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文化数据库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3-04-10 20:30
史志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李白数据库图书馆

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以其出众的才华、潇洒俊逸、豪爽而藐视权贵、达观向上,又兼具绮丽丰富的想象力的人格魅力与浪漫豪放的诗风,赢得了世人的推崇。而他留下的千余首诗,被传颂至今。不仅如此,全世界有许多学者孜孜不倦地对他进行研究,研究他本人,研究他的作品,由此而形成了特有的李白文化现象。

一、李白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建设一个专题数据库

随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李白文化也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着,到了今天,不光拥有大批研究李白文化的专家学者,还成立了多个李白文化研究会、出版了李白文化刊物,并有海量李白文化研究成果发表。这些成果形式多样,除有常见的专著、论文外,还有图片、声像等。这些成果散布于各种载体,如纸介质的、电介质的等等。仅纸介质的,就载于上万种期刊内,另有大量的公开发行或非公开发行的图书、论文集等[1]。

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总结前人的研究,吸取、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且,进行研究前,必须进行选题,选题时又必须进行查新,以了解自己的选题前人是否已经研究过,或是否有人正在研究,以免造成研究上的“撞车”而造成物力、财力和人力的浪费。在研究时,要进行必要的相关资料和材料的搜集、利用。研究者在海量文献中去查检搜集李白文化,无异于大海捞针,浪费无数时间不说,还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既不能搜集查找到自己所需资料,更难以查全。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有数以万计的李白文化研究者与爱好者,在茫茫海量文献中去搜索查找自己所需资料,所浪费的时间与精力是相当惊人的。组织文献检索专家和数据库制作专家,利用专用设备,对散存于各种介质载体的李白文化数据进行挖掘、集中,并按其载体介质、表现形式等进行分类,建设一个独具特色的李白文化数据库,供李白文化研究者与爱好者查阅资料使用,则可以避免这种状况,使他们节约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从而推动李白文化研究的加快发展。

二、建设李白文化数据库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李白文化数据库可以推动李白文化研究加快发展,但要建设成一个功能完备、数据丰富、公益性的李白文化数据库又谈何容易。在建设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与问题。如果不制定策略,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妥善解决这些问题,要想建设一个理想的、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数据库,显然是不可能的。

1.数据收集难。

由于研究与爱好李白文化者甚众,所形成的成果也十分丰富。不仅数量可观,且形式多样,而这些成果又分散于各种介质的载体。要将其收集挖掘,并分类组织起来,是非常困难的。首先,李白是中国历史上的世界级大文豪,全国乃至全世界究竟有多少李白文化研究者与爱好者,又出了多少研究成果,这些成果都是些什么样的形式,载于哪里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无人能够说得清楚。譬如,仅李白文化研究组织就有“中国李白学会”、“四川李白文化研究会”;专门研究李白文化的学术期刊有《李白学刊》《李白研究辑刊》等。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兴盛,凡李白生长、生活、甚至滞留过的地方,都在成立李白研究会、举办李白文化节、争李白故里(如不久前,湖北安陆与四川江油)等。此风甚至还刮到了国外,有人撰文称李白的故里应该是东欧某地等等,这些地方为争李白故里,自然要组织人对其进行研究,并撰文证明自己所在地就是正宗的李白故里。而李白一生酷爱游历名山大川,在当时唐王朝的版图内,他没有去过的地方很少,将来保不定什么时候,还有其他地方也会出来或发广告,或撰文争李白故里。不管怎么争,这些考证、论文,自然也成了李白文化中的一部分。

既然要建设一个数据丰富、功能完备的专题数据库。何为丰富?那当然是要将不管什么形式的有关李白文化的数据尽可能地收全收完,否则,又怎能说得上数据丰富,功能完备?反之,如果数据收集不丰富、不完全,这样的数据库即使建成了,也无多大实际用处。因此,建设李白文化数据库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数据收集困难。

2.缺乏资金。

无资金投入。虽然各地在争李白故里,建李白纪念馆,搞李白文化研究会等,但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发展李白文化,传承李白的精神财富,而是为了提高当地的形象,扩大知名度,搞活旅游经济。我们看到,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经济目的,对争李白故里做广告、建李白纪念馆等的投入是大方的,但对于真正促进李白文化发展、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发挥出较大社会效益的李白文化研究性事业的投入却没那么慷慨。虽然成立了李白文化研究会、李白研究中心等团体,虽然有的是事业单位编制,虽然有的是省级重点文科研究基地,但投入的资金却不多。这些研究会和研究中心的经费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时常会出现,想多举办一些研讨会及相关活动,但囿于经费,只好精打细算来进行。而建设一个数据丰富、功能完备、使用方便的专题数据库,则需要一大笔资金。首先,一个功能完备、使用方便的数据库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有多个检索项和多个检索入口供使用者检索。要具备这个功能,必须有TRS(Text Retrieval System)全文检索系统。而该检索系统的价格为30~40万元。再加上其他的设备如磁盘阵列、服务器、复印机、扫描仪等,以及购买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制作数据用),没有上百万元的资金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政府对李白文化研究事业的投入,显然是不会拿出这么多钱来做此事的。例如,四川省的重点文科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将李白文化数据库建设作为普通课题立项。经费只有5000元,其中还包括要撰写发表3篇论文的费用,实属杯水车薪。

3.所需要专用设备过多。

建设李白文化特色数据库所需设备设施较多。因为是数字化产品,所需的设备几乎全是现代化设备。

首先,李白文化的研究成果是多种形式的,其中以纸质的为多,如图书、期刊论文、论文集、会议录等。这些传统载体上的内容显然进入不了数据库,必须对其进行数字化制作,即全部将其转化为数字资源,方才能成为数据库里的数据。这就需要最基本的工具:扫描仪和电脑。其次,当将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制作为数字资源时,就要对其进行存储。同时还需要存储的是收集到的音像形式的李白文化。扫描文件以及影音文件都相当占虚拟空间。而一般的服务器的容量不足以存储这些数据,这就需要一台磁盘阵列机。再其次,数据库建立起来后要进行管理,并通过网络提供给读者使用,一台服务器是必须要有的。最后,一些常用的辅助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等也是必备的。同时,一个完备的,功能齐全,使用方便的李白文化数据库,前面所说的TRS全文检索系统更是不可或缺的。

4.缺乏专业人员。

对某一专题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检索并收集,在当今这个信息非常发达的社会,难度是相当大的。若干年前,人们常说“信息爆炸”,今天,已经是“信息核爆”了。某一专题的信息都是散藏于这些核爆的海量信息中,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将这一专题信息检索并收集起来,这就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支持。换言之,用专门从事科技情报检索与收集的、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检索、收集并整合,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将这一专题的信息收集并整合到数据库里来。但是,不管是全国性的李白研究会,还是四川省重点文科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都没有这样的情报信息检索、收集并整合的专家。这也是李白文化研究会的资料库迟迟未建起和迄今为止尚未建有李白文化数据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对策

解决建设李白文化特色数据库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必须满足几大条件:有齐全的专用设备、有较高检索与整合文献信息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足够的资金等。但是,纵观全国的李白研究会、李白文化研究中心等组织,没有一个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不过,并不是说没有能满足这些条件、可以建设李白文化数据库的组织与单位。比如,专业的数据公司和大中型图书馆就具备这些条件。

专业数据公司要建设制作各种数据库进行经营,所以,它的资金、设备、人员对于建设一个特色数据库来说,其条件是满足的。但是,数据公司为其客户提供数据库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所以,他们制作的数据库是使用者较多,使用面较宽的数据库,如经济数据库、统计数据库、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而对于使用面较窄、专业性特强的数据库,如李白文化数据库,除非用户特别订制,否则是不会制作的。但这种特定的数据库,数据库公司要价也会较高,是资金匮乏的组织和个人无法承受的。

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则是收集文献信息,经整合加工后提供给读者利用,图书馆要履行这些职责,其用于工作与服务的设备设施必定齐全,且拥有相当数量的图书情报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专业技术人员中,不乏资深的文献信息检索、整合等方面的专家。不仅如此,他们的文献信息馆藏资源也很丰富,资金也相对要多一点,且我国图书馆正由传统的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型。李白文化数据库则正是数字化文献信息。因此,在专业数据公司和大中型图书馆两类组织中选择制作李白文化数据库,选择大中型图书馆更为可行。当然,图书馆对读者进行文献信息服务也是着眼于普遍性、讲求文献信息的利用率的。基于此,即使要建设专题数据库,也是使用量大,用途较广的数据库,对于李白文化数据库这种使用范围相对较窄的专题数据库,是不会被作为大中型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来考虑的。这就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来让某一大中型图书馆进行李白文化数据库建设。具体来说,可采取由李白文化研究会或李白文化研究中心这样的专门从事李白文化研究的组织来和某一个大中型图书馆来合作建设的形式来建设李白文化数据库。即由专门的李白文化研究组织将建设李白文化数据库作为一个研究课题,出一部分资金作为课题助资基金,由某一大中型图书馆来申报该课题的研究与制作。课题完成后,其成果由出部分资助基金的李白文化研究组织与进行制作数据库的图书馆共同享有。这样一来,责权利分明,图书馆既有了科研项目,李白文化研究组织花较少的钱又获得了数据库,实属双赢。

综上所述,要建设一个数据丰富,功能完备,方便使用的公益性李白文化特色数据库,面临许多困难与问题,但只要采取了有效的、切实可行的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就能解决好上述几个问题,从而达到建设好该数据库的目的。

[1]谭方富.李白文化数据库建设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5):80~81

猜你喜欢
李白数据库图书馆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图书馆
数据库
数据库
倒下的那一刻
数据库
数据库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