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的探讨
——中国审计学会审计教育分会第二届审计教授论坛会议综述

2013-04-10 21:52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机会主义框架教授

张 莉

(南京审计学院 国际审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

由中国审计学会审计教育分会主办、南京审计学院承办的“中国审计学会审计教育分会第二届审计教授论坛”于2012年10月20日至10月21日在南京审计学院成功举办。国内各高校的教授、学者及部分出版界的代表共计80多名专家前来参会,其中近50%的参会人员为教授。此次论坛分为主题报告、专题发言、分场交流三部分,10月20日进行了主题报告和专题发言,10月21日进行了分场交流。

会议开幕式和主题报告由南京审计学院副校长尹平教授主持,南京审计学院党委书记、校长王家新教授代表会议承办方致欢迎辞,中国审计学会副会长秦荣生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阐述了本次大会的主题“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开幕式后,《中国社会科学》副总编辑王利民研究员作了题为“未来10年中国经济学发展展望”的主题报告,回顾了近50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围绕着财政政策这一论题所做的研究,并展望了未来10年新学科产生和各学科自身的发展。秦荣生教授作了题为“云计算的发展及其对会计、审计的挑战”的主题报告,分析了云计算及其商业模式的发展给会计审计理论和实践带来的挑战。

专题发言分别由北京工商大学谢志华教授、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秦荣生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陈宋生教授主持并点评。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的构建,共有10位学者分别报告了他们在研究中取得的最新进展。他们的报告为审计理论创新、学术与实务研究指明了方向。其中,兰州大学杨肃昌教授的报告内容为基于政治学理论来分析国家审计研究的特点,他认为国家审计研究应具备政治学、宪法学、法学、公共预算学等理论基础;审计人员可采用数据检索与搜集、实证检验等适当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中国人民大学宋常教授的报告内容为政府审计创新若干问题之思考,他提出走向“善治”的政府审计应在审计理念、审计功能、审计机制、审计内容、审计手段、审计方式等方面创新,并从政府审计的成本与预算约束、培训及能力建设、宣传和信息沟通、责任及业务边界等方面分析了创新需注意的问题。

西南财经大学蔡春教授的报告内容为关于构建以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为理论原点的国家审计理论框架的初步思考,提出构建以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为理论原点的圈层结构式国家审计理论框架的设想,认为中国特色国家审计理论框架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国家审计理论一般框架中各个要素的中国特色,并从国家审计本质、国家审计假设、国家审计目标、国家审计规范、国家审计信息、国家审计方法、国家审计行为、国家审计功能、国家审计组织、国家审计环境十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特色国家审计理论框架的特色表现。

北京工商大学谢志华教授的报告内容为国家审计的角色定位。谢志华认为,国家审计应有自己特定的角色定位,即对政府各部门财政收支的合规性和绩效性进行监督,这种监督是司法系统监督所无法触及的。

北京理工大学陈宋生教授的报告内容为政府审计是否抑制了盈余管理,他以2011年公布的审计署对25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审计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政府审计对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检验得出的结论为政府审计有效抑制了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暨南大学刘国常教授的报告内容为国家审计改革的走向和定位,他通过对某地“大部制”改革中政府审计机构制度安排的考察,就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分别从审计法理、审计实践、审计发展等角度进行了思考,进而探讨如何从公共治理、宪法思维及民主法治建设的角度来确定国家审计改革的走向及其定位。

福州大学胡继荣教授的报告内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职能探讨,他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审计应发挥的作用,探讨了国家审计职能发挥的现状,并提出了进一步发挥国家审计职能的建议和措施。

南京审计学院郑石桥教授提出了建设性审计整体架构,并用此架构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他认为审计是应对机会主义行为的制度设计,有批判性审计和建设性审计两种定位,建设性审计是通过鉴证代理人的财务机会主义、管理机会主义和报告机会主义。通过找出机会主义发生的原因,帮助改进治理构造,进而抑制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建设性审计目标实现机制包括揭示机制、威慑机制、预警机制、抵御机制、计划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本质是建设性审计,其理论架构包括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内容、审计机制和审计环境,上述各要素并不存在逻辑排名的先后次序,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关系。

重庆理工大学李孝林教授的报告内容为前后一贯的国家审计理论框架论纲,他认为国家审计产生于奴隶社会早期国家治理的需要,用以维护国家产权,在社会环境和基本动因的影响下形成了基本职能,基本职能体现本质,具体化为基本目标,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建设前后一贯的国家审计理论框架。

南京审计学院夏寒副教授的报告内容为机会主义、问责需求与民国事前审计制度,她在报告中介绍了民国事前审计制度的沿革与特征,认为民国时期机会主义行为严重,政府问责需求强烈是政府实施事前审计制度的原动力。

江西财经大学饶斌副教授的报告内容为国家治理框架下的国家审计“元治理”角色研究,他认为国家审计是一种不同于政府审计的国家“元治理”机制,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双方服务的治理对象不同,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政府审计服务于政府治理,国家治理框架中国家审计的目标应界定为国家治理的“善治”目标,国家审计的职能体现在制度性审计治理职能与战略性审计治理职能方面。

在专题发言会议期间,大会还召开了中国审计学会审计教育分会理事会议,讨论了“审计名人”的评选办法,与会人员对“审计名人”评委会的构成、评审目的、评选范围、评选条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初步达成了一些共识。

此次会议共入选应征论文41篇,其中有25篇论文参与分组交流,共分三个讨论组(国家审计一组、国家审计二组、综合组),分别由西南财经大学蔡春教授、兰州大学杨肃昌教授、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张庆龙教授主持。议题包括国家审计、国家治理、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财政审计、审计技术、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等,有22位专家对这些论文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大家踊跃发言,学术氛围浓厚。学者们认为这次会议指明了今后审计理论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猜你喜欢
机会主义框架教授
框架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上海滩,“机会主义”曹晓峰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
股权激励中机会主义择机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预算机会主义行为的成因与治理
你是一个新机会主义者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