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消费伦理规范体系研究

2013-04-09 07:06周中之
关键词:伦理规范消费

周中之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推动了中国消费伦理观念的变革。在这一变革进程中,研究和建立当代中国消费伦理规范体系,调节和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继承中国消费伦理中的传统美德,同时又吸收国外先进的消费伦理理念,使消费伦理原则和规范将经济上的合理性与道德上的合理性更好地统一起来,成为人们内心的信念,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一、消费伦理规范体系的特点及其价值

消费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内容。它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伦理和文化现象。消费不仅需要经济实力,而且受到伦理和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消费者在进行消费选择时,不仅涉及“能够不能够”,而且涉及“愿意不愿意”和“应该不应该”。这就表明,消费伦理观念及其伦理规范体系对消费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消费伦理规范体系是社会伦理规范体系的重要分支,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社会中人们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时也是思想家和理论工作者对消费伦理生活规律性的概括和总结。这些概括和总结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指导生活,以造就良好的社会消费风气。建立消费伦理规范体系,能够更好地推动消费活动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有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

消费伦理规范体系是人们在消费活动中应当普遍遵循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与其他社会伦理规范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着明显不同。为了更好地建立当代中国消费伦理规范体系,必须充分认识消费行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消费行为主体的多样性。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至少有三个层次的行为主体,这就是政府、企业和个人。由于政府、企业和个人在经济运行与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它们必定有各自的消费行为准则。消费伦理规范体系必须兼顾三方面行为主体的消费特点。本文主要是从个人消费行为入手,阐发和概括具有共性的消费伦理规范体系。

第二,消费行为合理性评价标准的复杂性问题。什么样的消费是合理的?什么样的消费是不合理的?合理与不合理的分界线在哪里?评价标准会因收入的不同、职业的不同、地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动。因此,必须联系具体的社会发展状况和个人经济条件,来确认消费行为的合理性。

第三,个人消费价值取向和社会消费伦理价值导向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在一定意义上说,个人消费属于私事。每个人由于生理、心理、家庭环境、经济收入的不同,在消费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样性,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同时,社会消费伦理价值导向也需有一些确定的基本原则。例如,某些消费者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爱好消费鱼翅之类的珍贵菜肴,这涉及其个人的消费选择,但这种消费是违背生态伦理原则的,是要受到伦理谴责的。总之,消费行为的伦理规范体系是在承认个人消费取向多样化的同时,以一定的伦理原则对个人消费行为进行导向。

21世纪的中国面临诸多新课题,消费伦理规范体系的确立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使中国国民经济有了跨越式的发展,生产总值已经跃居世界第2位,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的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拉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明显不足,居民最终消费率长期停留在50%以下,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0~2011年期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从46.4%下降到35.5%。①要解决这一“短板”,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阶层居民的收入、调整有关消费政策是重要的方面,但消费伦理在拉动消费需求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其作用的空间和潜力不可低估。鼓励消费是推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但在鼓励消费的同时,必须以文明、健康的消费伦理价值观念引导消费,以科学、完善的消费伦理规范体系约束消费行为。在社会生活中,要反对各种铺张浪费的行为。各级政府讲排场、摆阔气的公款消费行为,败坏了社会风气,同时成为腐败的温床。一些腰缠万贯的暴发户和富二代,以拜金炫富的形象在社会生活中“作秀”,腐蚀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道德人格,也影响了收入差距较大的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甚至造成破坏社会治安的群体事件。中国在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不小的生态环境的代价。中国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必须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需求推动了生产。消费多少,消费什么,对于解决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重大作用,已经与过去的年代不可同日而语。总之,消费伦理问题贯穿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中,涉及消费与经济发展,消费与社会廉洁,消费与社会风气,消费与社会和谐,消费与青少年教育,消费与生态文明等诸多的关系。在当代中国,消费伦理要在如此众多的社会发展问题中发挥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的时候,必须研究和建立消费伦理规范体系,以适应时代的新要求。

消费伦理规范体系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消费伦理原则和消费伦理规范。消费伦理原则是贯穿于整个消费伦理规范体系的总纲,起着主导作用,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和相对稳定性。而消费伦理规范是它的展开、具体化和补充。尽管消费伦理原则和消费伦理规范有着一定的差别,但是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消费伦理原则可以视为普遍的消费伦理规范,而消费伦理规范可以视为具体的消费伦理原则,两者的区别是相对的。

中国的消费伦理研究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发展起来的,其内容反映了这一进程不同阶段社会的特点。30多年来,经济的大发展带来了消费的革命,各类消费品和消费服务升级换代,其变化的速度令人惊叹不已,在历史上留下了绚丽的一页。在眼花缭乱的消费现象背后,是人们消费伦理观念的冲撞和变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关于如何评价“能挣会化”消费观念时,各种不同的消费伦理观念发生了激烈的交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迫切需要鼓励消费,拉动内需,“超前消费”成为消费伦理研究的热点话题。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低碳消费、节约资源成为消费伦理研究用得最多的概念。尽管中国理论界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消费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对策,但是,从建构当代中国消费伦理规范体系的高度探讨消费伦理至今阙如。因此,探讨当代中国消费伦理规范体系的工作是一项创新工程,需要我们为之努力探索。笔者认为,当代中国消费伦理规范体系包括两大原则和三项规范。两大原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和谐的原则。三个规范是: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科学消费。

二、当代中国消费伦理两大原则

(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

消费是一个自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消费主体或多或少地要消耗来自自然的物质资料,以满足需要。因此,消费必然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消费伦理原则要反映人类的共同利益,并以此调节人们的行为,必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换言之,它必须站在世界观的高度认识问题。当代中国消费伦理原则要反映当代世界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科学的、先进的世界观,首先要将人与自然和谐作为其首要内容。

在古代社会,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对节俭给予了充分肯定。这其中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由于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人类向自然索取的能力还很弱,人类的消费空间非常有限,减少消费、抑制消费是应有之义。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整个人类是“弱势群体”。但当人类开始跨入近代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改造和索取的能力大大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哲学家康德“人为自然立法”的著名命题正是人与自然新关系的宣言,同时也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宣言。

但到了20世纪以后,人类中心主义遇到了现实社会的强烈挑战,人与自然的矛盾以新的形式出现了。面对地球上人口的急剧增加和资源消耗的直线上升,生态环境不堪重负。这里有两大矛盾,一是消费的增加与地球资源有限性的矛盾。人类消费总量的迅速增加,给地球资源的供给造成了空前的压力,特别是一些无法再生的资源加速枯竭,为人们敲响了警钟。二是消费的增加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消费得越多,生产得也越多,往往是产生的污染物也越多。消费得越多,生活垃圾也越多。不断增长的生产污染物和生活垃圾恶化了人类生存的环境。

人类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上。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必须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态度取代对自然的无限掠夺和破坏,必须从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中走出来,从世界观的高度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并自觉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消费伦理规范体系的首要原则。

中国消费伦理规范体系的建立必须挖掘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思想资料,充分发挥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古代道家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②,即把天、地、人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非常重视人与万事万物的和谐发展。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它们在本源上是相同的,自然与人类也是平等的关系。因此,不能过分地膨胀欲望而无止境地追求物质财富,以致毁灭性地利用自然资源。道家的这些思想跨越了几千年的时空,不乏现代价值。

当代中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其重要特征。近30余年来,中国的经济有了跨越式发展。我们实现了GDP的快速增长,却难以完成生态环境保护的指标任务。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突破这一“瓶颈”,必须在消费伦理规范体系中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这一原则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在消费中减少资源的占用,特别是能源的占用。二是在消费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加强对垃圾的无公害处理。

当然,要真正落实这一原则,不仅要在认识上着眼于世界观问题,而且要在操作上处理好经济与伦理关系。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无论是在生产性消费还是生活性消费中,都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伦理原则。消费不仅要问经济上的合理性,而且要问伦理上的合理性,即对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坚持经济上的合理性与伦理上的合理性的统一,消费伦理规范体系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原则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和谐的原则

消费不仅是自然过程,而且是一个社会过程,社会的道德风尚、个人的价值偏好都对消费的内容、数量、形式等发生重要影响。从历史上消费伦理对消费行为的调节分析,如何处理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的关系是一个基本问题。消费伦理学规范体系中“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侧重于世界观的角度,而“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和谐”的原则侧重于人生观的角度。

物质消费是人类生存须臾不可离开的基本要求,然而精神文化消费又体现了人的特质。两者关系如何处理,不同的人们及其思想流派依据不同的人生观加以回答。禁欲主义人生观贬低物质消费的价值,抬高精神文化消费的价值,而纵欲主义则与之相反,抬高物质消费的价值,贬低精神文化消费的价值。尽管两者的观点极端对立,但实质都是将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建立在排斥、对立的基础上,而不是以和谐的方式来处理两者关系。

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和谐原则的主旨是:既要注重物质消费,更要注重精神文化消费,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物质产品的匮乏以致物质消费不足,会给人生带来痛苦,这是无须论证的客观事实。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幸福,幸福中必然包含物质生活的内容。宽敞的住房、可口的饭菜、漂亮的服饰等等,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物质生活、物质消费比过去丰富多了,中国也从温饱型社会走向了小康社会。在中国今后的发展中,不断提高中国人民的物质消费水平,特别是西部地区和农村的物质消费水平,才能使人民的生活迈上一个新台阶。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在论述经济增长的六个阶段时认为,“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是最高的阶段,即在“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之后,人们将转向追求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这种追求的动力他称之为“布登布洛克式的动力”。布登布洛克是德国小说中的一个富翁,他的后代尽管出生在有钱、有地位的家庭里,但对金钱和地位都不感兴趣,而是热爱音乐,追求高尚的精神文化生活。可见,所谓“布登布洛克式的动力”是人们由追求物质消费上升到精神文化消费的内在驱动力的代名词。③但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动力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的推动,包括社会消费伦理观念的引导。在进入小康社会后的当代中国,许多人热衷于追求物质生活享受,整天渴望的是“名车豪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严重失衡,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严重不和谐,在社会上产生了种种弊端。如何运用伦理的力量引导,鼓励更多的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得以更好地统一,成为时代的课题。

精神文化需要是高层次的需要,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消费是高层次的消费。强调精神文化消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它进一步拓宽了消费的领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当前,文化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如火如荼,方兴未艾,正是精神文化消费发展空间广阔的反映。近年来,文化产业正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其增长速度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强调精神文化消费,不仅有利于思想道德建设,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体现了两者的统一。同时,精神文化消费占用的物质资源相对较少,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其次,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情趣,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精神文化消费与人的生活情趣紧密相关,那些整天沉湎于物质享受,缺乏精神追求的人,生活情趣就难以提高。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不能做感官和肉体的奴隶,而要做它们的主人,就要用高尚的理想信念来引导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情趣。享受物质生活无需更多的培养和训练,而追求精神生活则需要教育和自我修养,意义也更为重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发展主要并不是物质消费的增加,而是精神文化消费的增加和精神境界的提高。人的精神生活及与此相适应的精神文化消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

再次,它推动了良好社会风尚的建立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物欲横流,社会风气败坏,将成为腐败现象蔓延滋长的温床。精神生活的贫困与缺乏,将影响社会的精神面貌和凝聚力。一个具有良好社会风尚的文明社会,是一个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和谐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生活中,才能更有力地遏制腐败,建立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的稳定与长治久安。

三、当代中国消费伦理三大规范

消费伦理原则要实现其职能,就必然要诉诸伦理规范,告诉人们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从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研究伦理“是为了使自己变好”,必须按照一个共同的并且先被承认的伦理规范来行事。这就是说,提高人的伦理素质,最终要落实到人们认识和实行某种伦理规范上。消费伦理规范是消费伦理发挥其社会职能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

(一)适度消费:崇尚节俭和合理消费相统一

节俭和奢侈问题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三大基本问题之一。在当代中国消费伦理规范的建构中,如何评价节俭和奢侈,人们各抒己见,观点不尽相同,甚至截然对立。在不同观点的争鸣中,焦点是经济评价和伦理评价的矛盾和冲突。而要实现经济评价和伦理评价的尽可能统一,必须在矛盾的双方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适度消费是必然的选择。

第一,适度消费的理论基础:经济评价和伦理评价的统一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儒家、道家、墨家都主张崇俭黜奢,总是将节俭归之于善,将奢侈归之于恶。中国古代的《左传》认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④这一观点通过审视消费与人的欲望的关系,深刻地阐述了崇俭黜奢的理论逻辑:节俭是大德,因为它使人寡欲,一切德行皆从节俭来;而奢侈是大恶,因为它使人多欲,所有恶行都由奢侈发端。历史的经验昭示后人,在个体层面上,节俭能对各种自发的物质欲望进行节制,从而奠定道德自律的基础,而奢侈意味着纵欲,必将动摇道德人格的根基。在社会层面上,节俭能造就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使社会稳定且具有凝聚力,国家能长治久安,而奢侈造成世风日下,腐败丛生。李清照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⑤的诗词,道破了人生和社会的真谛,千百年来为后人所铭记。崇俭黜奢构成了中华美德的重要内容,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崇俭黜奢主要是从伦理道德角度论证、阐发的,而一旦把节俭和奢侈问题放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角度进行评价,分歧就产生了。节俭和奢侈问题的经济评价往往与伦理评价不一致,甚至截然对立。在《管子·侈靡》篇中,作者发出了惊世骇俗之语:“兴时化,若何?曰,莫善于侈靡。”⑥尽管这一观点较为偏颇,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极为罕见,但其中也不无价值,即消费需求能拉动经济发展。中国近代思想家谭嗣同站在经济评价的角度,反对崇俭黜奢。他认为,“崇俭”思想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发展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既然崇俭,又何必“遣使劝农桑”,“开矿取金银”?进而说,“凡开物成务,利用前民,励材奖能,通商惠工,一切制度文为,经营区画,皆当废绝。”⑦既然要追求社会进步,又何必崇俭?由于崇俭,人们“持筹握算,铢积寸累,力遏生民之大命而不使之流通”。这样就造成了如下恶果:“今日节一食,天下必有受其饥者;明日缩一衣,天下必有受其寒者。家累巨万,无异穷人。坐视赢瘠盈沟壑,饿殍蔽道路,一无所动于中,而独室家子孙之为计。”⑧

对于节俭和奢侈的问题,要从伦理评价与经济评价的二律背反中走出来,进行辩证思考。一方面,对消费的伦理评价与经济评价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完全统一起来。作为生产过程中的节俭,直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同时作为一种信仰,它为效率的提高提供了精神动力。人类要追求可持续发展,必须千方百计地减少资源的占用和消耗,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对消费的伦理评价与经济评价又可能发生矛盾。伦理评价是价值判断,植根于人的理想、信仰,注重人的精神生活,而经济评价是事实判断,强调效果、收益,与人的物质生活紧密联系。节俭是朝着克制欲望、减少消费的方向发展的,它与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刺激消费需求,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概括起来说,对消费的伦理评价与经济评价发生矛盾的焦点在于是减少、抑制消费还是鼓励、刺激消费?

适度消费是建立在经济评价和伦理评价尽可能统一的基础上的。这里的适度与否的界限是消费的经济价值不能损害伦理价值,同样消费的伦理价值也不能损害经济价值。但伦理评价与经济评价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针对社会发展的具体问题,必须也应该强调不同的侧面。当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消费需求不旺时,难道我们在对消费的评价中不应加大经济的考虑吗?现代中国消费伦理评价应该朝着有利于推动经济建设的方向发展,而不是相反。我们应该走出脱离经济发展的现状来抽象地对“节俭”和“奢侈”进行伦理评价的误区,使经济评价和伦理评价的统一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从而正确地认识适度消费。

第二,适度消费的内涵:“俭而有度,合理消费”

为了使个人的消费更好地有利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个人的自我完善,必须发挥伦理规范导向的作用,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在“俭而有度,合理消费”伦理规范的引导下,使当代中国的消费更好地推动中国的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

如何正确理解“俭而有度,合理消费”这一伦理规范?“节俭”是与合理消费统一在一起的。亚里士多德提出“德性是适度的型式”。节俭作为一种德性,它在消费观上应采取的是适度原则。从“节”字上分析,《周易》曰:“节,亨,苦节,不可贞。”⑨意思是说,节制而又适度,“刚柔分而刚得中”,则万事通达;过分节制(苦节)则不得其中。过分节俭不是善,因为它过分抑制了消费需求,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当社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被消费掉,就无法实现生产的良性循环,更谈不上市场的开拓,再生产规模的扩大。这是其一。其二,因为它不利于人性的健康发展。人的需要的一定量满足,是人性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过分地压制人的需求,导致人格的畸形。“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主义道德观扭曲了人性,为现代道德观念所摒弃。其三,因为它影响生活的质量。过分的节俭是苦行僧的生活,与现代生活质量相去甚远。⑩国外经济学家也有同样的观点,例如美国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凡勃伦认为:“足以阻碍进步的,不但是人们的奢侈生活——它断绝了对现状不满而要求改进的机会,而且衣食不周,物质生活过于艰苦,也会同样发生作用,作用之有效程度不亚于前一情况。”(11)

节约而不浪费是节俭之要义,适度又是合理消费的灵魂,节俭与合理消费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合理的消费支出的范围显然要比节俭广一些。也就是说,合理的消费不限于节俭。经济学家把合理的消费支出概括为三层含意:第一,等于或接近于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第二,与个人收入、财力相适应;第三,在资源的社会供给量为既定的条件下不过多地占用或消耗该种资源。节俭是“略低于”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的消费支出,是“略低于”个人收入水平或财力状况的消费支出,是“较少地”占用或消耗该种资源的消费支出。而“略高于”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的消费支出,“略高于”个人收入水平或财力状况的消费支出,“不过多地”占用或消耗该种资源的消费支出都可以称为合理的消费支出。

在人们的消费过程中,某些消费现象具有复杂性。例如,“炫耀性消费”是否是合理消费需要认真分析。“炫耀性消费”是美国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凡勃仑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提出的。“炫耀性消费”的动机不在于或不主要在于追求生活质量的提升,而在于显示消费者的身份、地位和财富。凡勃伦认为,“炫耀性消费”不仅存在于有闲阶级中,而且也存在于一些收入并不高的家庭中。这些家庭为了不被周围人轻视,也需要“炫耀性消费”。这样,对于社会上大多数家庭来说,一是家庭内部比较节俭,二是在大庭广众的消费中花钱多。因为前者消费在隐蔽处,而后者在显眼处。

奢侈的“炫耀性消费”是不合理的,它是讲排场、讲虚荣、摆阔气的表现。改革开放以后,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有些大款、大腕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挖空心思地进行炫耀性消费。这些不正常的消费现象,反映了一些人畸形的心态,且败坏了社会风气,腐蚀了人们的思想,甚至影响了社会和谐,必须坚决地加以反对。但是,消费的炫耀性和“炫耀性消费”不能划等号,它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被理解的。从古至今,人作为社会成员,总是要进行社会交往。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热情好客,宁愿在安排家庭内部的消费时过得节俭一些,而在社会交往中要丰盛一些,大方一些;宁愿在平时消费时节俭一些,而在婚礼等人生重大场合中隆重一些,阔绰一些……这些消费行为,只要消费者量力而行,既不违法,又不损害他人利益,应该由消费者自行决定。

现代经济发展中,市场营销战略格外引人注目,“名牌战略”有其特殊的地位。名牌之所以会受人青睐,不仅在于它的款式、质量,也在于它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名牌战略不能拒绝人的炫耀心理,但又不能过于刺激人的炫耀心理,以致败坏了社会风尚。关键在于对于人的炫耀心理进行调控、引导,把消费行为纳入合理、适度的轨道。

第三,正确对待“超前消费”

在引导消费趋向合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消费道德观念的变革,正确对待“超前消费”。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人们的道德观念或迟或早会发生变化。消费道德观念是人们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直接地反映社会的经济变革。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是卖方市场,消费品供不应求,而现在是市场经济,是买方市场,消费品比过去丰富得多了,绝大多数消费品供大于求。为了刺激消费需求,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必须不适时机地转变消费道德观念。信用消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重要的消费方式,它对于住宅、轿车等市场的繁荣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推动信用消费,我们必须反思过去对“超前消费”的伦理评价,以更好地实现消费道德观念的转变。对“超前消费”必须具体分析,适度的超前消费对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利的,道德应该接受这种方式。这样,信用消费才可能有现实的道德基础。否则,全盘否定“超前消费”,信用消费就走向了道德的对立面,怎么能更好地刺激需求,发展生产力呢?对于“量入为出”的传统的消费道德观念也应作新的解释,这里的“入”不仅指“过去的”,也包括“现在的”,而且也指“将来的”收入。这样,传统的消费道德观念才能适应分期付款等现代信用消费。传统的道德观念在开源节流的关系上,强调“节流”,对“开源”重视不够,这与一定时代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相适应的。现代社会的发展表明,“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只有首先发展生产,社会进步才能实现。节流不能过多地抑制消费需求,以致影响生产的发展。一般说来,“开源”是第一位的,而“节流”是第二位的,必须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现代道德观念。古代的节俭精神应融入现代消费道德观念,但现代消费道德观念又要超越古代的节俭精神。

25岁至35岁的青年人,特别是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的白领青年走在了消费伦理观念变革的前列。他们迫切需要提高生活质量,眼前经济实力不济但预期良好,于是通过向银行贷款,提前购买了房子或车子等大宗消费品,“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负翁”。对于这些“负翁”必须分析。“负翁”不仅意味着超前消费,也意味着对个人的将来负责,对社会负责。也就是说,超前消费要“适度”,对于未来的经济预期要留有余地,要有风险意识。当前也有一些青年在消费伦理观念的变革上没有把握好“度”,走入了误区,成为“房奴”、“车奴”,还贷的经济负担使他们感到生活的巨大压力。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消费伦理道德教育,使他们的人生能够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真正得到人生的幸福。

(二)绿色消费:确立符合保护生态环境要求的消费

消费的适度不仅要考虑经济的承受力,也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力。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的当代世界,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的伦理观念应运而生了。这种代表国际先进思想潮流的消费伦理观念要求“人们在购买物品和消费时,一方面要注意对自身健康的生存环境是否有益;另一方面,要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12)

绿色消费的价值基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消费伦理中“人与自然和谐”原则的具体体现。绿色消费必然包含着两个基本理论观点:一是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必须是有利于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才是合理的。随着人类消费量的不断增长,必然刺激生产力的发展,加重对自然界的“压迫”。而自然承受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旦超过临界点,生态平衡将会被打破,人类将受到自然界的报复。为了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控制在临界点之内的消费欲求才是合理的。人类在消费过程中,也会或多或少产生各种垃圾,造成环境污染,贻害子孙。合理的消费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自然的保护。为此,人类消费的结构、数量、内容必须加以控制。二是公平消费的观点。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强调公平消费。它包括代内公平消费与代际公平消费两方面。可持续发展的代内公平消费,要求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与消费不能以损害别的国家和地区为代价。就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地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在国际范围内,国家利益必须服从全球利益。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公平消费,要求当代人自觉担当起在不同代际之间合理分配与消费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责任。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当前中国生态环境问题被高度关注不是偶然的,原因在于中国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2013年1月,中国中东部地区弥漫着雾霾,持续不散,如此多的雾霾天气,已经打破历史极值。雾霾造成了这些地区的PM2.5值大幅上升,达到了严重污染的程度。大面积的、持续的雾霾天气对大气环境、群众健康和出行安全带来了很大影响,为几十年来所罕见。大自然已经向中国的经济发展敲响了警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解决生态环境污染是迫在眉睫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大问题。

绿色消费是解决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基础性工作。实现绿色消费,不能仅靠环保局独家“呐喊”,还要强调国家一系列机制和体制保证消费者的权利。现在,消费者作为个人往往无法单独提起环境污染公益诉讼,环保指标在政绩考核中还没有真正“硬”起来,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知情权还未得到充分的保障。总之,机制和体制的不完善成为绿色消费过程中的“软肋”。制度的安排是关键,要通过制度安排使公众在消费过程中有更多的环境知情权、环境监督权。公众是环保事业的主体,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是实现绿色消费的基础。公民有绿色消费的权利,但同时也有相应的义务,即做到经济消费、清洁消费、安全消费。

所谓经济消费,即人们的消费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小。在人们的消费过程中,不同的消费方式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是不同的,有的消耗得多,有的消耗得少。绿色消费的伦理规范要求消费者接受和选择资源和能源消耗少的消费方式。例如,轿车开始走入了中国家庭,是选择大排量的轿车,还是选择小排量的轿车?不仅要从经济角度考虑,同时也要从绿色消费的角度考虑。绿色消费的伦理规范鼓励消费者选择小排量的轿车,以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所谓清洁消费,即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最少。在消费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废弃物,有的甚至会产生污染。只有将政策的诱导和伦理的激励结合起来,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才会达到最小。塑料袋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但它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对这些生活垃圾的处理,很大程度上要靠我们每一个家庭。试想,一个家庭如果每天丢掉2个塑料垃圾袋,一年便有700余个,全国几亿个家庭累计起来,就是一个天文数字。现在塑料袋基本上只被使用一次便被随意丢弃了,如果大家都能从现在开始将手中的塑料袋投入指定的垃圾箱,或者自觉将塑料袋反复使用,甚至干脆改用布袋购物,这样塑料袋对环境的污染将会大大减少。而这些做法对每个人来讲仅是举手之劳,但要持之以恒,必须有绿色消费理念的支持。

所谓安全消费,即消费结果不危害消费者或他人的健康。人们的消费方式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绿色消费方式有利健康,而不良的消费方式会带来健康的隐患。例如吸烟会危害身体健康,在公共场合吸烟,不仅危害吸烟者自身的身体健康,也危害被动吸烟者的身体。吸烟是人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表达,是否吸烟涉及个人的愿望及其选择,难以通过一纸禁令完全解决。社会可以规定公共场所不准吸烟,但这种规定真正能够实现还需要消费伦理文化的支持。

(三)科学消费: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

物质产品的丰富,收入的增加,人们面对着现实生活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消费?习惯是人生的指南,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无疑会受到消费习惯的影响,特别是社会消费习惯的制约。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习惯中,还有与科学、文明、健康消费相悖的陋俗:为死者大办丧事,大修坟墓。丧事的规模不断扩大,费用直线上升。坟墓越修越豪华;婚娶之事,大置嫁妆,大送彩礼,大摆宴席,耗资令人咋舌;占相问卜看风水,把有限的经济收入浪费在迷信活动之中……诸如此类的“消费陋俗”,影响了社会道德风尚,对一部分消费者造成了较大的经济压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愿买,一方愿卖,两厢情愿,要下令禁止出售或购买高价但不违法的商品是困难的。占相问卜看风水很大程度上属于思想意识上的问题,一道禁令也难以杜绝。对此,只能加以引导。以正确的消费伦理规范引导人们自觉抵制消费陋俗,开创消费文明新风。当然,对于有一些与科学、文明、健康消费相悖的消费现象,不仅要诉诸道德手段,也要诉诸法律手段。例如,吸毒成瘾,传播黄色淫秽书籍或音像制品等,既是缺德的也是违法的,只有道德与法律双管齐下,才能奏效。

2002年2月,为宣传“科学消费”,在全社会形成“科学消费”的良好氛围,中国消费者协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200余名院士及科技专家,在京联名发出“树立科学消费观念,倡导科学消费行为”的倡议,其中提出“在全社会提倡科学、合理、发展型消费,反对愚昧、颓废、短视型消费”(13)。2013年1月,《中国消费者可持续消费指引》又强调“树立科学消费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14)。坚持科学消费,就要以科学的精神指导消费,反对愚昧和迷信的消费。科学是与愚昧、迷信相对立的。科学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科学精神指导消费,才能使消费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迷信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虚幻的甚至是颠倒的反映,迷信会使消费活动走入歧途。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是科学不断战胜迷信的历史。但是,由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残存在人们头脑中的旧的迷信意识决不会轻易地退出。在消费内容和方式上,它们还要顽强地表现自己。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动,使许多人产生了人生的困惑。他们试图通过迷信消费,找到人生的解脱。社会上的另一些人在利益的驱动下,利用迷信消费大发横财。在当代中国,还难以完全消除迷信消费,但旗帜鲜明地提出用科学的精神指导消费,能够遏制或减少迷信消费,以净化社会消费风尚。我们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生活,宣传无神论,从伦理观念上抵制封建迷信消费活动,并诉诸行动。

消费方式的“文明、健康”与消极、颓废相对立。文明具有“积极”“进步”的含义,文明的消费方式指那些对社会进步、个体自我完善有积极意义的消费方式。健康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等。当前社会生活中,颓废的色情消费在社会生活中蔓延滋长,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特别是网络上的色情消费有愈演愈烈的趋向。1995年,当中国刚刚跨入互联网的大门,大家用得比较频繁的还仅仅是电子邮件和BBS两种手段,大容量的图片、视频传播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色情消费是通过文字进行的。1998年,伴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大量增加,个人主页的兴起和网络广告模式的形成,网络色情开始由单一、缓慢的电子邮件“文字色情”正式升格为完善的网络色情。2000年以后,搜索引擎成为色情消费的一个重要助推力量,QQ通讯时代的来临也为色情的发展拓宽了发展模式。依托“短信注册”机制,网络色情消费已经完成了产业链的最后合围,网络色情的收入不再仅仅局限于有限的广告,开始向目标客户伸出收费的双手。网络上的色情消费败坏了社会道德风尚,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社会生活中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提高生活情趣,抵制不良诱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中国对科学、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突出地表现在饮食消费上。人们在餐桌上不仅要问:“这是美味的吗?”而且还要追问:“这是有益于健康的吗?”有些消费者甚至将饮食健康的考虑置于优先地位。医学科学的研究表明,不合适的食品、过量的的饮食也是产生疾病的根源。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和许多癌症都与不健康的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当代中国食品日益丰富的情况下,人们需要管住自己的嘴巴,控制饮食。科学、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不仅会改变社会风气,同时也会造就更加健康和更加幸福的人生。

注释

①代晓霞:《中国居民消费率逐年下降,需调整收入分配制度》,《瞭望》新闻周刊,2013-01-14。

②郭庆藩:《庄子集释》(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79页。

③罗志如等:《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11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29页。

⑤黄世中选注:《李商隐诗选》,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61页。

⑥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633页。

⑦⑧谭嗣同:《仁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67页,第67页。

⑨《十三经注疏》(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70页。

⑩周中之:《消费的伦理评价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9年第6期。

(11)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49页。

(12)绿色工作室:《绿色消费》,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23页。

(13)焦艳玲:《树立科学消费观念 倡导科学消费行为》,《市场报》2002年2月20日,第10版。

(14)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消费者可持续消费指引》,http://www.ccn.com.cnnewsyaowen-0122/465523.html。

猜你喜欢
伦理规范消费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40年消费流变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