)[R]. 泉州:泉州市统计局,2010: 3.

[2]罗烨. 泉州市 2010 年需水管理机制需水侧报告[R]. 泉州:泉州市水利局,2010, 10: 5.

[3]张佳孟. 泉州市水资源公报[R]. 泉州:泉州市水利局,2001-2010: 1-10.

猜你喜欢
泉州市节水用水
坚持节水
哪些火灾不能用水扑灭?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节约洗碗用水
节水公益广告
“十三五”期间泉州市主要河流水质变化趋势研究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幼儿园
泉州市妇联“336”助力脱贫有高招
“破”与“立”——福建省泉州市公路局依法护路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