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尔抗战研究综述

2013-04-10 20:30
史志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察哈尔冯玉祥抗日

察哈尔抗战是踵继长城抗战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的局部抗战。该次抗战与其他局部抗战不同。除了国民党中央没有参与抗战,且成为扼杀抗战的罪魁外,其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除了国民党中央没有参与抗日外,国内重要反蒋势力、地方实力派、各政治团体等都在该次抗战中扮演重要角色。第二个特点是,抗日同盟军之所以称呼为民众抗日同盟军,就在于该军不是中央政府的正规军,而是民众自发抗战,只要抗日即可来归,所以成分复杂,甚至包括土匪军队参加,如刘桂堂部等。正是该次抗战具有这两个特点,可以说其是在内蒙古边疆地区发生的一次全民抗日的预演,故研究该课题具有学术上和文化上的特殊意义,很有研究价值。2013年是察哈尔抗战纪念80周年,值此之际本人详尽地检索了以往以大陆学者为主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重点缕述几个重要专题,同时讨论现有研究的特点和不足,以此推进察哈尔抗战的进一步研究。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关于察哈尔抗战的研究就专著而言,仅有一部就是王晓荣的《国共两党与察哈尔抗战》[1]。该书可谓是研究察哈尔抗日的开山之作。该书运用大量的原始资料,对国民党中央、李烈钧、宋哲元、苏联、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张慕陶、吉鸿昌及以胡汉民为代表的西南派与察哈尔抗战的关系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其中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冯玉祥的关系问题尤为精绝。然而,不难看到其研究主要侧重于抗日同盟军的外部环境,对于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内部情况及其抗日活动则未触及,故莫能明。又,关于冯玉祥以及李烈钧的态度,其观点仍有待商榷。

关于研究察哈尔抗战的论文亦为数不丰,能够从中国知网上检索的共有30多篇。换言之,察哈尔抗战这一课题目前不是学术界热点讨论的对象。其研究成果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重要军政人物与察哈尔抗战的关系,其中冯玉祥的研究较多。这类研究成果主要有:印兴娣的《冯玉祥与察绥抗日同盟军》[2],该文除阐述了冯玉祥组建抗日同盟军的前后经过外,还分析了冯玉祥下野的原因,其中提到的冯玉祥自身的原因很有新意。何言的《察哈尔抗战中的冯玉祥》[3],该文主要简述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组建及其抗日活动,还有冯玉祥的下野过程。张玉强的《冯玉祥入察抗战记》[4],该文主要概述了冯玉祥组建抗日同盟军的前后历程。王晓荣的《塘沽协定的签订与冯玉祥组建抗日同盟军》一文[5],分析了《塘沽协定》的附件“觉书”与冯玉祥组建抗日军队有直接关系,又提出该协定的签订有利于冯玉祥展开抗日活动。陈卫华的《冯玉祥组建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原因》[6],文中认为其原因有冯玉祥爱国思想的具体表现,扩充实力抗衡蒋介石的需要,还有共产党的帮助。王向英、张常勇合写的《冯玉祥与察哈尔抗日》[7],该文对冯玉祥为什么要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对蒋介石应对察哈尔抗战事件的策略及对冯玉祥下野的原因进行了粗略地分析。其中该文对于冯玉祥的态度问题提出了一个好的提法,即冯“自始至终都有在宋哲元的掩护下进行活动的意图”,可惜尚未展开。

李烈钧与察哈尔抗战的关系研究也较为丰富。主要研究论文有王晓荣的《李烈钧与察哈尔抗日》[8],文中认为在整个过程中,李烈钧积极支持冯玉祥在张家口的组军抗日行动。当察哈尔问题陷入僵局时,李烈钧又成为冯玉祥与蒋介石之间的缓冲力量,他肩负起居中调停之任,对察哈尔问题的和平解决起了重要作用。王晓荣的《李烈钧等与冯玉祥在30年代初的反蒋抗日活动》[9],文中认为冯玉祥移居张家口后,李烈钧等积极活动,以实际行动支持冯玉祥筹备举兵抗日。付丽宁、黄晓弘的《“九一八”后李烈钧“协和”国民党内争考述》[10],文中认为李烈钧作为蒋介石安排游说冯玉祥的说客而言,他是违背了蒋的意思,支持冯领导察省抗战,但亦努力协调蒋冯关系。尤其是察省抗战陷入僵局时,他的协调之功不可辱没。郭绪印的《冯玉祥与李烈钧的友谊》[11],文中认为李烈钧明显地支持冯玉祥领导察省抗战,只是同盟军处在不利时机,方竭力说服蒋介石,调节蒋冯关系。王英维的《关于李烈钧与察哈尔抗战的几个问题》[12],文中认为在察哈尔抗战期间,李烈钧支持冯玉祥领导抗日,却不支持其对内反蒋反政府;支持冯玉祥抗日的同时,对政府抗日也表示理解,对蒋介石也有称许,这时他决没有参与冯玉祥的反蒋反政府活动;李烈钧调解蒋冯关系的方案,是在政府指导的框架之下,而不是脱离政府,或是反政府。

除了冯玉祥、李烈钧这两个人物与察哈尔抗战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外,吉鸿昌、方振武、张慕陶、宋哲元、蒋介石、邓文亦有所论及。关于方振武与察省抗战的研究有康林梅的《爱国将领方振武与抗日同盟军》[13],该文只简述方振武参加察省抗战的过程。段泽源、蒋二明、江舒的《抗日名将方振武》[14],该文亦概述了方振武参加抗日同盟军的历程。关于吉鸿昌与察省抗战的研究有王志昂的《试探吉鸿昌筹组民众抗日同盟军的原因》[15],文中认为其爱国大义受知于社会影响和家庭熏陶,对共产党的向往和对蒋介石的抨击,还有受共产党的指派。尹书博的《吉鸿昌与1933年的察哈尔抗日》[16],该文简介了吉鸿昌参加抗日同盟军的历程。王晓荣的《吉鸿昌与察哈尔抗战的几个史实问题》[17],文中论证了吉鸿昌当时不是共产党员,冯玉祥入察抗战不是吉促成的,方振武与冯玉祥的合作也不是吉促成的,考证出察省抗战的史实真相。王旸的《宋哲元与察哈尔抗日同盟军》[18],文中称宋哲元默许冯玉祥来张家口及从事抗日活动,在察省抗战过程中其阻止庞炳勋进攻同盟军,最后收编了抗日同盟军。曾芬的《蒋介石与察哈尔抗战》文[19],该文除利用大量的大陆文献资料外,还包括海外的档案及其他文献资料,较为可贵。文中主要分析了蒋介石力阻察哈尔抗战的原因,尤其是处理察哈尔抗战对蒋介石的影响分析较为精彩,提出了察省抗战失败致使冯玉祥部进一步瓦解,还有蒋介石认识到义勇军的作用。虽然该提法较为简略,但给我们提出了进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即察哈尔抗战对冯玉祥的影响问题,还有义勇军问题,都是研究的薄弱环节。

关于邓文被暗杀的真相问题,研究性文章有的称邓文是被国民党特务所暗杀。其中有郑全备、薛谋成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崛起和失败》一文[20],还有最近贾熟村的《冯玉祥集团与察哈尔》[21],文中采用冯玉祥的说法,亦认为邓文是被南京政府杀害。有的研究性文章则认为是被冯玉祥秘密处死。其中有梁玉魁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失败的原因》[22],文中认为是邓文部下檀自新被何应钦收买,施用反间计,致使冯玉祥误杀了邓文;孙宅巍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史事辨析二则》[23],文中主要根据方振武的部将段培德和邓文部将檀自新的说法,认为邓文是被冯玉祥所杀。印兴娣的《冯玉祥与察绥抗日同盟军》,一文采用《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魏自愚的回忆,认为冯玉祥采用家长制来治军,不经审判处死了邓文。陈英茨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被葬送的悲壮故事》[24],一文认为是邓文部下一旅长告密,说邓被何应钦收买,遂被冯玉祥秘密处死。王晓荣的《国共两党与察哈尔抗日》一书[1],该书在第54页,主要根据方振武及院玄武回忆,认为是被冯玉祥秘密处死。以上文章虽认为邓文是被冯玉祥派人秘密处死,然证据尚显不足,也没有进一步说明这一真相长期以来被掩盖的原因。

第二类是从宏观、微观角度来探讨察哈尔抗战的。有郑全备、薛谋成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崛起和失败》,该文主要利用当时的报纸作为资料,分析介绍了冯玉祥领导的抗日同盟军的组建、成立以及成立后的抗日情况,还有其最终失败的过程及原因。梁玉魁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失败的原因》,文中认为的原因有国民党中央的军事压迫、从内部进行拉拢和挑拨,同盟军内部矛盾重重,给养无法解决,还有中共的左倾政策。钟琴瑞写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失败的经验教训》[25],文中概述了同盟军抗日的整个过程和分析同盟军失败的经验教训,所得的教训多持革命史观,较为牵强。陈英茨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被葬送的悲壮故事》,文中分析了共产党对冯组建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作用,还有中共的左倾错误问题,还有国民党的军事压迫,亦分析了冯玉祥下野的原因,虽然探讨的问题较多,可惜皆未深入展开。李爱香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失败原因新探》[26],文中分析了共产国际的错误指示和中共“前委”执行反冯政策也是导致冯玉祥决心下野的原因。魏宏运的《民众抗日同盟军的历史地位及其不幸结局》[27],文中基本持革命史观,认为冯等在察哈尔抗日是民族义举,受中国当政者和日本的联合剿杀,致使察哈尔抗战失败。文中利用了大量报刊资料对当时社会各界对待察哈尔抗战的反应做了很有价的探讨。王英维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收复察东四县考》[28],该文认为当时侵入察北的部队没有日本正规军,全部都是伪军,但伪军中设有日军顾问和“特设队”等;收复多伦前,同盟军与伪军李守信部确实有过接洽;虽有接洽,但亦有过激烈战事,两者都是事实。贾熟村的《对察哈尔抗战的再思考》[29],该文主要介绍了参与抗战的主要人物,叙述了重要的历史过程。其中,文中谈到冯玉祥与日本的关系问题很有新意,指出冯玉祥在日蒋夹击下,后来亦主张与日本缓和关系。

第三类则是共产国际、中共组织与抗日同盟军的关系研究。共产国际与同盟军的关系研究有王晓荣的《试析苏联与察哈尔抗日的关系问题》[30],文中分析了冯玉祥向苏联请援,苏联从苏日、苏中关系的角度拒绝援助冯,甚至指示中共中央反冯。熊兵的《论共产国际与察哈尔事变》[31],文中认为共产国际不信任冯,反对中共与冯合作,指导中共中央反冯。

中共与抗日同盟军的关系研究,其中以王晓荣的专著和系列论文最为代表,有王晓荣的《中共临时中央对抗日同盟军工作时的指导思想》[32],该文指出了中共临时中央对同盟军的政策,要求前委铲除冯玉祥,布置张家口暴动,创立苏区,将抗日同盟军变为革命红军。王晓荣的《试论20世纪30年代初冯玉祥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33],该文指出冯玉祥与中共合作的原因是采取实用原则;分析了抗日同盟军的组建及其失败与中共的关系;又由于合作中出现左倾状况反冯的同时党组织亦被暴露,最后遭到破坏。张会民的《中国共产党与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34],该文主要分析了四个问题。其一,叙述了中共帮助冯玉祥组建抗日同盟军;其二,指出中共临时中央错误地分析了形势,不信任冯玉祥、吉鸿昌等,要求中共建立苏区,将抗日同盟军变为红军;其三,前委工作对方振武亦不信任,但未完全执行临时中央的错误政策;其四,阐述了张慕陶没有提出联日问题,中共亦未执行。蒋铁生的《中共党内的两条路线对张垣抗战的影响》[35],该文认为张垣抗战是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将军冯玉祥共同筹划和组织的一次抗日活动,在组建阶段两者尤为密切。这是中共和冯玉祥先生及其影响下的爱国将士结成一条局部的国共合作性质的统一战线,促使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建立和张垣抗战的展开。但也同样由于中共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抢班夺权,采取过激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解体和失败。此外,文中有道出了冯玉祥离开泰山往行张家口的原因,还有魏宗晋被杀事件,是中共地下党所为,这是其他研究论文所忽略的,较有新意。李力、曹萌的《中国共产党与抗日同盟军的组建》[36],文中认为抗日同盟军的组建,冯玉祥是在中共的大力促成及支持下成立的,指出两者合作的不足之处,一则是中共对冯以往清党历史的难以释怀,对冯处处提防,不能和衷共事;二则是冯与中共合作,除有抗日的目的外,还有反蒋的因素。其中,谈到中共对冯以往清党历史的难以释怀故,方对冯处处提防,该观点较有新意,然而文中论证显然不够充分。

基于以上学术研究现状,可以看到关于察哈尔抗战研究的几个特点。第一,研究人数少,研究成果有限。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历经三十年的时间里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多,仅有30多篇,至于专著仅有1部。换言之,该问题并没有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这与重要的局部抗战察哈尔抗战而言是不相称的,故该课题还有广阔的探讨空间,对于历史学者而言可谓是一很好的研究方向。又,需要指出的是有许多文章不注重学术动态,作低水平的重复研究,这于学术上无益,对于良好的学风建设不能不说是有害的。

第二,目前研究范围狭窄。研究范围只集中于冯玉祥这一主要人物身上,然而探讨冯玉祥与察哈尔抗战的关系问题,多数论文重点都在探讨冯玉祥下野的原因,而对冯玉祥入察抗战的原因则分析不够透彻,正是不知其所以来,何以知其所以去,故其下野的原因亦多似是而非。另外冯玉祥与方振武、吉鸿昌以及抗日义勇军的关系,还有阎锡山与察哈尔抗战的关系,多显得不够系统,较为粗放,只介绍其行动大概,未能深入分析其政治态度,及与冯玉祥的关系等。对于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本身、抗战时的公众舆论状况及抗战的文化特点学术界皆未做一详尽的探讨。关于察哈尔抗战本身的研究,各文大体上集中于分析察哈尔抗日的失败原因,对于其地位和意义问题尚少深入研究。又如中共与冯玉祥合作的过程中,其“左”倾的行动表现可谓昭然若揭,然“左”倾的原因则多未能揭示。

第三,缺少扎实的微观个案研究,亦少整体研究。如关于李烈钧与察哈尔抗战的关系,研究者多从李烈钧在察哈尔抗战过程中的作为入手分析,然而其作为在察省抗战初起时便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故所得结论皆未能的评。其实,离开李烈钧的思想来谈这一问题,无疑是有失片面。要梳理李烈钧与察省抗战的实际关系,这要以长城抗战前后来分析,因为长城抗战的失败已经使李烈钧改变了反蒋的态度。又如同盟军的微观构成情况,还有经费困难的问题,还有抗日义勇军的本身问题,还有抗日同盟军的反蒋具体表现及没有明显反蒋的原因,还有日本与察哈尔抗战的关系等等,皆是薄弱环节,可进一步探讨。

第四,许多史实真相仍然含混不清,有功力的考证文章可谓凤毛麟角。如邓文是被冯玉祥秘密处死及其真相被长期掩盖的原因;又如冯玉祥的军需官魏宗晋是被中共党员所暗杀;刘桂堂的副军长尚武不是冯玉祥枪毙,而是玩弄手枪走火致死;还有李忠义的参谋长古松年不是国民党特务,而是“左”倾进步人物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考证。倘若历史研究者连历史史实的真相都不恤顾及,则其主观所得的创见及新意义就成了无源之水,就一点价值也没有了。

察哈尔抗战作为一次重要的局部抗战,以上所列仅仅是研究的开始,其研究正方兴未艾,未来可谓大有可为。

[1]王晓荣.国共两党与察哈尔抗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印兴娣.冯玉祥与察绥抗日同盟军[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1).

[3]何言.察哈尔抗战中的冯玉祥[J].档案天地,1999年增刊.

[4]张玉强.冯玉祥入察抗战记[J].春秋,2000,(4).

[5]王晓荣.塘沽协定的签订与冯玉祥组建抗日同盟军[J].唐都学刊,2001,(1).

[6]陈卫华.冯玉祥组建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原因[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1,(3).

[7]王向英,张常勇.冯玉祥与察哈尔抗日[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2).

[8]王晓荣.李烈钧与察哈尔抗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9]王晓荣.李烈钧等与冯玉祥在30年代初的反蒋抗日活动[J].江西社会科学,2000,(4).

[10]付丽宁,黄晓弘.“九一八”后李烈钧“协和”国民党内争考述[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4).

[11]郭绪印.冯玉祥与李烈钧的友谊[J].民国档案,2003,(1).

[12]王英维.关于李烈钧与察哈尔抗战的几个问题[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

[13]康林梅.爱国将领方振武与抗日同盟军[J].档案天地,2003年增刊.

[14]段泽源,蒋二明,江舒.抗日名将方振武[J].党史纵览,2005,(9).

[15]王志昂.试探吉鸿昌筹组民众抗日同盟军的原因[J].殷都学刊,1985,(4).

[16]尹书博.吉鸿昌与1933年的察哈尔抗日[J].中州古今,1995,(5).

[17]王晓荣.吉鸿昌与察哈尔抗战的几个史实问题[J].近代史研究,2000,(4).

[18]王旸.宋哲元与察哈尔抗日同盟军[J].张家口师专学报,1994,(4).

[19]曾芬.蒋介石与察哈尔抗战[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人文学院,2010.

[20]郑全备,薛谋成.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崛起和失败[J].历史教学,1983,(2).

[21]贾熟村.冯玉祥集团与察哈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22]梁玉魁.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失败的原因[J].历史教学,1985,(1).

[23]孙宅巍.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史事辨析二则[J].历史教学,1986,(5).

[24]陈英茨.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被葬送的悲壮故事[J].炎黄春秋,1995,(9).

[25]钟琴瑞.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失败的经验教训[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汉文版),1994,(2).

[26]李爱香.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失败原因新探[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2).

[27]魏宏运.民众抗日同盟军的历史地位及其不幸结局[J].史学月刊,2009,(4).

[28]王英维.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收复察东四县考[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2,(2).

[29]贾熟村.对察哈尔抗战的再思考[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2,(2).

[30]王晓荣.试析苏联与察哈尔抗日的关系问题[J].俄罗斯研究,2005,(2).

[31]熊兵.论共产国际与察哈尔事变[J].世纪桥,2011,(5).

[32]王晓荣.中共临时中央对抗日同盟军工作时的指导思想[J].史学月刊,2003,(5).

[33]王晓荣.试论20世纪30年代初冯玉祥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J].史学月刊,2005,(4).

[34]张会民.中国共产党与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J].近代史研究,1989,(5).

[35]蒋铁生.中共党内的两条路线对张垣抗战的影响[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1,(3).

[36]李力,曹萌.中国共产党与抗日同盟军的组建[J].社会科学论坛,2011,(1).

猜你喜欢
察哈尔冯玉祥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冯玉祥智斗日顽
察哈尔格西《厄鲁特王统世系》译注
寄冯玉祥书
察哈尔右翼后旗蒙古语土语音系探究
抗日英烈马威龙
清代八旗察哈尔对维护国家统一的贡献
八旗察哈尔的编立及其与清朝可汗间的关系
爷爷的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