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著述考

2013-04-12 20:32邓锡斌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刻本文库

邓锡斌

虞集是元代著名的诗文大家,据《元史》之《虞集传》所言,其平生为文万篇,可惜所存者仅为十之二三。虞集文集之编定,自其在世时已始,如李本等所编之《道园学古录》即应为经虞集审定之本。现知存元代刻本者,即有《道园学古录》、《道园类稿》、《道园遗稿》、《伯生诗续编》、《翰林珠玉》五种,明清两朝也多有翻刻本。此外,明代至民国也多有名家重编或选编虞集文集。以下即就元代至民国所编选的虞集文集作简要的梳理,并钩沉其现存版本及收藏情况。

一、道园学古录

文集共五十卷,分《在朝稿》(20卷)、《应制稿》(5卷)、《归田稿》(18卷)、《方外稿》(6卷)四编,诸篇皆收各体诗文,其中诗稿又别称《芝亭永言》。黄溍序文称为虞集亲定文集,但虞集门人李本跋则言,此书为元至正(1341)十一月李本与虞集幼子虞翁归及同门之友共同编辑,元至正年间杨椿所撰《道园遗稿序》也言为虞翁归及虞集门人所编。

李本与虞集交游甚密,虞集有《酬李本、黄钟编文,并序》、《答李本(伯宗)录诗》等相酬,由此可知李本应是虞集编写的重要参与者。但《酬李本、黄钟编文,并序》中序文“至元庚辰冬,临川李伯宗、黄仲律来访山中,拾残槁于敝箧,得粗可属读者二百余篇而录之,赋此以谢”及诗句“天人理一非无学,内外篇分岂自讹?只恐玄经终寂寞,空烦弥月驻山阿”等,强调李本所编文集收文二百余入篇,并分来内外篇看,似所编并非《学古录》。

在虞诗也明载文集编辑的过程,如《酬诸友编诗》之序:

闽宪克庄,以故书托文公五世孙明仲远徵鄙文,老退遗弃散逸,荷伯宗、用昭、止善、浩渊、子朂、至善及余表姪孙陈谊、予兄子丰仲、弟之婿贾熙、用昭之從子大年等十余人,寒冬连旬,日夜录之,得五十卷,亦已劳矣,赋此为谢。

此言所编文集分为五十卷,与《学古录》相同,似即指此书。李本所作《道园学古》序言:

至正元年(1341)十有一月,闽宪韩公征先生文稿本,与先生幼子翁归及同门之友编辑之,得《在朝稿》二十卷、《应制稿》六卷、《归田稿》一十八卷、《方外稿》。

此与今传本相合。再者,至正已亥(1359)眉山杨椿为《道园遗稿》所作之序,亦言《学古录》为集季子翁归及其门人所编,与李本序相符。虞集之母杨氏为衡阳官运亨通杨文中之女,杨椿即其外家后人,其言应有较高可信度。

现知《道园学古录》之版本如下:

1.元至元元年(1335)福建刻本

此版由闽海廉访使斡玉伦徒(即斡克庄)刊行,已佚。据清人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曰:“余在京师曾得元刊本,后归冯鲁川处。十三行,行二十三字,至元元年刊于建宁”,可见此版清代仍存。

2.元代所刻大字本

此版为刘伯温(即沙剌班)所刻,已佚。据明景泰翻元刊小字本所载叶盛跋语曰:

道园先生文集往时刘伯温所刻大字本有欧阳圭斋此序,今版已亡矣。近见昆山新刻斡克庄建本,遂于先生四世从孙吴江湜家得此序,并书一通,完诸首云。

明景泰本所载欧阳玄之序也称“太名夏台刘君伯温早岁鼓箧从公成均,及为江右肃政使者近公寓邑及裒公之有感于,将传诸梓书”。据此跋语及序,学界认为《学古录》原有刘伯温大字本,惜已佚。钱大昕即在《跋道园学古录》中明确指出刘伯温即为沙剌班:

刘伯温者名沙剌班,由宿卫起家,历监察御史,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江西肃政廉访使。尝与克庄同修辽、金、宋三史,两公皆河西人,当时所称唐兀氏也。青田刘文成公以元统元年癸酉登第,与克庄同时,恐不知者以为即文成矣。

沙剌班既与斡克庄为同时同地人,且一起编修史书,可见甚为相知。关于斡克庄刻本与沙剌班及景泰刻本之关系,静嘉堂转录皕宋楼志所引仪顾堂续跋说:

至正元年闽宪斡克庄刻于福建,至正元年江西肃政廉访使刘伯温改为大字重刻之,大字板不久即亡。

3.明景泰七年(1456)郑达、黄士达翻元刊本

十三行二十三字,黑口,四周双边。首有至正二年欧阳玄序,次玄书札一通,札后有叶盛跋,次为景泰七年丙子昆山知县郑达序,叶盛附刊跋语。此为翻刻元小字本,并收逸文逸诗于各文体之后。国家图书馆、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四部丛刊初编·集部》、《四部备要·集部》、《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皆据其影印。

4.明嘉靖四年(1525)陶谐、虞茂刻本

十三行二十三字,黑口,四周双边。此本补收逸文逸诗于各卷之中,但目录均未补入,书前后序跋均佚,此皆与景泰本不同者,已失元本之风貌。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5.明写本

据叶德清《书林清话·明以来之钞本》,有《道园学古录》八卷,现未见藏处。

6.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武垣左印哲宗仁官署刊本

7.清雍正二年(1724)左印哲重刊本

此本分十八卷,类集一卷,增刻一卷。上海图书馆藏。

8.清乾隆四十年(1776)崇仁陈兆履赐书堂刊本

9.清乾隆原刻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勤约堂补刊本

上海图书馆藏。

10.民国整理本

载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二集,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1937)初版,六册。

二、道园遗稿

六卷。此集为虞集从孙虞堪所补辑,至正十四(1364)年刊行。此集录古律诗七百一十七首,附以乐府,其中《道园类稿》已载者二百一九首。按虞堪之识语所言,此集为补《学古录》、《翰林珠玉》等编之遗而作,但其仍有一些作品重出于《学古录》,而重出于《翰林珠玉》者达三十三篇,恐另有他因。

现已知版本有:

1.元至正十四年(1364)吴江金伯祥刻本

十一行二十字,黑口,左右双栏。前有至正二十年金华黄溍序,次至正已亥眉山杨椿序。卷五后有至正十四年从孙虞堪识语:“《学古录》、《翰林珠玉》已行世,虑其有所遗落,辄为蒐猎,得诗章七百余首。金君伯祥寿梓以广其传,命其子镠书以入刻,外有杂文诸赋,俟诸他日。”据《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原昭文张氏、汪氏振绮堂藏元刊本;鲍廷博不知斋也藏元本,后归黄丕烈。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傅增湘覆刻编入《蜀贤遗书十二种》;涉园陶氏影元刊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中华再造善本”丛书、《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集部·元别集类》、《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等皆据此版影印。

2.清抄本

据《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拜经楼、振绮堂、边袖石、八千卷楼藏有抄本。黄丕烈也藏有抄本,并作题识。此稿又有题作《道园续稿》。国家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藏。

三、道园类稿

全五十卷。此书鲜为人知。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有载,但未著卷数,按钱著体例,可知钱未见此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未收,但《提要》在《道园遗稿》言及“裒录集之遗文者,别有《道园类稿》,以校此编,《类稿》所已载者,仅百余篇,《类稿》所未载者,尚五百余篇”,可见《总目》不载者,因其大半见于《遗稿》之故。此集篇章多有《学古录》所未收者,编次也较其为优。体例上此书删掉《方外稿》,并将《在朝稿》、《应制稿》、《归田稿》三者重新按文体依类编次,故名之“类稿”。

1.元抚州路儒学本

九行二十字,黑口,四周双栏。卷首有至正六年二月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欧阳玄序,次江西廉访司牒抚州路总管府文,后官衔七行,牒后载抚州路总管詹天麟、经历黄天觉跋语。国家图书馆藏,缺卷十七至二十,以清抄本配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雍虞先生道园类稿》,据此版影印,为“中华再造善本”之一。

2.明初复刊抚州路儒学刊本

台湾新文丰出版社公司刊印《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五、六辑,1985年版。

3.明初传抄元刻本

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著录有明人钞本,亦为五十卷。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也录有明写本一种,注“存卷一至十五,廿七至三十,四十至四十五,共二十五卷”,“钤有士礼居、汪阆源藏印”。此抄本现不明藏处。

4.清抄本

附补遗一卷,有陈琦、李昌隆、黎久序。南京图书馆藏,十六册;台湾中央图书馆藏。

四、伯生诗续编

三卷。收诗一百五十二首,《送家兄孟修还江南》等四首见于《道园学古录》,仅有《金人出塞图》重见于《翰林珠玉》,皆未见于《道园类稿》,但多见于虞堪所辑《道园遗稿》,因此学者疑虞堪曾以此书为蓝本。但据王国维所言,此书尚有《送熊太古下第》等十首为《道园遗稿》所未载。《伯生诗续编》成书于《道园遗稿》之前,但虞堪在《遗稿》之识语中并未提及此书,或虞堪并未见是书,编书时另有所据。此书曰“续编”,但未见正编之著录,或为原有正续,因故失传,或为续《道园学古录》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此必当时坊贾以集负重名,故掇拾其诗数十篇,梓以射利之本耳。”

1.后至元六年(1340)刘氏日新堂刻本

十行十五字,黑口,左右双边。目录后有至元后庚寅刘氏日新堂刊书识语:“是集乃学士晚年所作,比常作尤为得意,敬刻梓,与骚坛共之。时至元后庚辰刘氏日新堂谨识”。国家图书馆藏,为黄丕烈旧藏。此本目录原缺数页,由黄丕烈影抄。黄丕烈嗜好收藏虞集传世版本,“虞道园所制诗文极多,《道园类稿》《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翰林珠玉》《伯生诗续编》,共有五种,余次第收录皆备,然仅见者,尤在后三种。三种尤在后一种”,由此可见其对元刻《伯生诗续编》之重视。黄丕烈殁后,其藏书也陆续散出,历经辗转后,此书入藏国家图书馆。

清末,缪荃孙《艺风藏书再续记》“元刻本第二”亦著录刘氏日新堂刻本一种,其所录牌记之文与国图藏本相同,唯落款“时”作“峕”。罗振玉影印入《芸窗丛刊》之本也作“峕”,且《芸窗丛刊》本之出“[附]送程用和归”一首,但卷中并无此诗,其书法略显迟滞枯涩,不及黄本之丰润流转,似非原刻①。

罗振玉影印收入《芸窗丛刊》(第十册);民国十一年(1922)年上海古书流通处影印收入《元四家集》;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中华再造善本”丛书据之影印。

2.明红格写本

十行十五字,标题“伯生诗后卷一”,为天一阁佚书,沈乙庵藏。台湾中央图书馆藏有抄本,不知为沈旧藏否。

五、翰林珠玉

六卷。卷前有目录。此书卷一为四五言古诗,卷二为七古,卷三为五律,卷四为七律,卷五为五绝,卷六为七绝,每类中归田稿诗附后。共收诗五百八十八首,其为《道园学古录》不载者三十一种,与《道园类稿》重见者三十二首,仅五七律各一首为二集皆不载。杨椿《道园遗稿序》曾言:《道园学古录》刊行后,“而湖海好事者,复辑公诗,另为一编,然与学古录所载时有得失”,傅增湘认为则指此书。《道园遗稿》所载虞集从孙虞堪识语言:“《学古录》、《翰林珠玉》已行世,虑其有所遗落,辄为蒐猎,得诗章七百余首。”此集在《道园遗稿》梓行之前。国内尚未见刻本收藏,据诸家著录,已知版本有:

1.元孙存吾如山家墪刻本

半叶十一行二十字,大黑口,双黑鱼尾,左右双边。卷首题“新编翰林珠玉卷~”,次行题“儒学学正孙存吾如山家塾”,三行题“邵庵虞集伯生父全集”。傅增湘覆刻编入《双鉴楼刊蜀贤遗书十二种》,以沈增植藏本为底本,阙失书页据日本静嘉堂文库藏陆氏皕宋楼本补入。台北中央图书馆、日本静嘉堂文库、内阁文库、蓬左文库藏。

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本原为钱听墨、黄丕烈、陆心源等旧藏,1907年经陆树藩之手卖予日本岩崎氏。卷中钤有“黄丕烈印”、“复翁”、“白堤钱听默经眼”、“汪士钟藏”、“归安陆树声叔桐父印”等印记。卷中尚有黄丕烈手识文及自注各一款。

内阁文库藏本钤有“佐伯侯毛利高标字培松书画之印”、“昌平坂学问所”、“浅草文库”、“日本政府图书”、“钟奇斋图书记”、“松菊主人”等印记,由此可知此书曾为九州佐伯藩第八代藩主毛利高标所藏,1828年由其孙毛利高翰献给幕府,先藏于昌平坂学问所,后归入内阁文库。名古屋蓬左文库所藏为残本,存四卷,缺卷二及卷三②。

2.明洪武覆刻本

日本尊经阁文库③。

3.清抄本

瞿镛《铁琴铜剑楼书目》著录有旧抄本。西泠吴焯跋言:“此御儿吕氏本,雍正癸卿省试后从天盖楼得之,归绣谷亭插架。”并有雪云居士咸丰丙辰(1856)夏六月题识。丁申、丁丙《丁氏善本书志》亦载有御儿吕氏写本,目录下有“已酉秦川章氏元祐刊”一行,傅增湘指出刊语为陆心源、沈曾植藏本所无,据此推断《翰林珠玉》在元代尚别有刊本,现已失传。黄丕烈也曾购得一种,在《荛圃藏书题识》中备述甚详。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等藏。

注 释:

①参见黄镇伟《坊刻本》(“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之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30-132页。

②日本所藏三种《翰林珠玉》之介绍参见严绍璗《日本藏汉籍珍本追踪纪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25-326页;黄仁生:《日本现藏稀见无明文集考证与提要》,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15-16页。

③黄仁生:《日本现藏稀见元明文集考证与提要》,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116页。

猜你喜欢
刻本文库
用生命保卫中央文库的陈为人
和刻本《事林廣記》中所見宋詞——《全宋詞》未收《迎仙客》詞六首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专家文库
点亮经典文学之灯——“百年文库”第一辑隆重推出
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文库
关于推荐《当代诗坛百家文库》入选诗家的启事
专家文库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
山西发现北宋刻本《崇宁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