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北京地质变迁故事——北京地球环境变迁与古生物演化博物馆见闻

2013-04-10 05:42王国起
地球 2013年8期
关键词:古生物北京地区变迁

本刊记者 王国起

北京地球环境变迁与古生物演化博物馆

想了解北京地区的地质环境是什么样的吗?想知道清朝康熙年间发生的平谷八级大地震所处在哪个断裂带上?那就请到北京地球环境变迁与古生物演化博物馆来吧。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远古时期的古生物化石,更能了解北京地区地质环境的演化过程。

走进位于北京地质大厦一层的地球环境变迁与古生物演化博物馆,不大的陈列室里,静静躺着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标本。地质环境是地球演化的产物。亿万年来,岩石圈和水圈之间、岩石圈和大气圈之间、大气圈和水圈之间、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建立了地球化学物质的相对平衡关系。博物馆为了让大众更好了解地球的地质环境变迁,打破传统一物一介绍的做法,充分利用收藏的大量矿物、岩石、化石标本及多媒体技术,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宇宙、地球起源、生命演化、灭绝、再生及资源、环境与人类的紧密关系……尤其是把北京地区的地质环境变迁与古生物演化,生动而通俗地表现出来。

矿物、化石会说话

在矿物宝石展区,有一块皮肉分明,色泽鲜艳的“五花肉”。它肥瘦明显,纹理清晰,细腻逼真,如果放在菜板之上,不知情者,十有八九以为是一块待烹的五花肉。而实际上这是一种彩霞石,彩霞石中含铁的部分呈现出如同瘦肉一般的红色。最出名的肉石是台北故宫的“东坡肉”。虽然我们无法去台北故宫亲眼目睹“东坡肉”的风采,但是可以在这里了解到肉石是如何形成。

在化石展区,一只早白垩纪鹦鹉嘴恐龙化石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它匍匐在地上,微微扬起头,像是看见了猎物。在鹦鹉嘴恐龙化石旁,是一块同样属于早白垩纪的鱼化石,在一块石板上分布的一条条鱼骨轮廓清晰、纹路分明。另外还有各种鸟类化石,仿佛在述说着远古时期的天地浩劫。

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些化石标本来自全国各地。博物馆从中选择观赏性较强的化石,并把展出的单个标本与整个地质事件相结合,通过现代信息及声、光、电等技术,建立与参观者交流互动的环境,形成完整、系统的地球演化与岩石矿物成因等有机结合的知识链,把亿万年前时间与空间中的重大地质事件生动地展现出来,让人们在欣赏大自然魅力的同时,激发了解地质环境知识的热情,主动增强保护地球、爱护地球的意识。

京城地质一目了然

1679年(清康熙18年),北京平谷地区发生一次大地震,震级估计为8级。与汶川地震在强度、时间、余震等方面颇为相似。在北京市三维立体遥感和地质剖面图上,这次大地震所处的断裂带被清楚的标注出来。这张图是卫星遥感和地质剖面二合一图,展示了整个北京地理环境。从图上人们不仅能了解到北京地面山脉、河流、平原分布情况,还能了解到北京地下垂直方向的地质情况,有断裂、有盆地等。“这也是我们展示的另一个方面,”工作人员介绍,着重反映北京地质环境演化形成规律及资源、灾害演变趋势。如北京地区水文地质情况、不同岩层时期的岩石标本等。

北京是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也是以地下水资源为城市主要供水源的城市,全市有三分之二的用水都是从地下水抽取。在大幅面的北京水文地质图上,各个地区地下水的分布及富水性都用不同的颜色表示,清楚的反映了地下水分布状况。

北京地下岩层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岩类,在岩层展区,涵盖了北京市及周边地区所有岩层类型,有平谷地区的底砾岩、延庆地区的石英砂岩、房山地区的砂岩等,展现整个北京地区矿物岩层的年代、类型、特征。

地质灾害是在地球内动力、外动力或人为地质动力作用下,地球发生的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等危及人类生命。因此,在北京地质构造沙盘上,除了以模型展示地质构造情况外,还标注了GPS监测站、地面沉降监测站等地质灾害监测点。使公众在了解北京地区灾害演变趋势的同时,也普及了防灾预警科学常识。

科普教育成果多

北京地球环境变迁与古生物演化博物馆自成立以来,始终把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做为重要的工作职能之一。

2011年10月24日,博物馆被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命名为“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后。开展了每年“世界地球日”、“科技周”等科普宣传活动。2011年基地参观或参与活动人次约为9000人次。

2012年至2013年底,开展面向中小学生、传统科普方式为主的大众科普活动;面向成人及专业人员的高级科普宣教活动。并计划在2013年至2015年底,建设成为大众科普及地质文化宣教基地。包括:详解地球、生物演化的艰险、漫长的壮观历程等,由此引发人类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以专家与大众互动、实物标本与虚拟场景互动展示的方式,来说明地球演化的奥秘;人机互动,大众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理解甚至能尝试列出那些尚未破解、但又令人神往的地质奇观、谜团,提升公众文化修养。

在不久的将来,博物馆科普工作方面,还会增设形式多样的特色展品展项。建设博物馆网站,拓宽科普范围。开展系列科普活动,如世界地球日、科技活动周等。强化常规科普活动,如室内科普讲座与野外精美地质遗迹考察相结合等。针对社会热点和突发事件,开展应急科普宣传。加强与社会各界联系,开展贴近实际、有实效的社会化科普活动。以及与相关博物馆及地质公园等资源共建共享,自主开发特色展教资源。

北京地球环境变迁与古生物演化博物馆至力于通过充满知识性、趣味性的交流互动环境,系统展示国土资源与地质知识,激发观众亲近自然、了解国土资源及我们所居住地质环境认识的热情,广泛树立保护国土资源、保护地质环境的良好意识,传达当今最先进的自然观:要了解地球、敬畏地球、热爱地球、感恩地球。

猜你喜欢
古生物北京地区变迁
古生物地理学和宏演化研究中的大数据应用
明清北京地区传统色彩嬗变与成就探析
古生物发现之旅——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古桥研究概述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歌华发布
高邮凹陷深凹带戴南组古生物特征及环境意义
原角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