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技击思想的演变及文化诠释

2013-04-10 23:59曹佩芳
湖北体育科技 2013年6期
关键词:少林寺少林技击

曹佩芳,陈 超

1.Chinese Martial Arts School,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Wuhan Hubei,430079;2.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huan Hubei,430073

1 少林武术技击思想的释义

技击一词最早出现于《荀子·议兵篇》,其性质就是“实战搏杀,旨在致敌于死命”,“技击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就是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思想是客观存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思想的内容为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少林武术技击思想是以起源于嵩山少林寺的少林拳为基础的简单技击格斗为存在方式,随着少林武术的发展,其简单的技击格斗技术不断受到儒、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特别是与中国化了的佛教的融合,使少林武术的修炼与佛教禅宗的修行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禅与武的融合。这种融合的结果大大丰富了少林武术技击思想的内涵,使少林武术技击思想从简单的搏杀格斗术逐渐具有了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也使自身具备了不断追求技击艺术的动力源泉,具有了对高尚人格魅力的塑造和道德的教化功能。因此,少林武术技击思想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社会基础上形成的以少林武术套路技击技术为表现形式,以少林寺武僧习练内容为载体,反映人们对世界和社会的看法、见解、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政治、哲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等具有民族特征的深层文化内涵的一种体现。

2 少林武术技击思想的变迁和演化

2.1 萌芽时期

原始社会恶劣的社会大环境促使了武术技击萌芽的产生。武术由中国传统文化所牵引而不断异化,异化后的中国武术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门派众多、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骨架。在这一历程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文化,不可避免地与之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主要体现在武术与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的渗透、融合上,早期的少林武术就是在佛教不断中国化的背景下诞生的。

作为中国武术重要门派之一的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修寺庙,广传佛法,少林寺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造起来的。少林寺尚武可以说是与少林寺始于同时。由于时事混乱,尚武成为社会需要,寺院也开始习武,当时不少寺院都拥有一定的武装力量,习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保护寺院的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寺院习武与武术的健身娱乐功能也有关系。自跋陀之后,坐禅在少林寺逐渐流传,寺僧长期打坐导致身体困倦,静坐后起来活动筋骨或习武强身。此时的少林武术表现出的技击只是萌芽时期的思想特点,与其他中国武术没有较大区别。

2.2 发展时期

一种传统文化吸收和融合另外一种外来文化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这是一种文化吸收另外一种文化的一般规律。隋末唐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的佛教经历了从魏晋时期依附于中国传统宗教的观念和迷信思想,并不断与儒家思想妥协、调和,进而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矛盾、冲突,出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儒、道、佛三教的相争与相融。中国化的佛教不断渗透到少林武术技击思想之中,促进其不断发展。随着时间推移,僧众的习武活动进一步深入,少林武术逐渐发展并显赫起来。

少林寺是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禅宗发源地,被称为禅宗的祖庭,达摩被奉为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禅法围绕“安心”展开,但所传禅法不主张崇尚经典,且仅以闭关为修行方式,不符合传统佛教修行方法,因此禅宗被称为“教外别传”,并“不立文字,静坐修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些思想促进了少林武术技击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并开始融入到少林武术的习练、修行及技击中,对少林武术的技击思想产生影响。四祖道信在达摩禅法的展开及禅宗的创立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可以算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他提出的随心自在、无碍纵横的思想,成为中国禅宗修行生活的基本态度。五祖弘忍继承并发展了道信山林佛教特色,聚徒定居,自产自给,把禅的修行与生产劳动结合,把禅修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使达摩至道信以来随缘自在的修行观具体落到了实际生活中,使以后的少林武术在习练时特别注重融基本功训练于日常生活中。挑水、砍柴、扫地、睡觉等都可以练习武功。如此一来,不仅造就了高超的少林武术,而且对后来少林武术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很大作用。深入观察少林寺时发现有大量生活用具如扫帚、禅杖、烧火棍、板凳等都可作为兵器,极大丰富了少林武术技术体系。此时的少林武术虽已扬名于世,但技术体系尚未形成,也不具备少林武术技击的风格和特点,更没对少林武术的技击理论产生较大影响和渗透。因此,这个时期是少林武术技击思想的发展时期。

2.3 形成时期

经历了北魏至元代时期的演变和发展,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因素都促进了少林武术技击思想的形成。这个时期也是少林武术的定名时期,可以说少林武术之名正式诞生。

明代专门阐述少林武术的专著《耕余剩技》(明天启1621年)的问世标志着少林武术技击理论的初步形成。此期间由于寺僧练武、演武兴盛,朝廷也多次调谴僧兵参加战斗,刺激了少林武术的蓬勃发展。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也更趋向于精神追求,所以既能保留武术的技击特点以满足人们自卫的心理需要,又能满足精神方面和健身方面的需求,不具有以前技击价值却有一定技击特点的武术也就应运而生。从军事中解放出来的技击技术特点以新的面貌出现,这正说明脱离军事武术的束缚才有可能迎来它集大成的新时代。明代后期,少林寺僧攻拳不攻棍,《少林棍法禅宗》或问篇记载:“棍尚少林,今寺僧多攻拳而不攻棍,何也?余曰:少林棍名夜叉,乃紧那罗王之圣传,至今成为无上菩提也。而拳犹未盛行海内,今专攻于拳者,欲使与棍同登彼岸也。”说明此时的少林武术已经不是专攻上阵杀敌的棍术了,而开始逐步转向拳术,使得拳术的发展与棍齐名。

清雍正时期,清廷把少林武僧的演武和传武活动看作是邪教组织的帮凶,禅宗祖庭少林寺出现了十分凋零的景象。少林僧人为避开清廷追查,习武活动逐渐转入夜间秘密进行。少林武术从公开到夜间的秘密练习,不但没有禁止少林武术的发展,相反,由于夜间秘密练习反而促使少林武术内功的出现。少林武术内功吸收了道家内丹导引的功法,按照中医经络原理与子午流注学说,创造出了少林《罗汉行功》的内功、“分筋截脉”的“点穴”技术。这样,构成少林武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拳术、器械、内功发展完备,标志着少林武术体系的最终形成。少林拳术发展至此已参融禅理、兼修气功,始有内外交修之旨,身心两修之功,从重练外刚,主于搏人,完成了向拳禅一体,内外兼修的演进,标志着少林武术技击思想的完成。事实证明,少林武术技击思想是随着少林武术体系的逐步完善而逐渐形成的。

2.4 现阶段完善时期

鸦片战争开始至清王朝覆灭,连年战火使得少林武术的发展暂处于低谷,特别是1928年石友三火烧少林寺和1944年日本侵略军对少林寺烧杀抢掠,少林武术遭受到了毁灭性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少林武术进行了及时挖掘整理,促进了少林武术的复兴,特别是在现任方丈释永信的带领下,少林武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趋势,在国际、国内影响极大。当代社会中,少林武术技击已经超出了简单、纯粹的技术上的技击功能,成为中国武术的代名词,少林武术技击思想中心、技、体的结合所表现出了特殊教化功能不断培养着人的意志和品行。

3 少林武术技击思想的文化特征

少林武术从其产生、发展、形成至体系的逐步完善,最终与中国化佛教相互融合,促使了少林武术技击思想的成熟,形成了今天具有独特魅力的人体运动艺术。

3.1 “禅”“武”融合影响技击技术开放性与多样性

少林武术是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而非一般意义上的门派或拳种。中国武术结构复杂,门派众多,少林武术以其悠久文化历史、完备的技术体系和高超的技击技术独步天下。根据少林寺内流传下来的拳谱记载,少林武术套路共有708套,其中拳术和器械552套,另外还有72绝技,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各类功法156套。流传至今的少林功夫套路有200余套,其中拳术100余套,器械80余套,对练等其他功法数十余套。

早期出家的少林和尚所拥有的武艺通过后世武僧与外界的技术交流,在修行过程中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对原有武术形式进行有意无意的改造,逐渐形成少林武术的风格特色,少林武术的技击不可避免的逐渐融入佛家思想。

3.2 技击多样性的文化诠释

3.2.1 训练方法的多样性

少林武术技击的训练包括套路、格斗、功法练习三种形式。少林武术套路有200余套,大致可分为三类:1)拽拳踢腿,闪展腾挪,进退快速,变化矫健,拳脚起形同一般的长拳,这类拳路的锻炼意义多侧重于技击功用的训练与提高,称之为“练神”;2)运气鼓荡,骨刚筋粗,肌腱隆凸,时张时弛,拳脚起动势如常见的南拳,这类拳路锻炼的意义多侧重于身体外在的筋骨劲节锻炼,称之为“练精”;3)呼吸吐纳,气行六脉,守心住缘,止心不乱,动作连绵,纯任自然,拳脚起动类似太极拳,这类拳路和禅法结合地非常紧密,更侧重于内在的静心养气锻炼,称之为“练气”。少林武术套路不但从精、气、神各方面对人体进行锻炼,促进人体技击的全面性,而且注重人体各部位的锻炼。少林武术技击的训练基本是从全身来武装人体,增加人体抗击打能力和进攻效力,从而增强技击的功能和效用。少林武术技击的完整性还表现在技击方法的多样性,与融合在套路中或是单独演练的千变万化的技击方法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少林武术体系,丰富了少林武术技击思想。

3.2.2 器械的多样性

庞大的少林武术体系中,最先成熟的是器械,器械有“十八般兵器”之说。少林武术兵器在明代时期种类开始丰富,套路不断增加。器械武艺中以棍闻名于世,其次是枪,而后是刀剑等。一方面,由于少林寺处于深山丛林之中,人烟稀少,猛兽出没无常直接威胁寺僧生命,众僧为了生存和传教,不得不以生产工具和家具为武器,演练技能,特殊的地理环境是促成少林武术器械多样性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诞生于少林寺的禅宗在充分肯定每个真实生命所透漏出的生命底蕴与意义的基础上,融解脱理想于当下的现实人生之中,化修道求佛于平常的穿衣吃饭之间,强调随缘任运,即心即佛,认为“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无异”。佛教的这种修行精神对少林武术器械的丰富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器械练习与生活紧密融合在一块,生活中处处时时都是在练功,演变出了多种多样的少林武术器械,如板凳,佛尘,扫帚等。技击的多样化构成了少林武术的独特技击风格。

3.3 技击思想多样性的文化诠释

1)佛教的调和性与融摄性是少林武术技击技术多样性的前提。

方立天先生说:“综观中国佛教的特质,主要有三个,即调和性、融摄性和简易性。调和性是指对佛教外部的不同思想、观点的妥协、依从、迎合、附会,也包括对某些类似或一致观点的赞同、推崇、吸收和融合;融摄性是指中国佛教统摄内部各类经典和各派学说,统一各地学风的特性。”一种外来文化传到另一种文化环境中往往需要适应原有文化的某些需要而有所变化。作为一种修行方式的少林武术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体现出佛教的内在特质,使其能在相对比较封闭、保守的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环境中独树一帜,并不断发展、壮大。大量史料证明,少林武术正是在吸收了民间各家武术精华的基础上,经过少林寺僧的加工、整理、融合,才形成今天套路繁多、体系完整的重要门派。明清两朝是武术的大发展时期,这时期的少林武术与社会的交流更加频繁,习武内容较以前大为丰富,这与当时民间武术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少林寺与民间交流的频繁,不仅使少林武术广播四方,也使其内容日趋丰富和完善,这是少林武术技击技术多样性和技击思想形成汲取营养的活的源泉。

2)佛教的世俗化、简易化使少林武术技击思想的形成变成可能。

佛教传播的历程告诉我们,处于发展初期的佛教为适应其生存环境,采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依附、融合的策略,随着佛教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展,并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到明清时期,佛教自身的特点和中国社会的特定现实已使佛教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佛教的系统理论适合士大夫阶层的口味,世俗性和可操作性适应了中国下层大众的口味。”世俗性的结果反映在少林武术上就是加深了与民间武术的交流。开放的另一有利方面是进一步加大了少林武术技击思想的多样性。少林武术技击技术的多样性正是中国佛教文化发展历程在少林武术的体现。文化的开放性使少林武术能够极大吸收民间武术,不断丰富自身的技击思想体系,导致技术的多样性。正如有些学者所说,“与其说天下功夫出少林,还不如说是少林功夫出天下”。影响少林武术技击思想形成的另一因素表现禅宗的教义上,即“禅宗的教义世俗化,修养形式简易化,思想内容儒学化,组织形式家族化能够大胆地破除原来的天竺戒律,建立起合乎儒家礼法的中国式戒律。[12]”因而能适应中国国情,得到普遍发展。作为禅宗初祖的达摩在传法时“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传到惠能后,禅宗主张“顿悟成佛,人人皆可成佛,不像从前那样佛高不可攀,纵然是有罪的人,甚至是最大恶极,只要是放下屠刀,即可立地成佛。”这就为佛门净地广泛吸收寺外人员提供条件,有的甚至是政府通缉的要犯,在少林寺都得到了容忍收留,其中不乏有武林高手,从而促进了少林武术的发展。

3.4 “禅”“武”融合形成独特技击思想

诞生于禅宗祖庭的少林武术,历来是“拳以寺显,寺以武名”。在近1 5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形成套路繁多、短小精悍、刚柔相济、以刚为主、以快为主、讲究“打人不见形,见形不为能”朴实无华的技击风格。这种风格在心意的持守磨练、技击层次的追求以及拳法内功和体能的修为等多方面都受到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使禅与武紧密融合为一体。

4 小结

少林武术技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技击思想在变迁与发展过程中受到以少林寺禅宗为代表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广泛吸收百家精华,融各家之长,逐渐成为中国武术发展的中坚力量,并且使少林武术广泛走向民间,形成朴实无华、拳法自然等技击特色,体现出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

[1] 郭志禹.武术史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2(1).

[2] 戚继光.纪效新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 阮智富,郭思新.现代汉语大辞典[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0.

[4] 张耀庭.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5] 汤一介.佛教与中国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6] 温 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7] 程宗猷.少林棍法禅宗[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8] 蔡龙云.少林寺拳棒阐宗[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9] 洪修平.中国佛教文化历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0]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1]薛克翘.佛教与中国文化[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

[12]赵宝俊.少林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少林寺少林技击
编辑部的故事
少林小罗汉拳(十)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少林小罗汉拳(五)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A transition method based on Bezier curve for trajectory planning in cartesian space①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少林寺与政治的千年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