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理论的小南海旅游发展研究※

2013-04-08 23:33王东生罗艳梅蒋小曼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黔江南海景区

王东生 罗艳梅 蒋小曼

(1.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重庆 黔江 409000;2.重庆科技学院,重庆 沙坪坝 401331)

小南海为地震堰塞湖,是地震山崩堵塞溪流而形成的山间淡水湖泊,融山、海、岛、峡、地震遗址奇观、民族风情诸风光于一体,其中小南海水域面积2.87km2,四周秀峰环列,湖内水碧岛绿,景色如画,被喻为“深山明珠”“人间仙境”,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地震遗址。温梓森教授曾评价:“小南海地震遗址保存完好,形态壮观,全国仅有。”“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奇特的地震遗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众多的人文景观,这些要素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小南海的基本特色。”[1]

1 小南海旅游发展现状

深山明珠小南海,“层峦叠翠甲阳朔,绚丽多彩胜苏杭;千顷碧波任鱼跃,鹳鹤歌舞竞翱翔”。从它的出现到成为渝东南地区一大旅游景点,不到160年的时间。

《光绪黔江县志》:“咸丰六年(1856),夏五月,壬子,地大震,后坝乡山崩。先数日,日光黯淡,地气蒸郁异常,是日弥甚。辰巳间,忽大声如雷震,室宇摇晃,势欲倾倒,屋瓦皆飞,池波涌立,民惊号走出,仆地不能起立。后坝许家湾(距县治六十余里),溪口有山矗起,倏中断如截,响若雷霆,地中石亦迸出,横飞旁击,压毙居民数十余家,溪口遂被湮塞。厥后,盛夏雨水,溪涨不通,潴为大泽,延袤二十余里,土田庐舍,尽被淹没,今设舟楫焉。”[2]这个因灾难形成的堰塞湖泊,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大名胜。张九章《小南海游记》[3]19、王国珍《小南海记》[3]20-21等都描绘出一个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相间、水天相融、绚丽多彩的小南海,赞其为“胜景清幽”“不异洞庭君山”“胜似嘉陵山水”,小南海在晚清和民国初年名闻遐迩,故虽地处川东一隅却不乏游人来访。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小南海开始成为都市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发挥了“休闲旅游接待的社会功能”。[4]1985年3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完成《黔江小南海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5],1999年9月《重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小南海景区做了资源评估、发展定位、产品开发等[6]。2002年,中俄总理合作项目将小南海地震成因列为重要研究课题。2001年国家地震局将其命名为“黔江小南海国家级地震遗址保护区”,列为“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2004年1月,被国土资源部列入国家地质公园名录,2009年被水利部列入“国家水利风景区”名录。

2005年1月《重庆市渝东南地区旅游发展规划暨近期旅游开发景区建设规划》以及与相关联的《武隆芙蓉江、彭水九黎寨、龚滩古镇及黔江小南海等4个近期旅游开发景区的建设规划》都涉及到了小南海旅游发展规划,提出了打造小南海精品景区建议。[7]2008年经过系统修订,《渝东南地区旅游发展规划》提出了小南海地震遗址观光与民俗风情展示景区的概念性规划。[8]2010年6月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重庆黔江小南海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至此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及其外围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开发的可行性得到进一步明确加强和保护。

2 小南海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的SWOT分析法,广泛用于产业战略分析,通过综合分析组织的内部条件(优势与劣势)和外部环境(机会与威胁)的四个要素,做到有效利用机会和优势,防范威胁和劣势,从而制订最佳战略。

2.1 旅游竞争优势

2.1.1 特色旅游资源

小南海是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保护区、国家级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重庆市省级风景名胜区和重庆市十佳旅游景点,地震遗址四周秀峰环列,湖内碧水绿岛,湖光山色,风景如画,地震崩滑体、崩积物、淤坝等迄今仍清晰可见,在国内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具有垄断价值,“中国唯一、世界罕见”名至实归。

2.1.2 旅游环境

黔江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5.4℃,比重庆主城区低约3℃,小南海森林覆盖率高达76%以上,是著名的天然氧吧、避暑养生胜地。小南海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适度。春来百花满山盛开,秋日海面天高气爽,水温不低,夜多凉意,是一个疗养和旅游的好去处。

2.1.3 独特民俗文化

黔江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民族风情纯朴浓郁,民族歌舞独具魅力,民族土特商品品种繁多,民族风味饮食别具一格,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小南海湖区东北侧3km处有桥梁民族风情村,西面5km处有我国第一个开放式土家族生态博物馆——武陵山民俗生态博物馆,土家吊脚楼原始古朴,分布广泛,民族原生态文化保存完好,民族风情醇厚浓郁。

2.1.4 交通条件改善

黔江地处武陵山腹地,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结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称,随着渝怀铁路、渝湘高速的建成通车以及武陵山机场的开航,这里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2.1.5 日益受到重视

地震遗址是小南海最具科研价值和旅游价值之处,受到政府以及专家学者的重视。重庆市政府提出建设黔江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黔江区旅游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建设和开发小南海地震地质遗迹观光科普和民族风情展示区,深度开发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加速打造特色精品旅游景区成为最具成长性的旅游基地。

2.2 旅游竞争劣势

2.2.1 地区形象的负面影响

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不单取决于景区的吸引力,还取决于景区所在城市魅力与形象。长期以来,渝东南地区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大多是老、少、边、穷,这一形象迫切需要改变,时至今日在整个重庆发展格局当中渝东南一翼仍然是最落后的一翼。

2.2.2 投资乏力、体制待完善

旅游业投资高、见效慢。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开发,景区、景点的建设以及环境资源的消耗纳入旅游成本之中,都需要大量资金做保障,而地方财政难以在短期内将大量资金投入旅游业。同时,现有小南海景区和景点以公司为主导的管理体制也会影响其高效健康发展。

2.2.3 建设和配套设施滞后

小南海景区基础设施较薄弱,旅游线路不通畅。景区居民搬迁、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民族特色。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到位,景区内的旅游路标、垃圾箱、厕所等相关设施不完善,对游客游览造成不便,无法容纳较多的游客,更不利于吸引游客。

2.2.4 旅游形象品牌不突出

黔江旅游整体开发力度不够,产业规模较小,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偏低。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档次偏低,处于旅游资源开发初级阶段。尽管之前做过许多编制规划方案,但目前小南海景区形象定位仍然没有明确,没有确定的旅游主题和品牌产品,亮点不突出,影响力不大。

2.2.5 民族特色旅游商品欠缺

黔江土特产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如牛肉脯、地牯牛、珍珠兰茶、西兰卡普等在国内都较有特色,但在小南海景区旅游商品经营粗放,少见民族特色,更谈不上旅游商品的精细化、品牌化。

2.3 旅游发展机遇

2.3.1 发展旅游产业深入人心

近年来国际旅游业发展迅猛,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和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也是举世公认的朝阳产业。随着中国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大幅度上升,为旅游业持续兴旺提供了强大动力。同时旅游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发展旅游业已深入人心。

2.3.2 打造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庆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指出:“十二五”期间重庆要发展“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全面提升渝东南地区旅游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打造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渝东南大旅游区,将“渝东南翼”打造成为“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成为重庆旅游业的重要增长极,其中集中力量打造小南海成为国家5A级景区,被列入重点项目当中。

2.3.3 政策优势

《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是国务院为重庆量身定做的发展方针、“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成立、《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实施都有利于黔江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国内外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旅游业招商引资和资源重组,扩大旅游融资渠道,这些战略决策都将为黔江旅游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3.4 区位交通优势继续加强

即将交付使用的渝利铁路、在建的黔恩高速,规划建设的黔梁高速、渝怀复线、黔张常铁路、重庆主城至黔江城际铁路和正在推进的黔恩、黔毕昭铁路前期工作,这些必将使黔江成为武陵山、渝东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中心。

2.3.5 大三峡旅游市场延伸

新近印发的《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已将三峡旅游范围扩大到三峡坝区、库区、重庆主城区和渝西、乌江流域及湖北恩施、神农架、四川泸州和湖南湘西。随着区域交通格局的变化,在大三峡旅游区域中,除重庆和宜昌两大区域主导进出通道城市外,还将形成万州、张家界为区域辅助进出通道城市,黔江、铜仁、遵义、泸州、恩施、吉首为区域内部旅游中心城市,三峡旅游概念及空间向大三峡、新三峡的拓展,黔江的旅游地位将得到提升,并迎来旅游发展的良好机遇。

2.4 旅游发展威胁

2.4.1 生态环境脆弱,易受破坏

景区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忽视环境保护,容易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小南海景区同样也不例外,如当地个别居民在景区砍伐森林、捕捉鸟兽、不按规划建筑房屋、生活垃圾不合理处理等,已经造成小南海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影响小南海旅游的发展。

2.4.2 周边旅游景区竞争

渝鄂湘黔四省市交界处的武陵地区,包括恩施州、湘西州、铜仁地区、渝东南地区,这些地方都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其旅游资源具有同质性,旅游产品存在相似性,这肯定会分流黔江旅游市场的客源;加上周边地区旅游发展起步早,旅游市场已趋于成熟,旅游建设和基础设施完备,而小南海景区旅游产品却相对单一等因素对黔江旅游王牌产品小南海景区构成了严重挑战。虽说小南海已经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还不及近邻武隆、酉阳桃花源等,远更不及张家界、凤凰、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铜仁梵净山等。

2.4.3 民族特色文化被冲淡、同化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其吸引力就在于它与游客所处、所感的文化介质有所不同。由于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融合性,旅游行为使游客所体现的现代文化和旅游目的地传统文化相互碰撞,作为主流强势的现代文化对弱势的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同化作用,容易造成旅游目的地传统文化特征的减弱和消失,进而影响其旅游吸引力。如今渝东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村寨的民族特色被冲淡,同样的问题在小南海景区内也存在。

2.4.4 对旅游业的要求逐步提高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者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旅游需求的档次和方式也在随之增强,由此对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接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不仅体现在对旅游“硬件设施”上,而且对“软件”的要求也越来越挑剔。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的所有旅游活动、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等供给环境和条件不断更新、不断升级换代、不断完善,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和多样化,这些都是目前小南海景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小南海旅游发展的SWOT策略

目前,黔江只有7个国家级旅游品牌,而一个小南海景区坐拥5个国家级的品牌,并且是黔江旅游开发的三大景区之一。根据上述对小南海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可以将小南海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的机遇和威胁、内部优势和薄弱环节进行组合形成SO战略、WO战略、ST战略、WT战略,利用机会与优势,规避威胁和劣势,提出小南海旅游发展策略。

3.1 SO战略

SO战略又称之为增长性战略,主要是指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外部机遇实现发展。那么,对于小南海旅游发展而言,利用自身优势,抢抓机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1 确立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十二五”期间,黔江要立足于自身独特的地质奇观、浓郁的民族风情、良好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及区位条件,抓住国发3号文件、西部大开发、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等重大机遇,以市场为导向,规划为先导,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区域合作,集中精力打造旅游精品,大力宣传促销拓展客源市场,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黔江带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促进社会和谐的生态产业、扩大对外开放的形象产业。

3.1.2 突出特色,打造旅游精品景区

突出黔江全国唯一的城市峡谷峡江特色,深度开发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突出地震遗址、湖光山色和土家风情特色,把小南海打造成为旅游精品景区。加强小南海景区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青少年素质拓展基地、地震体验馆及水下罗家祠堂观景长廊、自驾车营地,恢复朝阳岛观音庙和“三英祠”,实施地质遗迹保护,完善武陵山民俗生态博物馆,努力创建国家5A级景区或“世界地质公园”。[9]

3.1.3 构建旅游交通体系

黔江区位优势相对明显,交通便捷可进入性强,黔江要以构建武陵山六个区域中心城市和重庆市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快构建黔江立体交通枢纽,完善旅游交通体系。

3.2 WO战略

WO战略又称之为扭转型战略,主要是指抓住外部机遇,克服自身劣势,谋求发展。黔江必须抓住这次难得的旅游发展机遇,克服自身劣势,做好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借助高校如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培育旅游人才,提升整个地区旅游服务行业人才素质,严格按照发展规划完善小南海景区建设,提升整体旅游形象。

3.2.1 加快建设旅游服务设施

按服务渝东南辐射渝鄂湘黔的要求,加快建设城市旅游宾馆、餐馆、娱乐场、旅游交通、旅游购物、会展商务、旅行社等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准的要求,改造升级整个服务产业,提高游客满意度。

3.2.2 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旅游业投入

政府方面应逐年加大财政支持旅游业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各级旅游专项资金补助;配置多种融资资源,加大旅游投入;整合相关行业的专项资金支持旅游业发展。

3.2.3 树立黔江旅游目的地新形象

以重庆市对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的定位为抓手,打造“峡谷峡江之城,清新清凉之都,养生养心之地”的黔江城市旅游特色的主题形象,并应用在所有的宣传促销活动中向外推广,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产生来黔的强烈向往。

3.2.4 明确旅游形象定位,树立旅游品牌

明确小南海地震遗址和土家风情特色旅游形象定位,围绕这一定位提高景区基础建设水平,开发深度建设项目,树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唯一,世界罕见”的旅游品牌。

3.2.5 发展民族特色旅游商品产业体系

构建具有土家族、苗族民族特色的并与旅游产品开发相适应的旅游商品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小南海景区内武陵山旅游商品研究所的作用,研制开发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和旅游饮食,形成系列特色化、品牌化的特色旅游商品。

3.3 ST战略

ST战略又称之为多种经营战略,主要指依靠内部优势,规避外部威胁。

3.3.1 保护旅游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小南海作为地震遗址景区,其生态环境很脆弱,之前虽有规划但执行力度不大。应依据“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妥善处理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二者的相互关系。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文化生态影响评价以及实施中加强监管工作,严把审批关,严禁破坏性开发、低水平建设。景区开发必须严格控制污染,在确保小南海水源水质的前提下进行景区开发建设,严厉禁止开发水上活动项目;严格规范景区内居民建筑建设,使其符合规划要求,保护原有森林景观和民族传统风俗,同时要加强小南海景区居民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污染控制和治理力度。

3.3.2 建立多种营销激励机制

应依托小南海这张旅游王牌做大做强自身特色旅游产品,发展观光特色游,提升休闲旅游内涵,进行差异化营销,建立营销激励机制,突出重点区域,构建营销渠道;强化形象宣传,策划营销事件,开展节庆活动,增强营销效果,继续办好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黔江国际旅游节、国际江河钓鱼邀请赛、避暑纳凉旅游文化节、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节等大型节会赛事,参加国内大型旅游会展,强化权威媒体和旅游企业合作,制作户外形象广告。

3.3.3 民俗、生态与旅游相结合

黔江土家族、苗族民族风情纯朴浓郁,民族歌舞独具魅力,民族土特商品品种繁多,民族风味饮食别具一格,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充分挖掘民族传统特色,按照构建“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规划要求,充分挖掘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特色民族文化,建设一批融民俗、生态旅游项目吸引游客,扭转小南海景区旅游产品单一的尴尬境地。

3.4 WT战略

WT战略又称之为防御型战略,主要强调的是在克服自身劣势的同时,还要规避外部威胁的挑战。

武陵山地区山同脉、水同源、人同族、民同俗、语同音,旅游资源同质,旅游产品相似,民俗风情也以土家、苗族为主,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面对鄂西生态旅游圈、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面对武隆天生三硚、酉阳桃花源;面对石柱黄水、咸丰坪坝营国家森林公园,这些已有鲜明特色、旅游市场已经发展成熟的景区,小南海旅游如何突出重围是一个必须应对的挑战。其应以打造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为契机,加强渝东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尝试建立打包营销联盟,实施区域旅游一体化战略,同时加强与渝、黔、鄂、湘跨区域旅游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利用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合作协议推进武陵地区之间旅游合作以及大三峡旅游经济圈内的合作,推出跨省、区域、区内旅游精品线路,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4 结语

作为一个因曾经灾难带来的独特自然人文景区,土家族、苗族人民的生活家园,小南海景区在国内众多的旅游资源中具有独特价值,小南海在保护和开发领域越来越受到多方面的重视,面临新的挑战和来自各方的威胁,通过运用SWOT理论对小南海景区旅游发展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定位,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做到有效利用机会和优势,防范威胁和劣势,从而实现小南海旅游发展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和负责任的策略。

[1]四川省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黔江县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2]张九章.黔江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3]王绍明.黔江文史资料(第十二辑)[Z].黔江:黔江光明印刷有限公司,1999.

[4]王连勇.重庆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2007(2):147-151.

[5]温梓森,巩国权.小南海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概要[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7(1):20-40.

[6]重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项目组.重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7]赵小鲁,席建超.重庆市渝东南地区旅游发展规划[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8]赵小鲁.重庆市渝东南地区旅游发展规划[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9]朱顺知,姚新跃,杨前进.小南海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浅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3):126-129.

猜你喜欢
黔江南海景区
南海明珠
黔江:“三在一融合”精细化治理城市
北海北、南海南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国、市蚕桑“双体系”为黔江蚕业高质量发展献策
家蚕新品种“川山×蜀水”与“华康2号”在黔江饲养表现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南海的虎斑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