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师德建设的三维视角:需求理论、学校和教师

2013-04-10 20:30谢晓晖谢金金
史志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师德大学理论

谢晓晖 谢金金

大学师德建设的三维视角:需求理论、学校和教师

谢晓晖 谢金金

胡锦涛同志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教师是关键。”他还特别指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大学教师是一个高知识含量的特殊群体,教育对象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肩负着传授专业知识和教学生做人的双重职责。大学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大学生优秀品行养成的主要因素,也是培育优质公民的保证。本文试从需求理论、高等学校和大学教师等三个方面,对加强大学师德建设作出分析。

师德建设 需求理论 学校 教师

人们常说,教师是世人学习的楷模。当前,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提升个人知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更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师品师德,并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一、从需求理论的角度来看,加强师德建设应有明确的目标

需求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与欲望,一种需求被满足后,即会产生新的需求。需求的无限发展性决定了人类活动的长久性和永恒性。

1.需求理论的内涵。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低级向高级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当某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求,如此逐级上升,成为驱使行为的内在动力。ERG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提出的人本主义需求理论。他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概括、改进,提出了生存需要(Existence needs)、相互关系需要(Relatedness needs)和成长发展需要(Growth needs)三大人类的核心需要。ERG需求理论中三种需求不具先后关系;高成就需求挫折会退化并强化低层次需求满足;无论哪一种层次,其满足需求越少,则越希望被满足;较低层次需求满足后会增强对高层次需求的强度;若高层次需求满足较少对低层次需求会越觉得需要[1]。

2.需求理论的启示。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奥尔德弗ERG需求理论,高校师德建设,一要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完善教学设备和教师文体休闲设施,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建立公平公开的管理体制,创造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以实现青年教师社交、归属等相互关系和谐需求的满足。二要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保障青年教师进修、居住、交通、安全等生存需求的满足,让教师安心从教。道德教育不能适应当下之需,而一味地超拔或者“圣化”,虚化了道德教育的现实基础和价值,导致道德教育在实践中成效一直低迷,甚至有“5+2=0”之说[2]。单纯地要求教师敬业奉献,而忽视教师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不利于师德建设成效的实现。三要优化教育的社会环境,使全社会形成一种尊师重教的和谐风气。师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全社会都要支持师德建设,为教师的师德和专业水准的不断提高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引导青年教师加强自我激励和约束,帮助青年教师实现个人理想和职业幸福感,满足尊重需求并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应当“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3]。从需求理论的角度看,师德建设要与解决教师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倾听教师呼声,反映教师疾苦,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想方设法调动教师育人的积极性,增强师德建设的现实感召力。

二、站在大学的维度来看,师德建设的成效关乎大学事业的发展大局

温家宝同志指出,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奠基者。大学是传承文明、塑造民族情操和民族性格,弘扬和培育民族性格的重要阵地,担当着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的重任,师德建设的成效关系到大学事业百年发展的大局,应引起学校上下的高度重视。

首先,要统一认识。做好师德建设不仅靠制度和规范,还要靠家庭、政府和社会各界,更要靠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要增强自律,重在践行,重在行动。启发和调动教师的自主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完善自我,熟悉教师的责任与义务,把师德建设转变为个人的自律与自觉,使树立高尚师德成为教师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其次,要统筹兼顾。袁隆平先生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他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4]注重教师的全面发展,引导教师按照人的本质属性,实现人的物质和精神、科技和人文、法治和道德、生理和心理、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大学的管理者应当树立服务意识,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进修、培训等自我提升的机会,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关心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改善方面去,使广大教师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到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去,通过表彰宣传典型人物,让更多的精英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最后,要与时俱进。注重培养教师的和谐发展意识,加强战略思维,树立全球眼光。促使大学教师以远大、理性的目光辩证地看待人和事,辩证地看待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懂得自然界对人类生存的意义,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教师坚持现实目标和理想目标的统一,防止和摒弃鼠目寸光、坐井观天,只顾当下、不看长远的个人发展倾向。

三、作为大学教师个人来说,加强师德修养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

无德有能必害人,有德无能亦误人。刘延东同志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大学老师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决定着高等教育质量。她希望教育工作者把高尚师德当作为师之根,始终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做爱岗敬业的楷模。

1.坚持以人为本,提升人格魅力。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学生服务,以学生能否获得全面发展为标准[5]。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教师坚持以人为本、为人师表,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自觉用良好的师德风范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影响和教育学生[6]。真心关心所有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人施教,耐心教导,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人实现全方面、多方位、个性化的进步和提升。从教光荣,但艰辛。教师不仅仅要传播知识,教授专业,释疑解惑,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造就学生美好的心灵。用自己伟大的人格和善良的品格去激励学生,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和真挚的情感去熏陶学生,用自己纯洁的心灵和端正的行为去感染学生。

2.加强理论学习,坚持不懈努力。学习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情,同样也是教师的事情。虽然说教师的任务是“教”,但是教师也离不开持之以恒的知识获取。在科学不断进步的今天,教师必须刻苦钻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理念,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以适应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只有树立毕生学习的观念并切切实实地付诸行动,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须时刻获取新知识,拓宽视野与视界,与时俱进,努力做到教学相长。尤其是年轻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增强理论和实践学习,不断地向学生、同仁学习,互相砥砺,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

3.勇于实践创新,增强情感体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是知识创新、信息传播和技术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没有创新意识的大学也是没有希望的大学。然而,大学的创新,站在面上是学校科研实力和学生科技活动能力的综合,靠的是教师创新实力的展现,进而挖掘青年学生的创新力。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只有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力的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要注意发现、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引导,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1]李晖.国外激励理论与成功经验研究[J].求实, 2009,(1):39.

[2]邓达,田龙菊.精神关怀:21世纪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新走向[J].全球教育展望,2012,(8):68~7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43.

[4]许宏智.大学精神重塑与创新人才培养[J].新华文摘,2012,(16):121.

[5]万泽明,聂素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新思路[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6):162.

[6]韩震.兴国之魂——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求是,2012,(13):26.

谢晓晖 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讲师谢金金 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 陈锦慧)

猜你喜欢
师德大学理论
“留白”是个大学问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大学》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大学求学的遗憾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