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州草原畜牧业转型初探

2013-04-14 01:32温希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畜牧兽医局
中国畜牧业 2013年21期
关键词:昌吉州草畜牧民

文│温希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畜牧兽医局)

按照“生态优先,协调发展”的原则,转变传统生产方式,下大力气发展草业,走种草养畜的道路。

草原畜牧业是昌吉州畜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畜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生态安全、牧区经济发展、牧民增收的大局,在新疆,依赖天然草原的牛羊生产还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由于长期粗放型掠夺式经营,草原畜牧业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草原退化严重,生产方式落后,组织化程度低,经营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防灾抗灾能力弱。为有效解决草原畜牧业存在的这些问题,保持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近年来,昌吉州围绕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坚持不懈地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和成功经验。笔者将结合工作实践,围绕实现草原绿起来、畜产品多起来、牧民富起来的目标,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1.从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机制入手。现阶段,随着畜牧业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发育完善,草原畜牧业经济关系已远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一方面,以家庭为基础,小规模、分散经营方式,与畜产品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效益低下,部分地区超载过牧严重,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要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需创新机制,在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培育草原畜牧业新型经济组织,实现多元互动、多元互补。因此在探索草原畜牧业转型工作上,研究制定出了以草地经营权、牲畜所有权、生产设施使用权“三权”统一经营管理为核心、牧民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多元参与的合作经济组织架构,具体模式就是按照“两转三权四统五原则一分配”要求,组建“草畜联营合作社”,即:以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为目标,促进农牧民向其他产业转移;以草地经营权、牲畜所有权、生产设施使用权作为资本入股(社),集中经营;实行“统一放牧、统一改良、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合作社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原则、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原则、草场承包经营权和草场政策性补偿补助对象不变原则”;进行按资(量)固定分红(物)。通过创办草畜联营合作社,一是将生产资料集中到会经营、善管理的“能人”手中,使畜牧业生产与畜产品市场建立紧密联系,解放了牧区劳动力,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经营效益;二是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为运用现代畜牧业先进技术,实行标准化养殖创造了条件,生产效率实现大幅提升;目前,昌吉州已成立运行的草畜联营合作社53个,入股牲畜11.2万头只,草场13万亩,入社牧民900多户。

2.必须要以良种化为先导,改善畜群结构。从2006年起,昌吉州就确定了肉羊以世界著名肉羊品种萨福克、道赛特和德美为主攻方向,肉牛以西门塔尔为主攻方向,一方面依托呼图壁种牛场、新澳种羊和天山畜牧等育种企业,建立州有种畜场、县有良繁场、乡有良繁户的三级良繁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实施“牛羊换种工程”,扩大良种覆盖面,广泛开展杂交改良,不断提高个体生产水平,增加市场优质牛羊肉供应。近年来,随着国内市场牛羊肉消费量逐年增加,新疆又是牛羊肉消费大区,牛羊肉价格一路攀升,为肉牛肉羊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2013年年初,昌吉州党委政府又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肉牛肉羊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肉牛肉羊产业作为推动现代畜牧业跨越式发展和农牧民大幅度增收的重点产业予以强力推进,并确定采取政府发动、示范带动、企农联动和建示范场、抓示范户、千家万户上总量的有效措施,迅速做大产业规模,形成率先发展的推进之势。从2013年起,州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不少于1亿元,用于支持肉牛肉羊产业发展。通过调优畜种、畜群品种结构,草原畜牧业将逐步实现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3.要着力解决好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饲草是草食家畜的第一生产资料,传统草原畜牧业主要依赖天然草地资源,仍未从根本改变逐水草而居,季节性生产的落后生产方式。因此,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就必需按照“生态优先,协调发展”的原则,转变传统生产方式,下大力气发展草业,走种草养畜的道路。昌吉州在近年来的实践中,结合落实草原奖补机制,在实施草地禁牧、休牧,草畜平衡以及退牧还草、围栏封育等重大建设的同时,注重加大饲草料基地建设力度,全州累计完成草原围栏2000多万亩,建设人工饲草料地100多万亩。积极扶持建立了一批集种植、收获、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牧草专业合作社,新建万亩草产业示范园区。推广应用苜蓿、青贮玉米、苏丹草等优质牧草新品种和节水灌溉、机械收获等牧草种植加工新技术,带动草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大力发展草产业,推行暖季放牧、冷季舍饲、种草养畜,三年完成了减畜50万头只目标任务。促进草原植被恢复,减轻畜牧业对草地资源的压力。同时还充分挖掘昌吉州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潜力,大力扶持牛羊舍饲圈养和育肥生产,探索出了合理利用天然草原又不完全依赖天然草原,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农牧结合,良性发展之路。与此同时,昌吉州还在草原畜牧业规模化生产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学习借鉴内蒙古的成功经验,创办了“托牛所”、“托羊所”,把零散养殖的牛、羊通过全托或半托的形式集中起来,实行“六统一”模式,即:统一饲养、统一管理、统一放牧、统一改良、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加快了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步伐。

4.要努力夯实牧民定居工程。牧民是草原畜牧业的生产主体。将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由“游牧”转变为“定居”,是实现草原畜牧业转型的前提和基础,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为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昌吉州就开始实施牧民定居工程。自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以来,昌吉州进一步加大“定居兴牧”工作力度,将退牧还草、抗震安居、农业综合开发、牧区水利建设、农村水、电、路改造、新农村建设等项目捆绑使用,每年以上千户的速度,大规模开展牧民定居。近几年,昌吉州以培育牧民定居后续产业为重点,在充分尊重牧民意愿的基础上,采取了“五宜两结合”的定居模式,即:宜牧则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集中与分散定居相结合,城市与乡村定居相结合,较好地解决了牧民“定得下、稳得住、快致富”的问题。定居后的牧民通过开展后续产业技能培训,使一部分牧民继续从事新型草原畜牧业,另外一部分牧民发展种植业、进城务工以及从事其他二、三产业,拓宽了增收渠道,定居牧民较未定居牧民收入高出1000~1500元。牧民定居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昌吉州草畜牧民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 推动草畜产业化发展
优质草畜品种选育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对草畜平衡管理模式的思考
牧民歌唱冬奥会
甘南牧民 赵云雁
商人买马
昌吉州纤检协会免费举办棉花检验员培训班
草原生态补偿:草畜平衡奖励标准的差别化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