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接触力学的复杂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

2013-04-15 03:50罗海勇王保学
建材世界 2013年2期
关键词:灌注桩力学弯矩

罗海勇,王保学

(1.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南京 210029;2.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武汉 430010)

修建大型码头、滑道和海上钻井平台时,往往要采用灌注桩提高天然土体的承载力,减小地基的变形。群桩和土体组成的空间体系为复杂的多次超静定结构,目前多采用有限单元法对其进行力学响应的分析。不同于普通的梁、柱、板等上部结构,对桩体的计算必须考虑桩周土体和桩共同承担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例如土对桩产生桩侧摩阻力和桩端摩阻力,桩挤压土体使其密实。文章尝试采用接触力学算法对桩土相互作用进行数值模拟。

1 桩土接触分析

1.1 接触力学机理简介

土与结构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岩土工程中非常普遍,由于土体与结构体在力学性质方面相差很大,在受力情况下,土体与结构体之间除了力的传递外,还可能产生相对位移,如相对错位或开裂等,这使得土体与结构体之间将不再是一个变形连续的整体。如果在有限单元法计算过程中将两种不同介质的单元直接耦合计算,必然导致较大误差甚至不合理,同时存在计算收敛的问题。为了解决这类问题,采用有限单元法时,往往仍然把土体与结构体看成连续体,土体和结构体采用不同的本构模型,对于土体与结构体之间的接触问题,则相应地进行处理。

灌注桩与土体之间的接触作用是一种复杂的力学非线性行为,由于桩身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强度远远大于土体强度,因而通常认定桩身为接触主面,土体界面为接触从面。在接触过程中,当出现侵入现象时,规定从面节点不容许侵入主面,而主面节点没有限制,可以在从面节点之间发生侵入,而这与实际工程是一致的。

在把灌注桩与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抽象为力学模型时,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主面法向不可贯入性,即在变形过程中,主接触面上各点对应的位移应满足相容性,主面不可侵入;法向接触力为压应力条件;切向为摩擦力条件。当作用在接触面上某一点的切向力达到并超过该方向上最大抗力时,接触体将沿该方向滑动,并采用Coulomb准则来描述。

1.2 接触模型的建立

由于研究区域主要为灌注桩与土体的接触,在法向接触采用硬接触,即压力直接传递,没有衰减,切向接触采用Coulomb准则,当接触面处于闭合状态时,接触面存在摩擦力。若摩擦力小于某一极限值τ时,认为接触面处于粘结状态;若摩擦力大于τ后,接触面开始出现滑移,认为处于滑移状态。Coulomb准则可用式(1)表示

式中,μ为摩擦系数,该次计算中取值为0.2。

2 算例与分析

2.1 模型简介

某驳岸码头采用钻孔灌注桩进行地基处理,前排桩间距1.2m,后排桩距2.4m,桩长31m。桩顶设有承台,荷载组合为结构自重、桩后主动土压力、剩余水压力和承台堆载。桩身采用C35混凝土,承台采用C40混凝土,剩余水压力和堆载压力分别取值为10.25kPa、130kPa。

计算过程中用到的主要材料参数见表1。

表1 材料参数表

采用接触算法时,由于前排灌注桩布置较密集,在施工时另外布设了高压旋喷止水,为简化分析,将前排桩体简化为连续墙,模型由土体、前墙、灌注桩、承台和承台处开山石填土组成,为减小边界范围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模型长度取值94m,宽60m,高56m,灌注桩分三排共6根,桩长31m,见图1。为表述方便,第一排桩为1、2号桩,同理,第二、三排桩编号为3、4、5、6号桩。

在前墙与海侧土体、前墙与陆侧土体、前墙与墙底土体、灌注桩与桩周土体、灌注桩与桩底土体之间建立接触,前墙、灌注桩与桩顶土体建立绑定约束。采用C3D8I三维非协调实体单元,选择结构化技术划分为六面体网格,共计7 945个单元。

2.2 计算结果与分析

2.2.1 弯矩计算结果

图2为结构弯矩简图,其中前墙弯矩为单宽弯矩,由图2可见,在同一深度处,前墙弯矩介于墙后灌注桩弯矩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三排桩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三排桩的弯矩从海侧到陆侧逐渐增加,其差值在第一个反弯点附近达到最大值。结构顶部均出现较大的弯矩数值,这是由于计算过程中在承台底面和桩顶采用了TIE类型约束,反映了实际工程中桩和承台间通过钢筋实现的固结连接。

前墙共有三个弯矩反弯点,灌注桩有一个反弯点,前墙和灌注桩的第一个反弯点处于同一高程,在离顶面2m处反向。对于前墙,弯矩最大值出现在顶面与承台固结处,达到3 266kN·m/m,之后逐渐减小,在2m处达到-3 100kN·m/m,在16m处出现第二个反弯点,此时弯矩值为600kN·m/m,在28m处出现第3个反弯点,弯矩值为-363kN·m/m。对于灌注桩,弯矩最大值出现在顶部,在2m处反弯,之后逐渐减小,到达桩底时弯矩接近为零。

图3为前墙后第一排灌注桩弯矩简图,由于计算模型几何条件和边界条件的对称性,同排桩弯矩基本相同。桩底弯矩的微小区别可能是由于桩底与土体接触处面积过小,在细小圆形区域内划分结构化网格失败导致两侧不对称。

2.2.2 土压力结果

图4为结构土压力简图,对前墙,从墙顶至20m深度处,墙身土压力小于墙后灌注桩,从20m处到墙底,前墙土压力迅速增大,超过墙后灌注桩。到达墙底处达到最大值115.2kPa。

对墙后灌注桩,总体上土压力的分布规律与弯矩类似,三排桩的土压力从海侧到陆侧逐渐增加,其差值在桩顶以下20m范围内较大,在20m以下逐渐减小。每根桩的土压力都随着深度增大而增加,在接近桩底的一段范围内均会产生较大的增长,其中以桩3最为明显,土压力在桩底增大为125.1kPa。

图5为桩1加堆载前后的土压力简图,堆载压力大小为135kPa,桩1由此产生的土压力增长幅度较小,不同深度处增大数值略有不同,大约为5~15kPa。

3 结 论

在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港工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尝试了将接触力学应用于复杂的桩土相互作用问题中,建立了考虑复杂接触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某驳岸码头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了如下结论:

a.前墙弯矩分布有三个反弯点,墙后灌注桩有一个反弯点。从海侧到陆侧,灌注桩的弯矩逐渐增加。

b.从深度20m处到墙底,前墙土压力迅速增大,超过墙后灌注桩;总体上,从海侧到陆侧,灌注桩的土压力逐渐增加。

c.施加堆载土压力导致结构承受的侧向土压力有小幅度的增长。

[1] 庄 茁,由小川,廖剑晖,等.基于ABAQUS的有限元分析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曹金凤,石亦平.ABAQUS有限元分析常见问题解答[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 王建华,智胜英.低应变条件下桩土相互作用的阻尼系数[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9):1800-1808.

[4] 戴 民,周云东,张 霆.桩土相互作用研究综述[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5):568-571.

[5] 钟小帅,胡雄飞,王勤振.某滚装码头空间有限元结构分析研究[J].中国水运,2011,11(12):81-83.

[6] 陈福全,龚晓南.大直径圆筒码头结构的有限元分析[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1(4):37-40.

[7] 杨云安,蔡佳骏,袁静波.空间有限元理论在码头重型铺面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港湾建设,2007(2):16-18.

[8] 金 帅,薛楚渤.组合钢板桩码头施工过程受力特性的有限元分析[J].中国水运,2007,12(5):215-218.

猜你喜欢
灌注桩力学弯矩
弟子规·余力学文(十)
水中灌注桩施工工艺探讨
弟子规·余力学文(六)
弟子规·余力学文(四)
一种灌注桩超灌混凝土提前处理工装的应用
零弯矩设计理论在连续梁桥中的应用研究
长护筒旋挖灌注桩质量缺陷及防治措施
CFRP-PCPs复合筋连续梁开裂截面弯矩计算方法研究
力学 等
钢-混叠合连续梁负弯矩区计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