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的中医病机浅析

2013-04-09 03:47张婷婷吕文良
环球中医药 2013年4期
关键词:水湿水液脏腑

张婷婷 吕文良

肝硬化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广泛性肝细胞变性坏死、结节性再生、肝脏弥漫性纤维化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为多种慢性肝病发展的晚期阶段,而腹水的出现是肝硬化发展到肝功能失代偿期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形成的基本因素是肝窦静水压升高及低蛋白血症,内脏的高动力循环状态是肝硬化腹水的促进和维持因素。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的“鼓胀”范畴,鼓胀作为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如《灵枢·水胀》曰:“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较详细的描述了鼓胀的常见症状。中医学认为鼓胀的病因有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虫毒感染、病后续发(黄疸、癥积、久泻久痢)等。其病位在肝、脾、肾,涉及肺。病理因素为气、血、水相互为患。本病由迁延日久渐积而来,与正气不足密切相关,气血水胶结于腹中而形成鼓胀。

1 首病气血,继则病水,气血水相互胶结

疾病的病因及病机离不开气血,气血失和导致一系列的脏腑经络组织的虚实、寒热、升降出入异常的病理变化[1]。《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气与血耳。”生理状态下,气血是构成和维持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病理情况下则是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基本病机。即“气血冲和,万物资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水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多个脏腑,任一脏腑受病均会出现水液代谢的失常,导致水液停蓄于某一部位。总而言之,气血水无论是在生理还是病理方面都与脏腑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笔者认为,鼓胀的基本病机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交阻,水气内停于腹中。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若因湿热郁久(如黄疸)或肝脾痞块(如积聚),致肝失疏泄,气机不利,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而致血行不畅,使肝之脉络为瘀血阻滞,“血不利则为水”,水湿潴留。另一方面,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停留,日久不化,痞塞中焦,而成鼓胀。酒食不节,疫毒侵袭(如肝炎病毒),湿热疫疠之气,蕴结中焦,土壅木郁,则肝气失于疏泄,气血郁滞而瘀阻不行,水湿滞留,气血水交阻而成鼓胀。此外,劳欲过度,伤及脾肾,脾伤则运化失司,久病及肾则气化不行,水湿不化,因而湿聚为水,气血凝滞而成胀。均明确指出气血水相互为患,无论血瘀还是水停,都会阻滞气机,气不行血,气化无权则血水停聚。如《医碥·肿胀》所述:“气水血三者,病常相因,有先病气滞而后血结者,有病血结而后气滞者,有先病水肿而血随败者,有先病血结而水随蓄者。[2]”《医门法律·胀病论》中概括说:“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瘀。[3]”气血水相互为因,错杂而病,只是各有偏重而已。临床也有报道[4-5]用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水停之鼓胀,以当归、芍药补血行血,补肝体而助肝用,川芎行血中之滞气,茯苓、白术健脾以渗湿,泽泻泄肾浊以行水,共奏调节肝脾肾之功能,行气活血利水之功。

前人云:“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从临床表现来看,不外乎此三者,以气滞为主者可见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以血瘀为主者可见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癥积痛如针刺,面颈部赤丝血缕;以水停为主者,腹部胀满,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常伴下肢浮肿。综上所述,鼓胀的病理变化,一般是始则病及气血,再则病水,三者互相牵连为患,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三者之间仅有主次之分,而非单独为病,可以根据临床表现判断气、血、水孰重孰轻,以选择正确的治疗。

2 肝郁血瘀是发病之原

肝主藏血,以血为体,调节诸经血液。肝脏功能失调,无论其病在气在血,在脏腑在经络,都能影响血液的运行,导致血液瘀滞。所谓:“血者,皆肝之所主,恶血必归于肝。”肝司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若肝气郁滞,疏泄失常则可致血瘀。《灵枢·五邪篇》言:“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瘀血郁于肝脏,影响肝之疏泄,肝病及脾,肝脾两伤,运化不健,气虚血滞,以致瘀血滞留,着而不去,凝血与痰湿蕴结,阻滞血络,易于形成癥积痞块,进而凝缩坚硬[6]。进一步影响肝的疏泄和藏血及脾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以致气滞血结、水湿停留于腹中而成腹水。故《医门法律·胀病论》云:“凡有癥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日积月累,腹大如箕,腹大如瓮,是名单腹胀。[3]”王益新认为肝脾脉络瘀阻,血瘀气滞,三焦气化失司,浊水积于体内是肝硬化腹水形成的基本病机,故以疏肝化瘀,培本利水为法,随证加减治疗4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见效快,效果满意[7]。均说明腹水由病久迁延而来,肝郁血瘀是腹水形成的根源。

3 脾胃气虚是发病之本

多种病因直接或间接的损伤脾土,导致致脾胃气虚,脾的运化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聚而成湿,《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也提出:“鼓胀病皆由脾胃之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聚而不散而成胀满。[8]”脾主升清,胃主通降,脾胃气虚则升动传输作用失常,致水谷精微和水液的输布运行失常,水湿停蓄不去,腹部日益胀大成臌。诚如喻嘉言《寓意草》所言:“单腹胀,则中州之地,久窒其四运之轴,而清者不升,浊者不降,互相结聚,牢不可破,实因脾之气衰微所致。[9]”朱丹溪《丹溪心法·鼓胀》中又云: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于斯时也。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热相生,遂成胀满。[10]”明确指出本病发病的根本是脾胃虚弱,升降失司,清浊相混,经络不利,水湿停蓄。有人认为鼓胀的形成与脾脏关系密切,其病机虽然复杂,累及的脏腑较多,然脾土虚衰确为形成本病及转化的极为重要因素,通过调理脾胃,可使脾气充实,正气盛,病势向愈,并可以切断其传变环节,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和恶化[11]。若脾胃气虚,运化功能失常,必然会导致水液在体内停聚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从而影响气道的通畅和血液的运行,导致气血水胶结,且“水惟畏土,其制在脾”,故脾胃气虚是鼓胀形成的根本所在。

从临床表现及治疗用药来看,也能体现脾胃气虚是发病之本,大多数患者不同程度存在着腹胀、纳差、便溏、乏力等脾胃气虚的表现。所以在治疗上重点采用健脾法,使中气旺盛,气血得以化生,一则可助肝之疏泄,二则气旺血行,使瘀血得化,腹水得消。朱丹溪主张“大剂人参、白术”以补益脾胃。招萼华在治疗鼓胀时白术剂量独重,体现健脾在本病治疗中的突出地位[12]。

4 久病及肾,脏腑功能失调

“阳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肝脾日虚,病延及肾,肾火虚衰,不但无力温助脾阳,蒸化水湿,且开阖失司,气化不利,阳虚水停;若阳伤及阴,则肝肾之阴亏虚,肾阴既损,阳无以化,则水津失布,阴虚水停。如金实治疗鼓胀时重视滋养肝肾法的灵活应用[13]。同时,肾阴和肾阳又同时起到滋养肝木和温养脾土的作用,若肾虚阴阳不足,对肝脾二脏的功能也会产生影响。肾主水,其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和《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一旦肾脏的气化功能受损,关门不利,不能蒸化水液而使水湿停滞,也是形成鼓胀的重要因素。

此外,肝硬化腹水的形成与肺脏也有密切的关系。《素问·水热穴论》曰:“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使水湿从二便而出。肺的宣发肃降对于体内水液代谢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且肺为水之上源,肺通调水道功能减退对于鼓胀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吴积海等从开宣肺气、泻肺降气、补益肺气、滋养肺阴四个方面调肺以治疗鼓胀。临床上结合具体情况,配合活血化瘀、疏肝健脾补肾等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4]。

5 肝硬化腹水的变证

肝硬化腹水病情易于反复,病程较长,又因其气、血、水互结,邪盛而正衰,治疗棘手,预后较差,变证繁多危急。如《医宗金鉴》言:“腹胀身热,阳盛胀也,若吐、衄、泄血则亡阴矣。[15]”《沈氏尊生书》指出:“血胀,烦躁嗽水,迷忘惊狂,痛闷呕逆,小便多,大便黑。[16]”表明肝硬化腹水至晚期,病情不稳定,久病脾气虚衰,脾主统血失司,气虚不摄血而致鼻衄、齿衄;阴虚生热,络脉瘀损,血溢脉外,可致大量呕血、便血等。久病肝肾阴亏,最易引起肝风挟痰挟热,上扰清窍;或脾肾阳虚,湿浊内蒙,蒙蔽心窍,亦可导致神糊昏厥之变。这些与肝硬化腹水并发的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

肝硬化腹水病因繁杂,病程较长,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因气、血、水互结,邪盛而正衰,变证多而急,故治疗较为复杂。关键之处,在于如何把握病机,尤其是本虚与标实及气血水三者的主次辨别。笔者认为,本病首病气血,继则病水,气血水相互为患,肝郁血瘀是其原,脾胃气虚升降无权是其本,在病变发展的过程中,会累及肾、肺,致使大量出血、昏迷、虚脱等多种危侯。在辨证时,要抓住脾胃气虚,气血失和的根本,在脏腑辨证的基础上,结合瘀血在肝的局部病变特点,准确把握气、血、水三者的关系,来指导临床治疗。

[1] 王新颖,齐京.关幼波气血辨证学术思想探析[J].北京中医药,2011,30(12):898-900.

[2] 清·何梦瑶.医碥[M].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57-158.

[3] 清·喻昌.医门法律[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9.

[4] 李艳玲.当归芍药散临床运用举隅[J].河南中医,2003,23(5):13.

[5] 汪玉梅,范瑞强.当归芍药散新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3):219-220.

[6] 关幼波临床经验选[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1.

[7] 王益新.疏肝化瘀培本利水治疗肝硬化腹水40例[J].光明中医,2009,24(12):2296-2297.

[8] 金·李东垣.兰室秘藏[M].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

[9] 清·喻嘉言.寓意草[M].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6.

[10]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1-142.

[11] 王政梅. 调理脾胃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体会[J].临床研究,2009,14(6):40.

[12] 招萼华.三阴同治法治疗肝硬化腹水38例[J].江苏中医药,2005,26(8):18-19.

[13] 龙桂珍,陶锦文.金实辨治臌胀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2):1547-1548.

[14] 吴积海,陈相新,张亚萍. 调肺治鼓胀[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7,12(6):25-26.

[15]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094.

[16] 清·沈金鳌.沈氏尊生书[M].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88.

猜你喜欢
水湿水液脏腑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华池林区水湿盐碱地及适生树种调查
背后七颠百病消
益肾散结化瘀法治疗IgA肾病的机制探讨
好事近·中秋感怀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周静老师运用加味治浊固本丸治疗浊毒内蕴证2型糖尿病肾病经验
饮水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中医脾主运化水液理论与水通道蛋白的关系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