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老年腹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2013-04-08 23:41阮玉瑛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双下肢腹部下肢

阮玉瑛

阮玉瑛: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腹部手术的常见并发症,由于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长时间保持平卧位,且术后由于切口疼痛,大部分患者活动较少,因此,易引起血液的回流不畅继而形成DVT[1]。而老年患者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活性较高,小腿肌肉的泵作用减弱使血液在比目鱼肌静脉丛和静脉瓣袋内瘀滞较重[2],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DVT。DVT 起病迅速,常会引起下肢缺血坏死,严重者血栓脱落后会引起肺、肾等重要器官栓塞。目前在治疗上没有特效药可用,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痛苦及经济负担。因此,本文将护理干预应用到老年患者腹部手术中预防术后DVT,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6月在我科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100 例,男72 例,女28 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60 岁,平均年龄69 岁。其中胃大部分切除术19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11 例,单纯胆囊切除术26例,结直肠癌根治术12 例,肠粘连松解术16 例,阑尾切除术16 例。

1.2 方法 本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全部实施干预性护理,包括术前护理干预和术后护理干预。护理措施根据目前腹部手术后DVT 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的相关文献[3,4]来制定,具体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1.2.1 术前护理干预 (1)入院时重点评估患者危险因素。本组共有高脂血症患者66 例,糖尿病23 例;59 例患者有吸烟史,烟龄在23~39年,平均烟龄26年,这些因素被认为是老年腹部手术后DVT 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对有高脂血症患者给予降血脂、活血祛瘀、通脉活络、抑制血小板聚集治疗。糖尿病患者给予胰岛素治疗,将血糖降至正常范围内。(2)腹部手术后预防DVT 的健康教育。主要是让患者及家属了解DVT 的临床表现、症状及危害,以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高度重视。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术后床上被动和主动锻炼的顺序、要领,早期下床活动对预防DVT 的好处。对吸烟患者讲述尼古丁对血管刺激引起血管痉挛的危害,指导患者有效戒烟。教会患者判断DVT 的早期表现,如酸张、沉重、疼痛等不适。

1.2.2 术后护理干预 (1)早期体位。术后早期卧床休息期间,注意膝关节处于微屈曲状态;抬高双下肢,使双下肢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2~30 cm,以促进患者双下肢静脉回流,降低静脉腔的压力[5,6]。本组患者麻醉清醒、病情允许后均给予有效的低半坡位并抬高双下肢。(2)四肢按摩及功能锻炼。责任护士指导照顾者给患者进行由远端至近端的顺序被动按摩,按摩部位主要是四肢,麻醉清醒后指导患者定时床上活动,做足趾伸屈、内旋、外展,踝关节背屈、跖屈,举腿,股四头肌的收缩、舒张等动作[7]。(3)早期下床活动。指导、协助患者尽早主动或被动运动,以加快静脉血流速度,减轻水肿,改善血液动力学,使红细胞聚集结构破坏,防止血栓形成[8]。本组患者在术前通过健康教育,即有了术后要早期下床活动的理念,术后按照计划,先帮助其主动或被动地加强双下肢各关节的伸、屈、内、外旋转等活动,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以减少血栓形成,下床时注意安全,先在床上坐起,再下床站立,然后扶着床尾缓慢活动,要循序渐进。(4)对术后病重或意识不清患者的护理干预。昏迷或意识不清的患者,则由他人帮助其科学按摩[9]。本组有3 例患者术后2 d 意识不清,2 d内由责任护士定时给予科学按摩:自患者的脚趾起,经跟腱由下而上做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使静脉血流方向形成一定的压力梯度,以促进下肢静脉的回流[10]。患者清醒后指导其在床上主动活动,再下床活动。3 例患者中有1 例发生DVT。(5)饮食护理干预。选择低脂肪、高蛋白质、高纤维素、高维生素食物,进食易消化的温凉软食[11]。本组患者在胃肠功能恢复后,均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开始,逐渐过渡到软食。鼓励其多食新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困难时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多食富含多种维生素的新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C,有利于维持血管的完整性。

1.3 诊断标准 (1)无DVT。患者术后双下肢无肿胀,无不适主诉,血管彩超显示无血栓形成,无血流异常。(2)DVT。患者术后有下肢肿胀,特别要注意左下肢有肿胀,皮肤温度较正常偏高,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患者有下肢不适主诉,血管彩超显示血管血栓形成,血流动力学改变。

2 结 果

本组患者术后出现18 例DVT,DVT 的发生率为18%。其中15 例仅有左下肢酸胀、沉重感,3 例有明显的下肢疼痛和皮肤温度增高,经血管彩超显示血管血栓形成。在护理干预过程中,及时发现患者下肢不适和症状,诊断明确后经溶栓抗凝治疗及实施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患者很快恢复正常,无1例留下后遗症。

3 讨 论

DVT 是一种常见于术后的周围血管疾病,继发于DVT 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肺栓塞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危险因素[1]。患者下肢DVT 不但影响疾病的预后及功能,严重者血栓脱落随血液流动至身体其他部位,引起肺、肾等重要器官栓塞,出现器官功能衰竭。因此,对老年患者这个高发人群,DVT 的预防更加重要。

DVT 是一个复杂的、连锁反应的过程,即有凝血因子在体内的一系列复杂激活过程,也与血管弹性、内壁的完整性有关,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老年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高脂血症,血液黏稠,流动缓慢,处于高凝状态。血管存在不同程度老化,特别同时并发有糖尿病患者,血管弹性下降,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壁受损,管腔变狭窄,所以易形成血栓。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通过实施护理干预措施,使用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通过活血祛瘀、通脉活络、降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治疗,最大限度减少了DVT 的发生。(2)预防DVT 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DVT 的因素、临床症状和不适、对身体的危害及术后DVT 预防的方法和措施,提高患者对护理干预措施的依从性,使其主动戒烟,积极配合护理干预,预防DVT 的发生。(3)术后体位和早期下床活动是预防DVT 发生的重要环节,因为小腿肌肉的泵作用对下肢静脉的回流起着重要的作用,制动后静脉回流明显减慢,从而增加了DVT 发病风险[2]。据统计表明,4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DVT 的发病较为多见[5]。本组患者在60 岁以上,均为高危人群。因此,患者术后,护士要及时帮助和指导其早期床上被动的肌肉按摩、关节活动、下床活动,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防止血栓形成。在护理干预过程中要重视患者的主诉,仔细查看患者下肢肿胀情况,早期发现DVT,报告医师及时对症处理,采取有效护理措施。(4)指导患者及家属科学选择进食,可以防止高脂肪的摄入,有利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适量进食高维生素食物可以补充维生素C,有利于维持血管的完整性,高纤维素能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困难时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总之,有效的护理干预为护理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为患者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最佳的、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防止和减少DVT 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快速康复,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文素芳,经 荠,唐桂荣.高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风险及回流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4):1911-1912.

[2]王玉琦,叶建荣主编.血管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16-229.

[3]董国祥主编.实用血管外科学及护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206.

[4]毕 伟,张彦荣,赵建辉主编.主刀兵法- 血管外科临床指导[M].上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51-154.

[5]陈柏南,杜丽苹,刘 政主编.中西医结合-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诊疗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46-73.

[6]赵红光,刘义兰主编.临床护士“三基”自测- 外科护理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83.

[7]孙利群,胡 林.循证护理在预防腹部手术后并发DVT 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301.

[8]高 丽,马燕兰,苗 军,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4):247-249.

[9]王春玲,王微微,张 宇,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行胫骨迁移血管再生术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28-29.

[10]刘亮平.老年人腹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J].大理学院学报,2010,9(8):75-77.

[11]黄潇红,曾志桓.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DeBe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28.

猜你喜欢
双下肢腹部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请您诊断
以呼吸困难、双下肢不对称性水肿为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1例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