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王国”的变迁——访河北省霸州市自行车博物馆馆长张卫民

2013-04-10 05:42唐佳洁
地球 2013年8期
关键词:卫民意识

文/唐佳洁

坐在城市的高处往下看,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耳边时不时传来汽车的喇叭声,让人在这燥热的季节里好不烦躁。定睛细看,只见一辆“娇小玲珑”的自行车灵活地穿梭于小汽车大卡车之间,看似自得其乐实则夹缝求存。如蚂蚁般卑微而又顽强,仿佛现代人生活的缩影,明明走在康庄大道上,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路。

曾几何时,中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大街小巷的自行车往来穿梭、络绎不绝,贴着那个时代的标签,成为一条独特的风景线,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汽车、公交车等交通工具的普及,人们的出行结构也开始发生了变化,自行车逐渐由大众变为小众,到现在,偌大的马路上满步四轮汽车,鲜少能看到自行车的身影。

自行车在清朝进入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以奢侈品的面目示人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自行车逐渐开始装备到邮电局、警察局、部队等一些公职服务单位,平民百姓没有机会接触。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自行车才开始由城市进入农村,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即便如此,在普通人家在当时拥有一辆自行车是件很值得荣耀的事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上有“三转一响”的说法,三转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排第一,而且光有钱也得不到,必须凭票购买。行车要有行车证、驾驶证、车牌,还需去公安机关备案。当时的北京就是自行车的海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摩托、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多样化以及对平民百姓的大面积普及,自行车市场受到很大冲击,自行车产业整体陷入低潮。2000年以后,自行车在道路交通中占有的份额更是大幅下降,不再是居家必备的交通工具,很多城市道路上甚至将自行车道取消。“自行车王国”名存实亡。

“如今情况又有了变化。”河北省霸州市自行车博物馆馆长张卫民对记者说。随着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灰暗,道路通行越来越艰难。城市里机动车数量的膨胀,加剧了PM2.5排放,人们如同生活在一个大烟囱里。人们非常重视机动车的尾气排放对我们生存的严重影响。“低碳环保、绿色出行”的呼吁越来越响亮,作为传统绿色出行工具的自行车再次被人们想起。自行车公交租赁系统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在短足出行工具选择上选择了自行车,自行车似乎终于等到了春天。

张卫民说,现在人们出行时考虑的问题是:第一,时间问题,高峰期开车活着坐公交上班会因为拥堵存在时间的不确定,十公里以内骑自行车速度快且不会造成交通堵塞;第二,经济条件,即使有车,夏天开空调,等红绿灯会造成很大的能耗,在油价持续走高的条件下自行车出行更经济;第三,健康问题,现在人们的工作压力大,也没有时间锻炼身体,骑车除了对锻炼身体的同时还是一种心态的调整,会帮助人减压;第四,意识问题,人们对于环保的意识提高,少开车可以为环保做贡献。

节假日里,人们可以在公园、广场或者其他环境比较好的地方看到成群结队的骑行者,他们戴着头盔,穿着骑行服,骑着专业的山地车或赛车在那里骑行者,让人眼前一亮。

“北京只要1/3的人在工作日中的某一天选择骑自行车上班,空气质量也会好很多。”张卫民说。

从前说到自行车,人们脱口而出的不外乎红星、永久、凤凰、飞鸽四大品牌。而今,人们在琳琅满目的自行车市场看到的自行车以中外合资为主流。这几十年来,中国的自行车产业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国产自行车和国内还是有差距的。”张卫民告诉记者。由于我国传统的社会背景,自行车不仅仅是一种代步工具,很多时候还是一种生产工具和农作工具,用来拖拉货物或者粮食,在农村被称为“不吃草的小毛驴”。因此,当时人们只重视自行车结实耐用销量大,生产的自行车都是加重型,只有黑绿两种颜色,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等到人们开始意识到自行车功能退化,已经由生产工具代步工具直接转变成单纯的交通工具,这才发现自行车太沉重,不利于出行,于是轻便自行车投入生产出现在市面上。但不久以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摩托车的横空出世严重冲击了自行车市场。由于没有根据人们的生产变化去考虑调整,一些老的自行车生产厂开始面临倒闭。再后来,中外合资成为潮流。

北京市公共自行车

很多城市举办自行车骑行大赛

“我们把国外的东西引进来,然后学习人家的技术并发展,创立自主品牌自行车。到现在,我国自行车已经不需要进口了还可以反销其他国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进步。”张卫民说,在刚过去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运动员们骑的自行车便产自中国。国产自行车正在发展,国家的研发团队、科研机构会去为发展自行车产业重塑“自行车王国”努力。

我国曾经是名符其实的“自行车王国”,但却没有保持下来。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我国自行车产业经历了近三十多年的辉煌,但又经历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到现在近二十多年的落寞。现在重新发展自行车产业,仍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要做的不光是口号宣传,更需要政府扶持,形成全民意识。

如今,自行车已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不管是从性质上还是理念上,自行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骑自行车办公或者参加社会活动。骑自行车已变成一种休闲文化。

“现在的人们不论有钱没钱,有权没权,最关心的是什么?是健康!”张卫民说:“人们可以不关心环保,不关心能耗,不关心经济,却会关心自己的身体。因此,当意识到自行车出行与健康紧密联系,人们会去选择骑行。”

在号召人们骑自行车时,不能仅仅以“环保、低碳”为口号,还要让人们了解自行车的历史和文化,从而加强了对自行车的认可,继而传播、巩固自行车文化,循环往复。如此,用行动带动意识,用意识推动发展,这才能真正将它推向全民。

荷兰被称为“自行车之国”,是世界上人均自行车最多的国家,拥有1200多万的人口,2000多万的自行车,是世界上自行车道最多、骑自行车比例最高的国家。它正是因为历过因经济繁荣、汽车数量激增,交通事故频发,又随着能源危机、经济危机的爆发,由汽车回归到自行车的经典案例。1975年,荷兰女王就提出要少开机动车。在荷兰,从女王到总督大臣再到地方官员,短途范围内都骑车出行等。

“如今,自行车更成为荷兰的一个旅游特点,城市空气质量很好,被称为骑自行车的天堂,由此可知,要发展我国的自行车文化,就要向荷兰学习,把小事做大,使之形成一种产业、一种文化,只有当它成为我们国家的一种文化,才能发挥更高更持久的影响力。”张卫民说。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已经有不少城市相继举办自行车骑行大赛,包括北京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城市成立专题公园,喜欢骑行的人们可以去专题公园骑自行车游玩,为骑行爱好者提供骑行环境。这些都是在用行动去推动意识的成熟并促进其发展壮大。也许短时间内自行车面临的交通道路状况无法改变,但是当骑行者的队伍扩大,越来越多关注骑行、关注自行车,久而久之会形成一个规模。需求决定政策,当越来越多的人有这方面的需求,政府就不会无视它的进一步发展,自行车的春天也将再次降临。

也许在不久之后的将来,中国将还给世界一个全新的 “自行车王国”。

猜你喜欢
卫民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梦里水乡
晨雾
水一上路就成了河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拾 秋
背故乡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论低年级合唱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