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心理表征的神经科学研究

2013-04-16 06:02杜翠利妍等
学理论·中 2013年2期
关键词:自我

杜翠利 李 妍等

摘 要:人类自我概念的心理表征越来越成为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一个重点。目前有关自我表征研究中发现的影响自我心理表征的三个因素,即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和文化因素。随着文化神经科学的兴起,目前大量的研究主要基于东西方基本文化差异维度下独立型—互依型自我解释的神经机制,而要深入研究中国人的自我心理表征显然还需要更多本土化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自我;内侧前额叶;文化神经科学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065-02

一、自我概念的含义

“我是谁”这个宽广的问题关系到自我概念的认知结构的社会成分,或者更确切地说即谁包含于或区别于自我概念,为什么。自我不但是心理学,也是认知神经科学的一个中心研究主题。自我在人类的大脑是如何表征?近年研究者对这些问题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兴趣,进行了大量的神经科学研究。其中大多都采用了自我参照任务[1],要求被试判断人格特质词是否适合自己或他人,通过比较两种判断过程中的大脑活动来确定与自我特质判断相关的神经活动。研究发现,思考自己的人格特质会激活内侧前额叶(MPFC)和楔前叶等多个脑区[2][3][4]。

二、影响自我心理表征的因素

社会心理学认为自我概念是社会构建的产物,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因此可以预期,自我概念的神经表征可能会受到社会经验的影响。从以往研究中可以发现三个影响自我心理表征的因素,即情感(基于人际关系的亲密性)、认知(基于团体间的自我归类)和文化(基于独立型或互依型自我解释)因素。

1.情感因素对自我心理表征的影响

人际关系亲密或亲密他人指在自我—他人描述是用我们、我们的,说明他们被理解为自我的一部分。朱滢等人(2001)在研究中,首先要求被试分别判断一些人格特质词是否适合自我、母亲、鲁迅,或者进行语义判断,之后对人格特质词进行再认判断,结果发现,与鲁迅判断和语义判断相比较,出现了明显的自我参照效应,即相对于鲁迅判断和语义判断,用于自我判断的人格特质词获得更好地记忆成绩;但在母亲判断和自我判断之间无显著差异[5];Wang等人(2012)的研究中让中国被试对自我、母亲、父亲以及好友进行特质判断,结果发现,中国被试自我与母亲判断的MPFC活动没有差异,而显著大于父亲和好友判断时MPFC的激活强度,父亲和好友判断时MPFC的激活强度与判断公众人物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对中国被试来说自我包含母亲,但不同的亲密他人,如母亲、父亲、好友,在MPFC上的表征权重并不相等[6]。

2.认知因素对自我心理表征的影响

尽管亲密性加强自我包含,缺乏亲密性会加强自我—他人区别,但它并不是一个必要条件。已经发现由独立于人际关系亲密性的认知自我归类加工引起的共享的组成人员身份足以使人体从自我概念上来包含群体内成员和区分群体外成员[7]。如Mitchell等人(2006)的研究中,首先让被试阅读关于持不同政治态度的两个陌生人的描述,之后被试分别推断这两个陌生人对一组态度相关问题的观点和好恶。结果发现,在推断与自我相似个体时与自我参照过程相关的腹侧MPFC出现激活,而推断与自我不相似的个体时则更多激活背侧的MPFC[8]。

与人际情感和群体内认知机制相一致的分别是亲戚和集体自我定义,它“表征社会认同(socialidentification)的两种不同形式;换句话说即,通过这种加工个体的自我被扩展到包含他人作为构成完整的自我概念所必需的一部分”[7]。

3.文化因素对自我心理表征的影响

除以上两种因素之外,文化背景对自我概念的塑造也有作用。在文化心理学中东西方对照的两种普遍的结构是互依型与独立型自我解释[9]。独立型自我强调自我区别于他人的独立性,自我不包括好朋友、父母、同事等,只包括他自己。互依型自我强调自我与他人的基本联系,同样关注自我与亲密他人。一些研究者利用自我参照效应证实了不同文化下的这一自我差异,如朱滢等人(2001)在以中国人为被试的研究中发现母亲编码和自我编码对人格特质词的再认成绩无显著差异;而Keenan等人(1980)以美国人为被试的研究发现,母亲编码加工并未出现与自我参照效应类似的结果,而是与语义编码加工的结果一致[10]。Zhu等人(2007)使用fMRI分别测量西方和中国被试在对自我、母亲或公众人物进行人格特质词判断时的大脑活动。在中国和西方被试中都发现在自我判断条件下比他人判断条件下MPFC和ACC的活动更强。然而相对于他人判断时,中国被试在进行母亲判断时激活了MPFC,而西方被试没有,表明中国个体使用MPFC表征自己和母亲,而西方人MPFC专门表征自己,这提供了神经成像证据来表明文化塑造自我表征的功能解剖结构[11]。随后的研究还发现,文化启动会影响双文化被试的自我表征。Ng等人(2010)发现,在中国文化启动后,双文化个体(香港被试)在自我与母亲和重要非亲密他人(如:老板)特质的判断任务中均表现出MPFC活动的增强;而在接受西方文化符号的启动后,MPFC活动在母亲和重要非亲密他人判断任务中出现了减弱,而在自我判断任务中则有所增强[12]。

三、展望

近年来神经科学借助脑成像开始研究自我相关信息加工过程的神经机制,但随着文化神经科学的兴起,目前大量的研究主要基于东西方基本文化差异维度下独立型—互依型自我解释的神经机制。而要深入研究中国人的自我,一方面,还需要更多本土化的理论建构,例如探讨关系在中国人的自我解释中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以往研究主要采用对自己及他人进行特质词判断的实验任务,而特质词判断更多地注重的是个人自我(personal self),但来自跨文化研究的证据表明对集体主义个体来说个人自我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社会自我(social self)更重要[13][14][15],因此Sul等人(2011)同时使用人格特质词和社会身份词(如描述关系角色的“女儿”、“朋友”,或社会成员身份的“学生”、“欧洲人”等)来研究自我参照的大脑活动[16],作为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我们将来的研究也应该更加注重这种对社会自我的研究;最后,之前的研究任务主要从第一视角对自己或他人进行判断,而实际上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在对自己进行评价时可能会更多地考虑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如Ray等人(2009)研究中发现在自我解释量表(SCS)中互依型自我解释得分越高的个体,当加工自我特质时比加工母亲特质时MPFC活动更强[17],而MPFC已经被证实与心理理论和反映性评价有关[18][19],心理理论包含对他人想法、情感和意图的评价,反映性评价是指对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判断。Ray等人认为那些具有互依型自我解释的个体可能根据他们认为的他人怎样看待自己来判断自己是否具有某种特质,当要求他们判断自己的母亲时,那些具有互依型自我解释的个体可能直接对母亲进行评价,而不是评价在社会网络中他人怎样评价自己的母亲。因此以后的研究应该注重从不同视角来研究自我加工的神经机制。

参考文献:

[1]Rogers,T.B.,Kuiper,N.A.,& Kirker,W.S.Self-reference and the encoding of personal inform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7:35,677-688.

[2]Benoit,R.G.,Gilbert,S.J.,Volle,E..When I think about me and simulate you:Medial rostral prefrontal cortex and self-referential processes[J].NeuroImage,2010:50,1340-1349.

[3]Heatherton,T.F.,Wyland,C.L.,Macrae,C.N.,Demos,K.E.,Den-

ny,B.T.,& Kelly,W.M.Medial prefrontal activity differentiates self from close others[J].Social Cognitive Affective Neurosci-

ence,2006:1,18-25.

[4]Ma,Y.,& Han,S.Neural representation of self-concept in sighted and congenitally blind adults[J].Brain,2011:134,235-

246.

[5]朱滢,张力.自我记忆效应的实验研究[J].中国科学C辑,2001:6,537-543.

[6]Wang,G.,Mao,L.,Ma,Y.,Yang,X.,Cao,J.,et al.Neural represen-

tations of close others in collectivistic brains[J].Social Cogni-

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2012:7,1-8.

[7]Turner, J. C. 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social discrimination in the minimal group paradigm. In: H. Tajfel, ed. Differentia-

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M]. London:Academic Press,1978:101-140.

[8]Mitchell,J.P.,Macrae,C.N.,& Banaji,M.R.Dissociable medial prefrontal contributions to judgments of similar and dissimil-

ar others[J].Neuron,2006:50,655-663.

[9]Markus,H.R.& Kitayama,S..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emotion,and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91:98,224-253.

[10]Keenan,J.M. ,Baillet S.D.Memory for personally and significant events[M].In:Nickerson R.S., ed.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New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1980:651- 669.

[11]Zhu,Y.,Zhang,L., Fan,J.& Han,S. Neural basis of cultural in?uence on self representation[J].Neuroimage,2007:34,1310-

1316.

[12]Ng,S.H.,Han,S.,Mao,L.,Lai,J.C.L..Dynamic bicultural brai-

ns:a fMRI study of their flexible neural representation of self and significant others in response to culture priming[J].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10:13,83-91.

[13]Cousins,S.D.Culture and self-perception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

gy,1989:56,124-131.

[14]Heine,S.J.Self as cultural product:An examination of East Asian and North American selv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1:69,881-906.

[15]Hofstede, G. Motivation,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 Do American theories apply abroad?[J].Organizational Dynam-

ics,1980:9,42-63.

[16]Sul,S.,Choi, I.& Kang, P. Cultural modulation of self-refere

ntial brain activity for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ocial identities[J].Social Neuroscience,2011:1,1-12.

[17]Ray RD,Shelton AL,Hollon NG,Matsumoto D,Frankel CB,et al.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 and neur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self and mother[J].Soc. Cogn. Affect.Neurosci.2010:5,318-23.

[18]Gallagher, H.L.,Frith,C.D.Functional imaging of ‘theory of mind[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2003:7,77-83.

[19]Ochsner, K.N.,Beer,J.S.,Robertson,E.R.,et al.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direct and reflected self-knowledge[J].Neuroimage,2005:28,797-814.

猜你喜欢
自我
试论中美体育电影中的身份认同
论《金色笔记》中的自由、自我及言意矛盾
中国商业广告中的“自我”呈现
对戏剧艺术表演中自我与角色关系的探究
认同的崩溃
作文需“自我”感受在场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成长中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