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文献综述

2013-04-11 14:47磊,阚
华东经济管理 2013年8期
关键词:技术产业高技术研究

王 磊,阚 益

(南京大学a.经济学院;b.物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目前,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受到盲目推崇,而中低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却被严重忽视。中低技术产业依靠其不同于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方式,不仅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创新频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技术产业的持续创新(白玲、邓玮,2008)[1]。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30 多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中低技术产业在我国工业经济体系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产业知识吸收与技术追赶的过程中,鉴于中低技术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处于不同的创新轨道,深入探究中国中低技术产业自主创新问题,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国外研究文献

“高技术产业”与“中低技术产业”的相对概念源于美国,1981年美国出现了以“高技术”命名的月刊。1983年,“高技术”概念被收入《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辞典增补9000词》中(李艳林,1995)[2]。1986年,OECD提出以产业的研发强度为依据对高、中、低技术产业进行分类,由于这一标准直观易用,逐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OECD 首先依据研发强度将产业技术等级分类为高技术、中技术和低技术,随后又将中技术分为两类,即中高技术和中低技术。根据OECD 的标准,中低技术产业主要指研发强度小于3%的产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OECD 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将4%以上称为高技术产业,1%以下称为低技术产业,1%到4%之间称为中高技术或中低技术产业,后两类合在一起被称为中低技术产业。

(一)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特点

Wesley M Cohen(2010)[3]在《关于创新行为与绩效的五十年经验研究》一书中,专门研究了关于影响行业间创新行为和表现的三类因素:市场需求、独占性和技术机会。为了解产业创新活动中存在的差异,实证研究者Pakes 和Schankerman (1984)[4]明确了以上三类解释变量。

在过去50年里,众多研究者的目光已不再局限于公司规模和市场集中度,而是转向更加广阔的领域,包括需求、可适用性、技术机会以及关键的公司特性,Cohen 和Levin(1989)[5]认为,对产业研发来说,这些是“根本性”的决定因素。然而,目前对这些影响的存在性及重要性的检验仍然是间接的。仅Levin等(1987)[6],Cohen等(2000)[7],Com⁃munity Innovation 等少数研究者和研究项目在此方面进行过相关调查。因此,判断这些因素对创新活动是否具有“根本性”的影响,目前学界依然没有统一意见。

以上研究阐述了产业间创新差异存在的原因,而更多的文献专门研究了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特点。由于中低技术产业是相对于高技术产业而言,因此针对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特点的研究总是建立在与高技术产业创新的比较上,具体而言为以下一些方面:

1.创新推动力

Lall(1987)[8]总结了印度一些产业(如水泥、钢铁和纺织等)的创新能力积累路径。不同产业间创新积累的路径呈多样化趋势,但都反映了创新能力从低端到高端发展的一个复杂移动过程。Alfred R,Jrgen S(2006)[9]认为科技进步是高技术产业创新的主要推动力,也是高技术产业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而推动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并不是科技研究的最新成果,而是以“干中学”和“用中学”为基础的渐进式知识积累。与高技术产业相比,研发对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作用并不显著。Luis D B,Casimiro A H,Margarita M,Jacin⁃to G P(2006)[10]对西班牙林木工业的实证研究表明,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并不显著,而如何有效地获取并整合外部信息与技术对中低技术产业更为重要。正因为如此,中低技术产业创新活动的开放性和网络性特征日趋明显。鉴于研发投入重要性的争议,PILOT 研究项目对于OECD 的产业划分标准提出了批评。一方面,研发投入和经济增长率间的关系并不显著,没有证据支持高研发投入必然带来高经济增长率;另一方面,从新技术的发明到产业化的过程中常常存在时滞。

相比高技术产业,需求的力量对中低技术产业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更直接、更显著。另外,供应商在中低技术产业创新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因为相对于高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内部创新能力较弱,造成中低技术产业的创新严重依靠外部供应商,供应商往往比知识、信息、需求更重要。

2.创新类型

PILOT 研究项目通过案例研究,将中低技术企业的创新源泉归纳为企业的“创新实现能力”(Innovation Enabling Ca⁃pability)。创新实现能力不是全新的创新范式,而是实现创新的几个组合,包括转换能力(Transformative Capability)和重组能力(Configurational Capability)。前者指将外部知识转换为其内部具有独特适用性知识的能力;后者指将各种知识、中间产品、各行为主体进行再组合的能力。中低技术产业的创新并非仅指在世界范围内的首创行为,对于某地区、某企业来说,只要是全新的知识、技术、材料等使用均为创新行为。Heidenreich(2005)[11]的研究更是指出中低技术产业的创新类型主要是过程创新、组织创新和营销创新。Santamaría 等人(2009)[12]认为设计、中间设备和员工培训等非研发活动是中低技术产业创新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

3.创新程度

Hansen PA,Serin G(1997)[13]的研究得出,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是为了实现全新的功能,即提供具备全新功能或者有重大改进的产品,而中低技术产业创新则是通过优化工艺以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改进设计、提高灵活性和客户满足度等。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是通过以研发投入为重点开发全新的科技产品,属于激进式创新;而中低技术产业主要是通过将各种可用资源进行独创性的再组合或改造而产生的创新,是渐进式创新。

4.创新网络

高技术产业凭借自身技术基础以及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可以建立正式的创新网络而实现重大创新,但中低技术产业创新大多依赖于外界信息资源以弥补企业内部创新资源不足的问题。因此,通过合作创新和研发外包等形式从外界获取创新知识源泉的网络模式是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主要模式。Chen(2009)[14]对台湾地区机床行业的研究证实,与消费者互动、分享供应商的技术知识和利用公共研究机构等地区性非正式信息网络,与参加国际贸易展、咨询国外经销商以及建立跨国战略联盟等全球性的非正式信息网络,两者极大地促进了该行业的技术创新,实现了技术跨越。Taplin,I.M,Winterton,J.(1996)[15]对英国和美国的纺织服装业的研究也发现,某些企业形成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制造系统以应对市场的变化,且部分小型企业实行了业务外包。

PILOT 研究项目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合作对于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重要性。一是处于产业链中的企业与上游供货商间的合作。前者的特定需求是后者创新的最直接有效的刺激,后者通过满足前者的需求改进产品或技术;二是区域合作。地理上的临近对于知识(尤其是难以编码的意会型知识)外溢有着积极作用。中低技术产业需要吸收高技术产业的研究成果和各类知识,通过与各类研究机构、大学等知识创造主体建立合作关系,加强知识吸收与反馈。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合作对象同样包括高技术产业,两者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Pol et al.,2002)[16]。中低技术产业利用高技术产业所提供的各种发明创新以改进自身的产品、生产技术、流程工艺,并以高技术产业所提供的创新成果为基础实现再创新。中低技术产业不仅是高技术产业产品的主要市场,还可以通过与高技术产业的合作,促进高技术产业的持续创新。中低技术产业与高技术产业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共生关系。

(二)中低技术产业创新政策

创新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研发活动如果完全交给市场,研发活动的资源投入就会表现不足(Arrow,1962)[17],这使创新政策不可或缺。而产业创新在创新推动力、创新类型、创新程度以及创新网络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引致不同的产业创新政策。目前针对中低技术产业的创新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是提高对中低技术产业的重视,提高中低技术企业利用各种政策的意识。政策制定者通过宣传媒介、培训、管理层指导等途径,引导中低技术企业合理利用相关政策等。

二是基于对中低技术产业深刻的认识。通过对中低技术产业特殊创新来源以及方式的研究,了解中低技术产业创新所需要的条件,并制定适合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创新政策,从而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三是引导企业发展创新实现能力。首先,应有助于增加企业知识储备和培育企业从外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提供培训课程、建立中介机构等(Horst Hanusch and Andreas Pyka,2005)[18]。其次,政策应重视企业组织的结构,使之符合跨企业合作的需要;政策还需引导中低技术产业内企业内部知识加速流动,如企业内部的集体学习行为等,可将企业员工的各种类型的意会性知识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

(三)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典型案例

Tessa Avermaete,Jacques Viaene,Eleanor J.Morgan,Nick Crawford(2003)[19]的研究关注了比利时小型食品饮料公司的创新,目的主要是为了观测不同的创新行为模式。基于文献和经验分析,他们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用于理解小型食品公司创新的决定因素,得出了两个方面的结论:一方面,绝大多数的小型食品公司都认为创新非常重要,它们都倾向于持续推出新产品,加强生产流程创新和组织结构创新以及开拓新的市场;另一方面,研究证实了创新的某些方面依赖于公司的创立时间长短、公司规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等。

M Kirbach 和C Schmiedeberg(2008)[20]在以德国制造业为例来分析创新和出口绩效关系时发现,高技术产业的公司,譬如化学、汽车、光学等产业显示出较高的出口强度,而低技术产业内,诸如食品、烟草和纺织等产业内公司的出口强度明显较低。

Carmen Otero-Neira,Martti Tapio Lindman,María J Fernández(2009)[21]利用意大利、西班牙和芬兰的中小型低技术的家具制造业企业来进行跨国多案例的比较分析,目的在于挖掘创新利益最大化的条件。研究发现创新对商业绩效肯定存在影响,证实了不同类型的创新导致了不同绩效等级。研究启示公司首先应该考虑其所处的环境,然后应该根据产品、市场以及过程创新等相互作用来调整未来的创新计划以达到最优创新绩效的目的。另外,研究指出创新的管理绩效对于发展创新模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研究文献

“自主创新”的概念是技术追赶国家学者关注的重点。安同良等(2012)[22]把自主创新定义为:创新主体主导下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国内学界对中低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还较少,国内研究文献主要有以下三条线索:

(一)强调中低技术产业及其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张红、李燕义(2000)[23]的文章分析了中低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角色,提出了中低技术产业发展与升级的措施与对策。王一鸣(2001)[24]提出了从我国发展战略高度看加快中技术产业发展,并认为应当从促进核心企业增长、发展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增强引进技术消化等方面提升中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王允贵(2002)[25]认为在中长期,应当将发展中技术产业作为我国未来产业政策的主题。

(二)介绍国外对中低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研究

白玲、邓玮(2008)[1]、许超(2011)[26]的文章介绍了欧盟“低技术产业政策与创新研究”项目,并对项目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论。陈寿雨(2011)[27]从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特征、战略、政策等三个方面对国外学者的文献内容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述和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三)对我国中低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特征的探究

发展中国家企业所采用的技术战略主要是从模仿到创新,所以中国的学者对公司战略的分类与国外略有不同,安同良把公司的技术战略为领先战略和追随战略两类,在追随战略下又细分成创新性模仿、复制性模仿和拿来主义三种战略,且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有限理性,更多的是采用拿来主义及技术发展的复制性模仿战略,满足于产品的短期竞争力(安同良,2003、2004)[28-29]。江剑、官建成(2008)[30]测度了我国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相对效率并分析影响我国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提高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①我国中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最低,而低技术产业却拥有比高技术产业更高的创新效率;②提高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收益的效率是我国中低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③我国中低技术产业在创新活动的各阶段主要表现为显著的规模报酬递增,因此加大中低技术产业的创新投入更有经济价值。刘宇清(2009)[31]考察了低技术中心企业的协同创新,提出了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诚信文化建设等措施。孙理军等(2008)[32]基于创新理论,探讨了中国在实现经济体制转型、适应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低技术制造业发展的原因与“中国价格”特征,描述了中国低技术制造业在企业制度创新、产业组织创新以及技术创新方面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他们重点考察了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情况与创新路径(孙理军等,2010)[33]。冯军、颜永才(2011)[34]在界定低技术制造业的基础上,测算了我国低技术制造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并结合R&D强度指标,对我国低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王燕玲(2011)[35]建立了低技术行业与国际专利分类表的分类对应关系,以此分类关系为低技术行业专利分析的研究基础,探究低技术制造业专利技术创新的特征。

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学者们对于中低技术产业的地位与作用已经有所认识,而且对中国中低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所处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一些分析,但是还缺乏更广泛的系统性考察与行业细分研究,同时也缺乏微观数据的支撑性研究。而大多数学者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角度出发,对传统产业的创新动力、能力、模式、路径以及阻碍等因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此类文献颇为丰富。

三、现有研究评述及展望

(1)如前所述,西方学者们对中低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特点的了解比较全面,但现有成果主要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中国有着特定的国情及产业背景,社会网络关系同样有明显差别,中国的中低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特征可能具有其特殊性。同时,中低技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比发达国家大,中低技术产业创新与升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为重要。因此,在应用国外研究成果时,必须考虑中国的国情和产业特点。基于中国国情的中低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理论需要进一步从特征、战略、政策、网络、产业聚群等方面展开研究,总结出我国中低技术产业创新模式。

(2)关于中低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政策的研究重点仍然停留在呼吁政府重视方面,这与目前中低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尴尬地位有关。目前研究只停留在中低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特点本身,理论到政策制定的过程无法实现,不能对中低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发展提供支撑。

(3)现有理论对高中低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尚未给出明确的答案,产业间互动理论模型过于简单。应重点关注如何通过科技和产业政策措施支持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使不同产业之间的自主创新溢出效应得到充分发挥,使互动关系进一步深化。

(4)中低技术主要是针对工业的概念,而传统的创新研究主要聚焦于制造业部门,导致了服务创新的研究比较滞后。Lundvall 和Borras (1997)[36]发现,“技术发展和创新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只给予服务业边缘的考虑”,因此目前的研究对中低技术产业与服务业自主创新互动的关注较少。然而近十年来国外学者通过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的一致结论是:服务业不仅在创新系统中起着积极作用,其自身也存在着大量的根本性或渐进性的创新,只不过与制造业相比,其创新模式大相径庭。鉴于此,中低技术产业与服务业的自主创新互动机制研究,仍然是这个领域一个比较重要的议题。

[1]白玲,邓玮.科技创新在中低技术产业中为什么同样重要?[J].社会科学战线,2008(6):80-85.

[2]李艳林.高技术与高新技术之区别及中国的战略选择[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5(2):38-40.

[3]Whitley R.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ing of Innovation Strate⁃gies:Business Systems,Firm Types and Patterns of Techni⁃cal Change in Different Market Economies[J].Organization Studies,2000,21(5):855-886.

[4]Pakes A,Schankerman M.An exploration into the determi⁃nants of research intensity[C]//Griliches Z.R&D,Patents and Productivity.Chicago Illinoi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

[5]Cohen W M,Levin R C,Mowery D C.Empirical studies of innovation and market structure[C]//Schmalensee R,Willig R.North-Holland,Amsterdam:Hand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89.

[6]Levin R C,Klevorick A K,Nelson R R,Winter S G.Appro⁃priating the returns from industrial R&D”[J].B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87(3):783-820.

[7]Cohen W M,Nelson R R,Walsh J P.Protecting Their Intel⁃lectual Assets:Appropriability Conditions and Why U.S.Manufacturing Firms Patent(or Not)[D].Britain: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Cambridge,MA Revised,2004(2):7552.

[8]Lall S.Learning to Industrialize:The Acquisition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by India[M].USA,Hampshire:Macmil⁃lan Press,1987.

[9]Alfred R,Jrgen S.Low-tech,innovation and state aid :the austrian case[J].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2007(3):247-261.

[10]Luis D B,Casimiro A H,Margarita M,Jacinto G P .An⁃analysis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 and innovation activity us⁃ing DEA:an application to spains wood-based industry[J].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06,(8):762-773.

[11]Heidenreich M.The renewal of regional capabilities Experi⁃mental regionalism in Germany[J].Research Policy.2005,34(5):739-757.

[12]Santamaría L,Nieto M J,Barge-Gil A.Beyond formal R&D:Taking advantage of other sources of innovation in low and medium-technology industries[J].Research Poli⁃cy.2009,38(3):507-517.

[13]Hansen P A,Serin G .Will low technology products disap⁃pear the hidden innovation processes in low technology in⁃dustries [J].Techno 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1997,55:179-191.

[14]Chen L.Learning through informal local and global linkag⁃es:The case of Taiwan's machine tool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2009,38(3):527-535.

[15]Taplin Ian M,Jonathan Winterton.The European clothing industry:Meeting the competitive challenge[J].Journal of Fashion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1996,8(3):256-261.

[16]Pol E,Carroll P,Robertson P.A New Typology for Eco⁃nomic Sectors with a view to Policy Implications[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2002,11(1):61-76.

[17]Arrow.Economic Welfa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Invention in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D].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ve Activity,USA,NewJersey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

[18]Horst Hanusch,Andreas Pyka,Principles of Neo-Schumpet⁃erian Economics[M].Germany,Augsburg:Augsburg Uni⁃versity Press,2005.

[19]Tessa Avermaete,Jacques Viaene,Eleanor J Morgan,Nick Crawford.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in small food firms[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3,6(1):8-17.

[20]M Kirbach,C Schmiedeberg.Innovation And Export Perfor⁃mance:Adjustment And Remaining Differences In East And West German Manufacturing[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Taylor and Francis Journals,2008,17(5):435-457.

[21]Carmen Otero-Neira,Martti Tapio Lindman,María J Fernández.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SME furniture industries: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case study[J].Marketing Intelligence &Planning,2009,27(2):216-232.

[22]安同良,王文翌,王磊.中国自主创新研究文献综述[J].学海,2012(2):43-49.

[23]张红,李燕义.我国中低技术产业发展与升级问题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11):14-15.

[24]王一鸣.从我国发展战略高度看加快中技术产业发展[J].瞭望新闻周刊,2001(35):7-9.

[25]王允贵.产业政策的中长期主题:发展中技术产业[J].管理世界,2002(4):72-156.

[26]许超.略论我国中低技术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J].山西科技,2011,26(1):1-3.

[27]陈寿雨.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1(5):129-131.

[28]安同良.中国企业的技术选择[J].经济研究,2003(7):76-92.

[29]安同良.企业技术能力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0]江剑,官建成.中国中低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8(6):1325-1332.

[31]刘宇清.低技术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思考[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11):5-7.

[32]孙理军,陈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低技术制造业的创新研究[J].技术经济,2008(11):7-13.

[33]孙理军,陈劲,王恒彦.中国低技术制造业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创新战略-以中国纺织服装业为例[J].2010(2):234-242.

[34]冯军,颜永才.我国低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演变研究[J].当代经济,2011(3):38-40.

[35]王燕玲.基于专利分析的我国低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特征研究[J].统计研究,2011(4):57-61.

[36]Lundvall B A,Borrás S.The globalising learning econo⁃my: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 policy[D].Luxembourg:European Commission,1997.

猜你喜欢
技术产业高技术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应用研究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应用研究
浅论我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经济增长效应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航天项目管理——高技术复杂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