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嘎山红石及旅游资源探析

2013-04-10 19:52李能武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贡嘎山海螺沟红石

李能武

一、孕育红石滩的贡嘎山

贡嘎山海螺沟景区聚集着低海拔冰川、原始森林、沸热温泉等旅游资源,而最具特色的是大片的红石滩,使景区集知识性、科考性、探险性、趣味性为一体。

(一)贡嘎山具有富集的科考资源

贡嘎山是横断山系的第一高峰,主峰海拔7556米,被誉为“蜀山之王”。在藏语中“贡”的意为雪,“嘎”的意为白, 贡嘎即为洁白无瑕的雪峰。贡嘎山终年白雪皑皑、神奇莫测,晴天晨曦初露则金光灿灿即金山,随着太阳的升起,金山转瞬就变成雪白的银山;阴天大雾弥漫、云海茫茫,偶尔才露出伟岸险峻山体。海拔6000米以上的中山峰、爱德嘉峰、热德卖峰、田海子山,5000至6000米的白海子山、笔架山、蛇海子山等140多座冰峰围绕在贡嘎主峰周围,形成了雪山簇拥、群峰相接的宏伟景观。贡嘎山冰川分布广泛,有现代冰川71条,沸腾矿泉与冰峰雪山交相辉映,其中有燕子沟、海螺沟一号、贡巴、磨子沟、巴旺冰川等五条大型冰川。在景区内的冰川脚下或森林环抱之中,有五须海、木格措、巴旺海、人中海等10多个湖水清澈透明的高原湖泊。贡嘎山山势陡峭、坡度极大,水平距离仅29公里的南坡,从主峰顶至谷底、相对高差为6556米。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零下5℃,平均气温20℃,由于垂直变化极大、造就了生物气候的多样性,形成了从亚热带到寒带的过渡性气候特征鲜明、地质结构复杂,地貌类型多样的多个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是世界上少有的生态原始、物种资源丰富、植物区系复杂、层次鲜明、带谱完整的生态系统景观,动物学界和植物学界称这里为第四纪冰川时期动植物的“避难所”。目前已查明的植物有4880余种,拥有康定木兰、杜鹃、银杉、麦吊杉、连香、红豆杉等大量珍稀和观赏性植物;野生动物达400余种, 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小熊猫、红腹血雉、雪豹、牛羚、岩羊等珍稀动物有28种。景区内有数十处温泉,有的水温高达90多度,多数泉点水温介于80至40度之间,景区内有塔公寺、跑马山、贡嘎寺等多座藏传佛教寺庙和天主教堂及红军长征途中的磨西会议会址。贡嘎山景区是富有厚重的知识性、科考性、探险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多功能自然综合体,是目前全球仅存的为数极少的综合研究冰川、地理、气候、生物的科考基地。本世纪以来,国内外不少的科学家、探险家多次深入贡嘎山腹地探险登山、考察追寻。

(二)贡嘎山具有富集的旅游资源

贡嘎山相继于1986年、1988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务院批准为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面积1万平方公里。1998年国务院又批准建立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风景区,景区以高山峡谷地貌为风景基调,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以大面积的红石滩为重要看点,以有益人体康健的温泉为主要休闲项目,以万年大冰瀑布与贡嘎主峰组合为景观的制高点,辅以古镇文化遗迹、海子溪河、山岳峻岭、原始森林、枫叶野花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二、海螺沟景区的独特景观——红石滩

(一)五顶国家级桂冠

海螺沟是发源于贡嘎山主峰东坡的一条冰融河谷。1993年,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2001年国土资源部批准海螺沟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旅游局同年批准海螺沟为AAAA级旅游区。景区处于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康定、九龙三县交界处,与雅安地区的石棉县相邻,景区由四沟一埂一台地组成,即燕子沟、南门关沟、磨子沟、海螺沟,雅家埂、磨西台地,幅员面积900多平方公里。海螺沟景区与著名的泸定桥相距50多公里,与情歌故乡康定相距70多公里,距省会成都也不足300公里,冰川雪山、原始森林、沸热温泉是景区天然的优质旅游资源,规模宏大的红石滩是其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富集的旅游资源使它获得“自然保护区”、“重点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 “冰川森林公园”、“AAAA级旅游景区”五顶国家级桂冠。海螺沟有三大特色:一是身处山脚, 周围海拔高度超过5000米的雪峰达90座,贡嘎主峰是中国境内距大都市最近和最高的终年积雪、气势恢宏的高山。二是海螺沟冰川是中国最美六大冰川之一,2005年10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海螺沟有高1080米、宽1100米的中国境内最大的冰瀑布,冰川全长14.7公里,是贡嘎山71条冰川中最长的一条,面积31平方公里,冰川两侧有原始森林和高逾几百米的冰川擦痕绝壁,冰川最低点为海拔2850米,伸入原始森林6公里,是国内同纬度海拔最低的冰川”[1]。三是有与冰川共处的温泉群,其中贡嘎神汤温涌出的泉水温度高达90℃,二号营地温泉水日流量为8000多立方米。

(二)红石滩规模宏大

红石是大自然赠送给贡嘎山景区最珍稀的物种之一。贡嘎山的雅家埂、海螺沟、燕子沟、南门关沟、磨子沟、田湾河、湾东河、栗子坪一带,分布着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面积最大的红石滩群。红色石头一块挨着一块,布满几十上百米宽的河床,红艳艳的一大片,长长的红石带延绵十多公里,让目睹者无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2009年10月23日,中央电视台第10频道《走进科学》栏目制作的《海螺沟红石之谜》称:这种大面积具有生命力的红石极其罕见,堪称世界上最大的红石滩群。

雅加埂的红石滩规模最大。从磨西古镇出发,顺山路上行,在雅家埂两河口,就会看到世界第一红石滩,溪沟底、河滩上、公路旁铺满了大大小小的红色石头,到了山顶垭口处,仍然还有稀稀疏疏的红石。从高处看雅家梗红石滩,形状像一个呈饱满形的“胃”,这个“胃”上下两端狭窄,中间宽阔,“胃”的上部一直延伸到雪山的高端,下部一直延伸到雅加埂通向磨西公路的河沟边。这里的红石滩目前还处于没有被人为开发的自然状态,红石头多彩多姿格外迷人,有的红得像玛瑙,有的红似血滴,有的金黄与血红相间。红石滩犹如一座宝库,自从发现红石头的观赏价值起,这里的山水就不再寂静,红石引领着远远近近的人们带着好奇心来这里目睹红石滩奇观,众多研究人员千里迢迢到这里探究红石奥秘,人们把红石滩看做吉祥之地,无数的青年男女来这里脚踏红石许诺终身,人们怕来晚了,世间奇观红石滩会悄悄消失。

燕子沟全长40公里,面积143平方公里,是海螺沟的姊妹沟,海拔从沟底2100米递增至贡嘎主顶峰7556米,晴天可在沟内看到5000米以上的山峰15座,也是贡嘎山东坡唯一可看到贡嘎主峰的地方。这里有大面积的红石滩,故燕子沟又称“贡嘎红石之谷”,红石沿着河沟星罗棋布,四周黑黝黝的岩石、葱翠的原始森林、沟底涓涓溪流缠绕着红石,共同构成迷人的画面,彰显着自然的本性。红石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十分耀眼,一旦遇上雨水冲洗、湿润,就更显得鲜红似血。由于山势陡峭落差大,奇花异草不绝,一年四季美不胜收,春季是杜鹃花海,夏季却草木葱茏,秋季则是绚丽彩林,冬季展现的是千里雪域。近几年,尤其是2011年特大山洪冲毁了燕子沟红石滩,留下了约20 公里长的泥石流堆积物,这不仅形成了新的景观而且为地质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察点。

(三)初步概括神秘红石特点

1.红石生长在冰河河谷,在冰川雪山下形成美丽的风景,红石滩的高端是冰川雪山,红石往往与冰川及雪融水同处一条山沟。有红石的地方空气和水的质量都极好。

2.红石头的红色不是石头本身的颜色,而是覆盖在石头表面的一层薄薄的红色物质,附着在石头上的红颜色物质,遇到阴雨天,有的就会与石头自然剥离,把从石头上抠下来的红色物质搓揉,会把手指染成橘黄色,而经太阳一晒,附着在石头上的红颜色物质刮都刮不下来。这与有颜色的石头完全不一样。

3.红色石头与太阳光照射密切相关。仔细观察发现,没有一个石头表面会全部是红色,阳光照射不到石头上没有红色。向阳的那一面即太阳光照射多的一面,红色物质生长得十分饱满,红色物质比较厚并且面积比较大,太阳光照射比较少即背光的那一面,红色物质比较单薄并且面积比较小。

4.红石一般在2000米至4000米之间,海拔2000米以下和超过4000米的地方没有发现红石。过去,有关海螺沟红石的资料均记载,红石在海拔2100米开始至3800米之间。笔者多次实地考察发现,2100米以下、3800米以上的地方也有红石,只是那些地方的红石不太艳丽,石头上的红色物质不太旺盛饱满,只是零星分布。

5.红色物质只依附在原生岩石表面自然生长,尤其是在人工开戳过的石头表面更易生长,在海螺沟,肉眼还没有看见石灰岩上、树干上、泥沙上生长的红色物质。

6.红石在不同的季节和天气情况下,颜色深浅不同。夏季比冬季红,冬季有时还会变成橘黄色,晴天比雾天红,雨后比太阳暴晒后更艳,白雪覆盖的红石比裸露的红石更夺目。

7.海螺沟的红石近年来生长速度加快,一年比一年长得好,而且越来越红,面积也越来越大,几年前被泥石流冲毁的红石滩,现在变红连成了一大片。通向山顶雅家埂的盘山公路两边的石头也在变红,红石滩的规模明显扩大。

8.红石在外部环境比较接近的地方会生长。几年前,康定县旅游局组织力量,从雅家埂搬运了一些红石到康定木格措铺了一小片,几年后,铺在木格措的那一小片红石面积扩大了许多倍,并且由原来的一处增加到多处。

9.红石对环境非常敏感,离开当地环境就会褪色。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2012年8月拿出2009年10制作节目时带到北京的一块红石,已经看不到一点红色,几乎是绿颜色的了。这表明红石生长可能与冰川、气候等密切相关,如果外部环境如海拔、空气、温度、湿度等改变,红石的颜色就会改变,只有在一定的海拔高度、空气质量很好的地方,这种红色物质才能够保持。

10.从海螺沟带出的红石变黑有一个过程。本人将两块红石带到海拔1300多米的人口稠密区的康定县姑咱观察,一块浇水保持湿润,一块不浇水让它自然干燥,结果浇水的那一块红色保持较长时间才变黑,没有浇水的那一块红石较快地变黑了,但两块红石变黑都经历了一个至三个月的时间。

(四)红石形成成因的探索

红石头是怎么形成的?红石头表面的物质究竟是什么?人们经历了较长的探索考证过程。

红石头表面的物质究竟是什么?网上有多种观点,如:地衣、真菌、苔藓、微生物、藻类等。

红石头是怎么形成的?网上也有多种观点:有的认为,这里的石头含过高的某种矿物,如含三氧化二铁的岩石氧化后,颜色就变成铁锈红的;有的认为,红色物质是附着在石头上生长的红色苔藓类生物,因为那里的气候适合红色藓类生长;有的认为是 “花岗岩上生长的一种特殊的红色藻类”;如此种种。对于它的生长原因及其特性等诸多问题,引起许多科研人员的深入探寻,形成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1.红石上的物质是植物。王·扎西尼玛在《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10期刊载的《贡嘎山:公路傍的极高山》一文第281页记录的是:“燕子沟的沟底铺满大大小小红色石头、令人如同进入绛红色的世界,尤其是当你知道这红色是有一种植物引起的时候,你更会觉得进入了一个奇异的生命世界”[1]。其基本观点是红色物质是一种植物。

2.张文敬研究员认为石头上的红色物质是地衣。2009年10月27日,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播放了《海螺沟红石之谜》,中国生态网络(CERN)系统贡嘎山站副站长、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张文敬研究员与中国地衣学主要奠基人、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地衣真菌学家魏江春院士,就海螺沟红石之谜展开讨论。他认为海螺沟红石上的物质,不是苔藓、不可能是植物而可能是地衣,他还认为红石头上的地衣是壳状地衣,用放大镜看,形状是一粒一粒的,单个个体连起来就成片状,薄薄的覆盖在石头上面,就是我们看见的红石头。他介绍,只要空气水质等条件合适,地衣就能出现在石头和高山荒漠森林中。海螺沟一带的降水量将近2000毫米,这种湿度才能孕育大面积的森林,海螺沟完整的冰川,大量的冰川漂砾,给地衣生存创造了环境。世界上许多地方虽然雨量充沛,却没发现红石头,因为那些地方没有雪山冰川。他介绍, 地衣对环境非常灵敏,哪个地方地衣多,表明这个地方环境质量好,哪个地方没有地衣,说明这个地方环境质量差,有红石的地方,空气质量更好,海螺沟的红石多,表明海螺沟的水和大气质量非常好。

3.魏江春院士猜测可能是一种原始藻类。魏江春院士一直从事中国地衣区系与分类研究,当他看到海螺沟红石时,他说和以前见过的红色地衣不太一样,外观上看上去差别大。在显微镜下没有看到地衣的相应组成,只看到一些丝状物,他介绍,组成地衣的真菌和藻类,都有类似的丝状物,但单从形态上,还无法确定它是否地衣。他猜测红石上的物质可能是藻类,并分析到,出现在冰川上的生物叫做先锋生物,地衣型的真菌,自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只有和藻类或者蓝细菌结合,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才能正常生长。他提示人们注意海螺沟红石上的物质生长速度比较快,而地衣的生长速度都很慢的情况。他表示需要打破原有的思路来思考这个现象,海螺沟红石的物质是否地衣,必须再做实验来分析,可用查验DNA的方式来辨别它的分子结构,来确定它属于哪一类物质。

4.刘国祥认为海螺沟红石上的物质是约利橘色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2010年11月5日在科学网发表《红石滩,藻类的激情展示》一文中说:“海螺沟红石上的物质是一种气生丝状绿藻——约利橘色藻,并且进一步说明,藻细胞内富含虾青素,因而颜色鲜艳血红,同时它还富含油脂,能帮助橘色藻抵抗低温干旱的冬季高寒环境,能帮助橘色藻抵抗高海拔地区强烈的紫外线等。夏季贡嘎山冰川潮湿多雾的小环境又是橘色藻大规模生长的必要条件”[2]。

5.魏江春院士科学验证约利橘色藻。2012年2月8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题为《揭秘红石滩》的节目,节目介绍了魏江春院士率领的团队,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繁杂研究,借助分子实验,将形态观察、解剖、化学反应等得出若干数据,与生物基因库的数据比对,得出的结论是海螺沟红石上的红色物资是一种原始藻类——约利橘色藻。魏江春院士解释,红石上的物质不是地衣,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在显微镜下看到是应该是共生在一个组织里的结构,地衣是一个生物群落即菌藻群落。可海螺沟红石标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却是一串串排列成枝状并有分叉的结构,这种低级的生物与更高级的植物、动物相差很远,但却是多细胞而非单细胞生物。细小的个体组成一张张生物毡毯覆盖在石头表面,就是我们看见的红石。约利橘色藻能进行光合作用,适合在冰川下面、海拔比较高、湿度雾气大、环境好的地方生长,能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碳水化合物放出氧气,改变空气的质量,所以,有红石的地方,空气质量好。

有专家进一步分析,贡嘎山冰川环境是橘色藻大规模生长的必要条件,一是海螺沟夏季潮湿多雾,南方暖湿气流遇冰川阻挡极易形成降雨,海螺沟2000mm左右的年降水量,形成潮湿滋润气候,为橘色藻生长创造了自然环境;二是海螺沟冰川富含锰等矿物元素,冰川融化形成的冰川乳、营养丰富,为橘色藻提供了充足的营养;三是海螺沟温泉群起到了保温的作用,海螺沟冰川温度接近零度。红石滩上方有温度高达92摄氏度的温泉,温泉水流下来,石头导热,因而橘色藻和冰川雪山同处一地。近几年山洪和修路造成了大量原生岩裸露,给橘色藻提供了良好基质,加上冰川创造的局部潮湿环境,利于橘色藻快速生长,形成了海螺沟大片大片的红石滩景观。

(四)红石滩留给人们的思索

1.空气质量与红石规模扩大、石头更红的原因还有待探究。据资料记载红石表面的物质在贡嘎山地区早有生长,近年来,随着对该地区的开发和宣传,前往海螺沟的人越来越多,人们活动带去和遗留的废物也在增加,应该说人们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反而红石滩的石头变得更红、面积更大。原因何在?

2.红石上的红色物质生长的原因及其规律,红石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红石与冰川的关系、红石与雪融溪流的关系等诸多问题,目前尚处于定性研究阶段,尚需进行定性分析、深入探讨,形成认可度很高的结论。

3.红石滩作为旅游观赏之景或者旅游产品,它的特点、形成的原因及其生长规律不搞清楚反而更有神秘感,更能吸引游客和研究考察人员。但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有必要而且也是应该努力将其搞清楚,在此基础上,才能科学地保护、开发、利用。

4.雅家埂红石滩处于磨西到康定的旅游环形通道旁,夏季过往的车辆非常多,不少游客停下车来照相、观看红石滩美景,甚至到红石上嬉戏玩耍,有的还带走小块红石。长此以往,对该处红石滩的影响是正向、还是负向,影响有多大,有待科学的评估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

5.红石的价值何在,红石头除具有观赏价值外,还有其它使用价值吗?对红石怎样科学开发利用、造福人类,红石之谜有待人们去发现、去探究、去寻找答案。

6.贡嘎山周围究竟有多少处红石?如果有,其规模是多大?贡嘎山之外的其它地方是否有红石,如果有,存在于那些地方?

四、海螺沟景区旅游开发初显成效

海螺沟的万年冰川、原始森林、沸热温泉、红石滩群等生态资源和磨西古镇等人文景观,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海螺沟管理局采取发展旅游的若干措施,如走出去请进来强化宣传;组织旅行商和线路考察团实地考察;在成都和景区举办宣传活动造势;推出景区新亮点;出台优惠政策;加强周边景区合作力度;借智专家,实现景区旅游快速发展:强化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切实加强“黄金周”旅游接待管理等,吸引了大量游客。自从1987年景区开营以来,接待人数逐年增长。仅2012年就接待游客66.万人次,较2011年增长18.03%,旅游综合收入达4.3亿元,较2011年增长25.73%。 截止2012年累 计接待4220335人次,门票收入16231.68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6103万元。2013 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接待127602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294万元;自驾车11291辆,创历史新高。展现了海螺沟美好的发展前景。

(撰写本文的前期调研中得到甘孜州旅游局、海螺沟管理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真挚感谢!)

[1] 王·扎西尼玛 贡嘎山:公路傍的极高山[J].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10期,p278-281

[2] 刘国祥.红石滩、藻类的激情展示[EB/OL].科学网,2010年11月5日

[3] 崔之久 、李菁菁.贡嘎奇观 [J].大自然探索, 2004年第1期

[4] 印开蒲.贡嘎山区探珍奇[J].大自然探索,2004年第2期

[5] 徐柯健、殷继成、孙传敏.四川海螺沟冰川公园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J].资源·产业 ,2002年第6期

[6] 刘国庆、张雄君.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区的生物资源及其保护利用[J].西部林业科学, 2006年第2期

[7] 科学时报[N].2011-08-25 A1 要闻

猜你喜欢
贡嘎山海螺沟红石
美丽的海螺沟
贡嘎山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多样性与海拔分布
红石岩上的悲壮战歌
红石岩上的悲壮战歌
长方体剑士莱特 之寻找巅峰红石
海螺沟
——冰川上的厕所革命
冰上不胜寒
致贡嘎山
贡嘎山海螺沟新降雪中多环芳烃的组成差异及来源解析
新疆哈密红石铜矿控矿构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