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川陕苏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2013-04-10 20:30
史志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苏区老区革命

川陕苏区亦称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它位于川陕两省交界的秦岭与大巴山区,分布于今四川巴中、达州、广元、南充、绵阳和陕西汉中、安康7市及重庆城口区。作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个有代表性的苏区,川陕苏区对保存革命的火种、红军长征的战略转移、打击国民党军阀势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对川陕苏区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川陕苏区研究是丰富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华民国史研究的需要

川陕苏区在两年四个月的时间内建立了稳固的革命政权,群众运动如火如荼,各项革命事业有条不紊,这都在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扶持下完成。川陕苏区史从学科特性和归属上说属于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但它又发生在中华民国这一宏大的历史语境之下,其作为党史、革命史的面相为人所熟知,但其作为民国史的范畴却易为人忽略。

民国是中国近现代社会进程中一个复兴与落寞、激越与消沉、保守与变革交织,外患不断,内忧不已,但又奋争不息的特定历史时期。川陕苏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出现的一个由中共建立和领导并施行苏维埃政权模式的特殊区域。川陕苏区苏维埃革命发生、发展和消退的复杂历史过程,苏区时期中共、国民党及地方军阀之间的博弈关系、苏区革命所反映的区域政治与社会变动之间的关系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都离不开民国史的宏观视野。

简言之,川陕苏区史是党史、现代史和革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又发生在民国史的宏观视野和背景之下,研究川陕苏区应该要有总体史视角,要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时空坐标上,从民国整体史的角度观照与研究川陕苏区革命发生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从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与发展大势上去认识、总结川陕苏区革命的深远影响及历史价值[1]。借用党史、民国史研究现有的方法及路径,加强川陕苏区的研究,将川陕苏区史的研究推向前进,可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党史、现代史及民国史的研究。

二、川陕苏区史研究是深化苏区史研究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

川陕苏区是中国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早在7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就高度概括和评价过川陕苏区的重要意义:“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川陕苏区有地理上、富源上、战略上、社会条件上的许多优势,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这使蒋介石与四川军阀不得不在红四方面军伟大的胜利面前发抖起来。”[2]不过,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川陕苏区研究曾长期被看做政治禁区,致使川陕苏区研究长期处在停滞状态。已有的研究又在思维、视野和方法上存在着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研究视野不开阔,研究观念比较滞后,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等等。川陕苏区研究多停留于线性思维,满足于一般性和重复性的叙述,缺乏有深度和原创性的开拓研究。虽然有关川陕苏区的研究著述从上世纪80年代就陆续出现,但整体看来研究方法还停留在传统的史实描述法,思维还没有放开,低水平重复现象相当明显,且对档案等史料的挖掘整理还远远不够,相当一部分著述存在着学术规范上的一些问题。迄今为止,尚没有出现一部有分量和代表性的研究川陕苏区的通史性力作。较之陕甘宁边区、中央苏区,川陕苏区的研究并未取得与其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相称的地位。

现今,帮扶革命老区,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让革命老区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重大政策取向,这为推动苏区史或革命根据地史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契机。而且,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可以以更加从容和平和的心态看待历史问题及过往得失荣辱。在川陕苏区史研究方面,将张国焘个人的错误与整个川陕苏区人民群众分开来看,不以个人的错误抹杀川陕苏区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的巨大功勋。在此种背景之下,川陕苏区史研究薄弱的现实可逐步得到扭转和改善。

三、川陕苏区研究是推进和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布局的客观需要

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3]川陕苏区既是革命老区,也是连片贫困地区,其发展的水平和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快川陕革命老区的发展,逐步缩小老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拓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的客观需要。

我国社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新格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和趋势。党中央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基本国情的清醒认识,也是对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把握。川陕苏区大部或全部都属于成渝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目标的顺利完成在某种程度上受限于川陕苏区的发展进程和水平。在新形势下,川陕苏区要善于利用国家实施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规划和扶持革命老区发展等重大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可以预想,当前及今后5至10年时间,川陕苏区的发展问题将是成渝经济区建设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川陕苏区的研究也会趁势而上逐渐受到各方面的注意和重视。

四、川陕苏区研究是革命老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现实需要

革命战争年代,川陕苏区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民主革命胜利后,广大川陕苏区人民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继续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谱写新的华章。不过,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川陕苏区在建国后缺乏国家有力的扶持,发展严重滞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川陕苏区人民没有享受到本该享有的改革开放的成果。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说:“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改善老少边穷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实施扶持革命老区发展的政策措施。”[4]川陕苏区横跨川陕渝两省一市,在“十二五”期间,川陕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老区,难点也在老区,没有老区的小康,就没有这三地的小康。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发展要素贫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川陕老区的生产发展水平和老区人民生活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在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和“十二五”规划施行的大背景下,原川陕苏区所在区域面临的发展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需要高度关注川陕老区的发展问题,川陕老区的发展事关老区人民群众的福祉,事关西部大开发战略成败,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政治问题,加大对川陕革命老区的研究,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时代,川陕苏区的发展在国家区域发展大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片区域的发展不仅关系2000多万老区人民的福祉,还关系到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成败。历史和现实的需要呼唤着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川陕苏区的研究,将研究推向深化。深化川陕苏区研究,提升川陕苏区研究的科学化水平,有助于实事求是地恢复历史本来面貌,客观公允地评价川陕苏区历史,特别是分析探讨川陕苏区当下的发展问题,挖掘川陕苏区发展的优势,找出优势不能发挥的制约因素,为其加快发展找出解决和实现的路径。

[1]何友良.苏区史研究的视野扩展、方法运用与未来发展[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4):55~63.

[2]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翻印.苏维埃中国[M].内部出版,1957.249.

[3][4]新华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16/c_121193916.htm.

猜你喜欢
苏区老区革命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老区在努力奔跑
苏区创业致富人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