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中乡土历史资源的运用与开发

2013-04-10 20:30张喆
史志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研究性宁夏乡土

张喆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乡土历史资源的运用与开发

张喆

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利用乡土历史资源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把理论学习与乡土历史结合起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素材,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从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中锻炼综合能力,提高团结协作的意识。如何在教育中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最佳途径是用师生身边的事例“说话”。挖掘家乡历史资源,丰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 乡土历史 调查研究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人亲土亲的乡土意识根植于我们民族每个人的脑海里。立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利用乡土历史资源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把理论学习与乡土历史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任务与学校所处地区的丰富历史与现实资源结合起来;把教育活动延伸到学校之外,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并从中滋补到更多的精神养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同时也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兴趣性、实践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一、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拓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是教学改革的需要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课堂,就必须转变传统“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和学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教育环境,创设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沟通历史与现实,密切学生与社会、现实和历史的联系,成为目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利用地区历史资源拓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旨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活动和前人经验相结合,立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的课堂教学,把理论教育与学校所处地区的历史和现实资源结合起来,将教育活动延伸到学校之外;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基础,以学生所处地区丰富广博的历史与现实素材为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历史与现实的调查、研究,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同时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培养学生的探究、创造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开展研究性学习,成为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教育观念的转变、学生自主学习观念的引导,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已经成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方式。但目前教育教学研究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题不够明确,选题分散零乱、随意性比较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合不够紧密,老师指导还停留在选题、论证、分析等方法上,没有形成系列研究,上届与下届学生研究课题往往重复,不能充分利用前面学生的研究成果,因而就一个主题不能深入研究下去,只是重复与复制型研究,这种现象不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二是教学中对学校所在地区历史与现实资源发掘不够。从人力、物力、环境等诸多要素分析,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利用所在地区的历史与现实资源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收集、分类、整理汇总学校所在地区历史与现实的资源,一方面丰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素材,更主要的是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因此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开展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趋势所在。

二、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拓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的有益尝试

宁夏医科大学是宁夏地区唯一的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以本地生源为主,对家乡的历史比较熟悉,也更加感兴趣。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充分重视乡土历史资源,开展各项实践调查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一是挖掘、收集、整理宁夏红色革命历史资源,从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西吉县将台堡红军一、二方面军会师纪念碑到盐池县革命烈士纪念园,同心县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会旧址……追寻中国革命足迹,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从而深入理解近代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立的精神丰碑,包括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时期,散见于中国革命大地,影响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新时期仍然彰显着教育的巨大张力。因此,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当地的红色文化,高举信仰旗帜,是革命传统教育中重要组成内容。红色文化随着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随着长征的宣传与播种,随着全民族抗战的兴起,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散播于全国各地,传承于各个不同的时期。宁夏回族自治区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挖掘整理宁夏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共产党人信仰教育,传承共产党人精神,培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接班人。

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是通过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如红军长征的最后阶段,红军翻越六盘山时,毛泽东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清平乐·六盘山》一词,同学们以此为历史线索,深入六盘山革命圣地,了解当年“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的革命气势,也更加明晰了革命红旗由井冈山到六盘山再到延安的路线图,帮助学生理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革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的红军战士们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1]。了解家乡历史中曾经展现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实现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教学目的。

二是挖掘、收集、整理宁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资源,如包兰铁路的建设、青铜峡水利枢纽、平罗“五七”干校历史博物馆(位于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该馆是国务院直属五七学校原址上规划建设,再现了当时国务院直属机关干部在此劳动锻炼、艰苦创业、勤奋学习的历史场景)……这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资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及曲折道路。

三是挖掘、收集、整理宁东基地、银川、中卫等城市在改革开放和新世纪跨越发展中的新成就,展示改革开放的成果,让学生了解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完成近代中国面临的又一重大历史任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所取得的成就。从而顺理成章地理解近代中国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进而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是挖掘、收集、整理伊斯兰文化,开展调查宁夏地区“回汉一家”、民族团结、创业奔小康乡土素材,让学生了解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五是挖掘、收集、整理西夏文化、贺兰山岩画、黄河文化、镇北堡影视城等地区历史文化素材,让学生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展现出“小省区也能办大文化”的创新意义。

通过以上的实地调查法,组织学生成立调研小分队,他们分工明确、团结协作,积极撰写调研报告,以家乡的历史、经济、文化、社会资源为实际,与所学理论知识相联系,互为印证,互为说明,不仅提高政治理论学习水平,更主要的是学生们学会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的学习方法,锻炼了他们接触社会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团结协作的意识。在调查研究中学习,在调查研究中升华,在调查研究中成长。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才能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也才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教育的穿透力。如何在教育中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最佳途径是让师生身边的事例“说话”,挖掘家乡历史资源,丰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们通过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拓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以课堂所学理论为指导,通过指导学生分阶段、分层次开展调查研究活动,让前一届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作为后一届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使调查研究活动不断深入下去,通过几届学生的努力,我们最终将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整理成册,先后整理出四份研究报告:《红旗漫卷西风——宁夏红色历史资源调查研究》《不到长城非好汉——宁夏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成就与曲折》《跨越与梦想——宁夏改革开放成就纵览》《宁夏文化资源调查研究》。这些学生调查研究成果一方面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同时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模式和研究性学习模式,形成我校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在兄弟院校间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成果的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M].长春:长春出版社, 1994.

[2]马汉文,王克林,杜银杰.红旗漫卷[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3]张进海,陈通明.宁夏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4]束锡红.宁夏回族文化图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5]魏淑霞.湮没的神秘王国——西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张 喆 宁夏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副教授 硕士

(责编 陈锦慧)

※ 本文为宁夏医科大学人文社科类校级科研项目《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开发并运用乡土历史资源的研究》(项目编号:XM20100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研究性宁夏乡土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宁夏
宁夏煤电博弈
宁夏
芬芳乡土行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