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现状、问题及对策探究
——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

2013-04-10 20:30邓娜
史志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三进重庆市农村

邓娜

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现状、问题及对策探究
——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

邓娜

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重庆市以大学生“三进三同”(进基层、进农村、进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社会实践活动为抓手,创新了大学生实践模式,提升了大学生实践能力。探析重庆市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的方法和经验,对于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大学生 三进三同 措施

《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1]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2]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也指出:“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作为界定青年革命与否的唯一标准。”[3]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重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务必在学习先进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将自身与社会劳动相结合,务必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重庆在全市展开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了解现实社会、提升实践能力、服务基层群众,以及创新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一、重庆市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概述

“重庆市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借鉴重庆市党政干部‘三进三同’的活动模式基础上,采取‘德育为先、实践育人’的活动理念,以基层、农村、农户以及体验式参与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为载体,以教育大学生、培养大学生为实践目标的一种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4]这一社会实践新模式是在结合大学生将来迈入社会所必须具备实践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开展的旨在促进大学生品格、视野、能力等诸多领域全面协调发展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历练模式。

(一)重庆市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实施背景

近年来,传统的实践载体(“三下乡”、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存在的诸多问题日益凸显,学校、家庭、社会对于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进行教育这一方式的观念尚未完全形成。传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亟须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实践方式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大学生对习得社会实践能力的渴望,并运用自身所具有的较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基层、农村、农户的实际需求进行有效的整合。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正是这一背景下的有益尝试。

(二)重庆市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内容

重庆市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不仅仅是“进”和“同”,其作为实践活动的载体从形式和内容来看,包括走村入户访民情、深入调研促发展、同吃同住同劳动、宣讲政策解疑惑、尽心尽力排困难等一系列内容。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情感认知的过程,即大学生到农村体验、个体角色感知的过程;二是学习实践的过程,即大学生向基层学习、增长学识的实践过程;三是服务社会的过程,即大学生对社会施加有利影响,其角色社会化的过程。”[5]其内容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实践认识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正确观点。

(三)重庆市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意义

1.对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实现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结合当前绝大多数大学生自立能力不强、社会阅历较浅、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等一系列实际情况,重庆市开展了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诸多活动的开展,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人际交往能力。

2.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重庆市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双向发展的过程,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身各种能力和素质的发展,还能够对基层、农村、农户的发展和进步带来有益的帮助。目前我国基层,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对于人才的需求是迫切的,亟须通过各种方式突破农村发展受人才制约的瓶颈,以实现农村的发展,作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的重庆更是如此。因此,“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动力和契机。

3.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深远意义。

实践证明,积极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方式和途径,探索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新模式符合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首先能够不断激发高校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力。因为其突破了传统实践模式的诸多弊端,在参与其中的教师和学生面前重树了社会实践活动本身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其次,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模式,为推进当前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有重要意义。

二、重庆市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现状及问题

重庆市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自开展起来,在各高校蓬勃发展,收效良好。但是,在活动中也暴露出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鉴于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现状,厘清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庆市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法与过程

重庆市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所采取的方法与实施过程是全面而深入的。其具体方法和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深入基层,体验式教育。

体验式教育是重庆市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方式。大学生通过到基层、农村、农户不仅能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感受民生疾苦,增进与农民的感情,还能将基层微观的实践情景转化成育人实效。

2.突出发展,学习式锻炼。

重庆市在开展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中,强调了大学生到农村向农民学习。农民是把知识写在地里的大智慧者,大学生到农村参加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同时还可以学习到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

3.实现多赢,服务式参与。

重庆市大学生在“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诸多活动,例如,重庆师范大学在多地的“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开展了如科技支农、义务支教、关爱留守儿童、农村家庭增收规划、政策宣讲、文化宣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研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为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部分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意见,也为当前重庆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考,为推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重庆市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的经验

通过“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真正得到了锻炼、砥砺了品质,是一次对大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的有益探索。在此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值得探求和思考:

1.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体制改革,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大学生符合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重庆市采取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模式,是对传统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从体制上的一种深化与改革,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做了有益的探索,将有力地促进大学生的素质发展。

2.突出实践育人主题,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

结合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等客观实际,采取“三进三同”这种实践模式,既深刻地彰显了教育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并有动手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主题,同时也卓有成效地促进了这一主题的实现。“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升,受到了教育、磨砺了品质、提升了能力。

(三)重庆市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析

1.重庆市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1)地位不突出。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但就目前重庆市乃至全国各高校对于采取这一模式的重要性认识并不全面,甚至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还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

(2)重形式、轻内容。重庆市大学生通过参加“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农村、了解社会的大好机会。但在当前大学生参加“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功利轻实效的诸多弊端,从而使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6]这导致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实践活动的内容,而使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3)评估不完善。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评估缺乏科学性的情况相当突出。重庆市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大学社会实践的不足之处,但依然存在评价目标、评价方式、评价过程以及反馈机制不完善的情况,更没有专门的评估机构对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和管理。

2.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1)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尚不健全。当前重庆市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处于开始阶段,尚需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和保障。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其社会实践活动多数是由团委或学生处具体落实实施的,但是实际上又涉及各个学院的学生工作。这样分散的制度在一定程度导致了实践中的许多问题。

(2)高校教学体系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整合度不强。实现大学生“敏于实践,知行合一”的目标是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殷切希望,也是高校培养符合时代需求人才的根本要求。但就目前多数高校教育现状而言,强调“知”而弱化“行”的现状较为普遍。多数高校强调学业成绩而忽略社会实践,直接导致了对“行”的忽视。

(3)社会对当前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不够。社会、家庭等方面对于大学生参加“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度也不够。认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社会实践不过是走马观花式的过场。这些因素都制约了重庆市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有效发挥。

三、提升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成效的措施

(一)从制度上保障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建立健全关于大学生参与“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的各项机制,从物质上保障活动的实施,考核上严格把关。同时将物质制度、考核制度、奖励制度进行有效地梳理和整合。“从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工作环境优化、考评激励强化等方面着手,以制度化的实践机制推动活动的开展,以制度促发展,用机制保效果。”[7]

(二)加强“三进三同”社会实践与教学体系的联系与整合

将大学生参加“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大学教学体系,并作为其重要环节,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学生考评机制相结合,推进社会实践体系化、实践内容课程化、实践模式常态化建设,将高校师生、教学资源有机地整合和围绕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上来。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学校教育质量的同向发展,实现育人目标与效果的统一。

(三)广泛争取社会支持,建立稳定的“三进三同”社会实践基地

教育离不开社会,大学生参加“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也离不开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与社会各界进行有效的合作,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实践基地能够保障大学生参与“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重庆市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创新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模式,加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对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建设有机结合,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因此,加强对重庆市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探究将有重要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4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61.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66.

[4]孙楚航.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一种尝试——开展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16~17.

[5]汤莉.构建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新模式[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8~9.

[6]黄齐.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重庆市“三进三同”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5~26.

[7]宋凡金,许浩然.“三进三同”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初探[J].价值工程,2010,(23):25~27.

邓 娜 重庆师范大学 助教 硕士研究生

(责编 陈锦慧)

猜你喜欢
三进重庆市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棋乐
藏垢纳污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跋山涉水 三进下党——习近平同志“九到寿宁三进下党”调研往事的回忆
“三进”为载体 学知做雪锋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