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宗教信仰根源及应对思路

2013-04-11 06:15宋铁毅
关键词:宗教信仰思想大学生

宋铁毅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哈尔滨150080)

浅析大学生宗教信仰根源及应对思路

宋铁毅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哈尔滨150080)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客观形势的变化,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乃至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关系着国之未来,因此必须正确看待和谨慎应对这一个逐渐凸显的问题。不难发现,客观形势与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呈现出新的发展与变化,是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根源所在。因此,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发,通过对其进行创新发展,以适应时代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新发展与新变化,也就成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有效途径。

宗教;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据估算,我国目前信教群众人数大约在1亿以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近年来,信教群众的人数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其构成特点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以往,信教群众构成主要体现为“五多”的特点,即老年人多、妇女多、农民多、文化水平低的人多、偏远穷困地区的人多等[1],然而,就目前的态势来看,高学历群体、高收入群体以及青年群体愈加成为了信教群众构成的主体,主要体现为大学生信教人数的激增。这一现象不但为我国目前的宗教事务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剖析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根源,是宗教事务工作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们正视新问题的重要前提,唯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地做到转变思路,有效应对这一新变化。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根源

一份对昆明理工大学学生所做的调查问卷显示,在回收的67份问卷中,有7.5%的同学具有宗教信仰,且全部为佛教,余下的92.5%的同学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其中近六成的同学认为以后可能会有宗教信仰,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宗教持有肯定的倾向。

尽管,这一份调查问卷由于地域与民族因素,不能够成为说明我国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整体状况的绝对证据,但是我们同样能够以此为基础,对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即大学生宗教信仰应该引起社会更加广泛的关注,进而给予这一问题以高度的重视。

众所周知,按照我国的相关规定,在保证人民群众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不允许中国共青团员以及中国共产党员有任何宗教信仰,而大学生不但是中国共青团员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更是中国共产党员发展的重要基地。因此,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可谓影响深远,然而,切实做到防微杜渐的第一步就是正确认识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根源所在。

首先,从历史发展方面来看,目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根源于我国社会转型特殊时期的现实。社会转型,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在社会转型期间,不仅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同时也会为国民的思想以及思维方式带来重大的影响。

就我国的现实来说,现代化进程逐渐瓦解了传统农业文明的思维范式,但是旧有的思维范式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与此同时,工业文明的弊端在西方世界日趋明显,从而使植根于后工业文明的各种思潮大行其道,并已经对我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可以说,我们正立足于历史的十字路口,多种思潮在此汇聚,矛盾丛生,多种历史的可能性于此展开,使人彷徨。在此背景之下,我国旧的文化范式濒临解体,而新的文化范式又尚待建立,势必会导致思想领域亟待填补的真空,带来一定的问题,包括我们所谓的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等等。与此相伴随的,是在思想领域中对于旧有思维范式的批判与新的思维范式的建构。著名哲学家尼采,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预言了“上帝之死”,并要求重新评估一切价值。所以,在新旧思维范式交替之际,大学生的思想极易受到形形色色的思潮的交织形象,展现出其不确定性的特点。作为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文化结果,宗教以其自身的特性优势必然会在这一时期对于人类思想产生影响,从而推动我国宗教信众比例的持续上升,其中当然包括了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

其次,就现实状态的方面来说,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根源于目前大学生对于我国现实缺乏正确认识。正如马克思所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2]525在多种思潮交织影响的复杂情况下,人们的思想往往会受到影响,而有效消除这一影响的关键因素,并非是纠结于繁复的各类思潮,而是在于从现实出发,正确地认识现实。但是,我们的大学生往往缺乏正确认识和接触现实的途径,以致于会轻易地受到各类思想的左右。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伴随着网络的逐步普及,大学生越来越多地沉溺于虚拟的社会,而远离现实社会。在虚拟的社会中,他们所接受的大量信息都或多或少的夹杂着宗教因素,西方国家所宣扬的普世价值,归根结底就是以基督教为背景和基础的文化传播形式;日本的动漫占据着绝大多数青年人的业余时间,其中不乏传达以日本神道教为核心的文化思想。因此,在虚拟社会中的沉溺,局限了大学生接触现实的途径,其最终结果就是部分大学生脱离了现实,而单纯地从杂多的观点出发,为了弥合多种思潮的矛盾,而迫切寻求一种具有确定性特质的思想基础,这也就为宗教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渗透提供了温床。

再次,就大学生个体方面来说,其宗教信仰问题根源于信仰的缺失与价值观的偏异。如上所述,从客观角度来说,我国现今特定的发展时期为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复杂化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当代大学生信仰的缺失与价值观的偏异则成为了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观根源。一方面,传统的道德标准体系逐渐更新,市场经济中,西方现代性的“物化”思维方式不断侵浸着我国人民的思想,大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耳濡目染,必然会对他们的思想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物欲横流的大潮中,炫富、仇富等极端表现在青年群体中屡见不鲜,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也在不断地物质化。精神追求的缺失致使部分大学生苦于没有摆脱这种现状的有效途径,在试图远离物质拜物教的同时,反而陷入到了精神上的拜物教,最终寻求宗教上的精神慰藉。另一方面,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使主体性得到了张扬,在张扬主体性的同时,价值追求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单一的价值取向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但是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也并非是完全积极的,因此,必须以主流的价值观对社会价值取向进行必要的引导。然而,如前所述,大学生往往缺乏了解现实的渠道,极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加之青年人的心理特质为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方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所以,目前的引导方式并没有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如此一来,就致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产生了偏异,从而导向了宗教信仰所宣扬的价值目标。

最后,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方面来说,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根源在于目前我国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形式缺乏创新。综上所述,大学生的思想及其行为方式与时代发展的形势密切相关,因为对于高校思政工作来说,必须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不断进行创新。就目前来说,大学生对高校公共政治课的重视程度及教学效果等不能尽如人意,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不能够被大学生普遍接受的陈旧形式,自然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导致他们对于教学内容的抗拒。这样,本应对于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起到重要引导作用的教学内容,非但没有起到作为,反而引起了学生的反感。一旦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减弱,那么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作用就会无形地增强。这也就是我国大学生的信徒人数在短时间内陡增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应对思路

总地来说,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根源是多元的,除了特定的民族、习俗等基本的传统因素以外,其他因素几乎全部同我国发展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种种问题相关联,需要我们去正确地认识并积极地加以应对。

首先,从宗教自身的发展方面来看,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应逐步转变对于宗教的传统认识。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宗教观念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消失的传统认识,然而,现代性的“物化”思维方式不仅没有令宗教发展丧失土壤,反而成为了宗教发展的推动力。因此,必须清醒认识到宗教将长期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乃至世界历史共存,正如2001年中央召开的宗教工作会议所做出的重要判断那样:宗教走向最终消亡可能比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2]4。因此,从根源上解决大学生宗教信仰的问题,就必须转变原有的对于宗教传统认识的思维方式,重新建构社会主义宗教观。

第一,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马克思对于宗教的批判是及其深刻的,宗教虽然内蕴了人类追求超越的本质精神,但它却是作为人类本质异化的结果以虚假的形式出现的,“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4]。所以,宗教本身并不能为人类带来救赎,相反它往往会成为人类自我救赎,即立足于当下的实践活动的阻碍,而成为人民的鸦片。因此,一方面,有必要在高校开设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核心的相关宗教文化课程,以期使广大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宗教的两面性及其本质,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有必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心理疏导机制,及时对于广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所面临的困惑与彷徨进行疏导和危机干预,使其能够合理应对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困难与压力,远离精神诉求领域中虚假的宗教形式,从而以正确的方式和途径建构自身的价值取向。

第二,要正确看待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宗教自身的两面性决定了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作用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思想能够导人向善,为社会主义事业积极发挥正能量,另一方面,宗教形式的虚假性又从思想上阻碍了人们改造世界,即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且,我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群众对于宗教信仰以及信仰何种宗教的自由与权力,因此,必须正确对待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够简单地定性。对于由于本民族传统而选择信仰宗教的学生,要给予最大限度的包容;对于选择宗教信仰的非共青团员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员的部分大学生而言,不能对之进行歧视,差别对待,要一视同仁,不得干涉和阻碍其参加合法的宗教活动,同时还要积极地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宗教信仰的正能量,主动为他们创造能够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途径;对于有宗教信仰的共青团员或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生,要对之进行党性的教育,使其认识到宗教的本质,并明其作为共青团员或者中共党员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需要承担的相应责任。不仅如此,还要在日常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时刻警惕和防范具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们参与非法的宗教组织及其活动,这不仅仅是出于维护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们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的考虑,更重要的,也是出于维护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考虑,避免境外反华势力以及国内非法组织利用伪宗教手段对于大学生思想的侵浸,从而消除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以及对社会造成危害的可能性。

其次,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现状的方面来看,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应从实际出发,积极推动自身工作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抵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主要阵地和坚强堡垒。但是长期以来,以两课为内容的思政政治教育课堂教育由于过分重视内容,而忽视了传授的形式,不仅没有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有时甚至是适得其反,被大学生们所诟病。就时代的发展与高校思政工作的特点变化而言,单纯灌输式、填鸭式的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目前教学的需求,因此必须在其形式上加以创新以适应其在新时期下的发展。除此之外,日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目前高校的日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辅导员老师承担,但是,辅导员还要承担各项管理工作,很难在这一方面发挥主动性,并且仍然是以说服教育为主要方法,这也就使得在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以外,辅导员并没有有效措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宗教信仰不断侵蚀大学生思想埋下了隐患。综上所述,只要在课堂教育与日常教育两个方面着手,创新形式,以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才能够在根本上遏制宗教信仰在新时期大学生群体中蔓延的趋势。

第一,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利用多种创新手段,积极引导其正确对待各类问题。大学生对于宗教的信仰,有其独特性。如上文所述,大学生涉世未深,在遇到困惑时,往往会寻求外在力量的宽慰,这就决定了一方面大学生极易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也并非如想象中的那样稳固。因此,只要能够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就能够防患于未然。当然,这也就为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他们切实地做到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包括学生的思维、生活方式甚至是话语方式等的特点出发,换位思考,不但要了解心理学基本常识,还要可以有效地加以运用。同时,也要积极地走进学生的生活,融入他们的生活,消除师生之间无形的阻隔,使辅导员自身能够成为一名倾听者。所以,必须利用多种创新手段以作为支持,近年来,社交网络与即时通讯系统的发展为高校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兴的平台,并且已经日益成为一种常态的手段,为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对他们的思想波动进行疏导,以及排解学生心理问题等工作带来了便利。

第二,要切实做到立足现实,丰富内容,以新颖的形式推进课堂思政政治教育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如上文所述,大学生往往由于缺乏正确认识现实的途径,而轻易地被形形色色的思想所左右,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大学生没有认识现实,了解现实的渴求。相反,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或者真实的案例会引起他们的极大关注。因此,一旦能够引导他们使其以正确的观点和角度看待当代世界上的风云变幻,看待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的问题,进而正确看待马克思穷尽毕生精力所形成的学说以及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求索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等,就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降低宗教思想对于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可能性。这就需要任课教师能够以教材为基础,又要超出教材,紧密联系实际,并且能够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标新立异,在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于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如果说我们的教学工作能够被学生所认可的话,那么大学生才会知其然以及其所以然,才会真正地、主动地去接受,也就会自觉地抵御宗教思想的影响。实际上,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在抵御宗教思想影响的主动性,是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然而这种主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其自觉为前提,但是归根结底这种自觉来自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懈付出。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已经初露端倪,并且愈加引起学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它不仅仅会为我国的宗教事务工作带来更加复杂的局面,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未来。尽管,这一问题的出现存在着诸多客观上的因素,但是,能否将事态引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并且尽可能消除其负面影响则取决于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水平与深化程度。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社会主义宗教观建构过程的不断展开,在坚持宗教发展的长期性、群众性以及特殊的复杂性的基础上,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入手,创新方式、方法,着力促进其与我国宗教事务工作相结合,将是应对和解决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这一问题的总体方向和有效措施。

[1]冯今源,胡安.对新形势下我国宗教问题的理论思考[J].河北学刊,2002,(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3]叶小文.构建和谐社会与重新审视宗教[J].外交评论,2005,(6).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

[责任编辑:曲占峰]

Analysi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Religious Roo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Ideas

SONGTie-yi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changes in the objective situation, the religious issue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more and more scholars and even the whole society's. This special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 shows our country's future, so the attention must be attract correctly and respond to th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ssue carefully.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he objective situation and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showing new developments and changes what is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lies religiou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starting fro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through it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tim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ide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new changes, has become a fundamental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religious students in an effective way.

Religion;Marxism;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1

A

1008-7966(2013)05-0150-03

2013-08-01

宋铁毅(1983-),男,河北卢龙人,哲学教研部讲师,哲学博士。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