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从众行为研究——机遇与挑战*

2013-04-17 10:13吴超仲李亚秋
交通信息与安全 2013年2期
关键词:违章行人现象

吴超仲 万 平 张 晖 李亚秋

(1.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 武汉 430063;2.水路公路交通安全控制与装备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武汉 430063)

0 引言

从众是1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从众行为也非常普遍。从众是指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个人的观念与行为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设计实施了1个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发现在测试人群中平均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76%的人至少做了1次从众的判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1]。由此可见,从众现象是1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从众现象在交通领域也很常见,如看到有行人闯红灯过马路时也跟着过马路,看到路边有停车时也跟着违法停车,看到有车随意变道时也跟着随意变道等[2]。对我国道路交叉口的行人过街场景进行现场调查,可以观测到过街行人呈现出一群一群地闯红灯现象。通过对行人违法过街的原因进行问卷调查,六成的被调查者回答的原因为“从众心理”和“看到道路两边没有机动车通行”,在进一步被问到“假如你看到有许多人闯红灯你也随他们一起过马路的理由”时,58.7%的受访者选择的都是受他人的影响,即从众心理在作祟[3]。可见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从众行为也非常普遍。

交通系统中的从众现象涉及的因数很多。在对一些常见的交通违法原因进行调查发现,由于交通设计不合理而导致违法从众的现象层出不穷。孙世君等人通过在交叉口观测,对违章行人进行访谈以及对特定对象进行调查问卷,发现在人行横道偏离过街需求最为强烈的路段,行人出于节约时间的目的而导致群体违法过街,由此提出了该从优化交叉口设计的角度降低行人从众违法过街的现象的发生[4]。日本Baass等人通过对有无信号控制2种交叉口处红灯等待时间和强行穿越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结论:当地行人可忍受等待时间为45~60s,指出60s以上的等待时间会导致行人群体冒险穿越[5]。潘汉中等人通过观测和问卷的形式对行人等待红灯极限时间与和周围行人群体闯红灯的比例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闯红灯等待极限时间与闯红灯人数比例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随着周围行人群体闯红灯的比例的增加,个体等待红灯的极限时间减少了,从而加入从众闯红灯的行列,因此提出了交通管理者在对信号配时进行设计时,应考虑到行人等待红灯的极限忍耐时间,从而降低行人群体违法过街的几率[3]。因此在对道路交通系统进行规划与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交通参与者的从众效应,尽可能多的降低违章从众行为的实现概率,提高从众行为的心理承受阈值,进而提高行人的交通守法意识。

1 从众现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从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设计实施了关于线段长度比较的从众心理学实验以来,从众效应在社会心理学、营销学、金融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而在交通领域,有关从众效应引发的交通违法问题也慢慢得到了重视,下面对以上这些领域的从众现象的研究现状分别进行介绍。

在营销学领域:Lascu和Zinkhan在1999年整理了历年来社会心理学领域和营销领域对从众行为的研究后,提出了1个用于营销领域从众模型,该模型实质上是1个从众的影响因素模型,包含了影响从众的情境特征、个人特征、品牌特征和群体特征,以及规范类型对从众行为的干扰作用[6],如Pincus等发现,他人对产品的评价会影响此产品的质量等级,特别是当他人的评价是一致时。因此,当产品评价一致时,更多的信息会影响个体。也就是说,一致的产品评价给个体带去了潜在的他人的期望,个体为了和他人保持一致,从众的可能性就更大[7]。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宋官东认为,从众行为的发生首先源于个体所临的问题情境的模糊性。其次,要产生从众行为,个体必须能够接受他人确定行为的暗示,这种暗示导致了从众者的判断或知觉。在模糊情境和他人确定行为的刺激下,个体经过一系列的感知和心理过程,导致了从众的反应[8]。在金融学领域,Banerjee等人对投资人的决策中的从众行为建立了外生序列的信息类从众行为模型,模型假设存在N 个投资者,每个人都最大化同一资产收益空间上的期望效用函数;决策按外生序列进行的;博弈的结构和贝叶斯理性是共同知识,这一模型基于社会学习理论,其主要结论是决策者并不总是按私人信息做出抉择,后续决策者会受到前面决策者的影响[9]。谈友胜从理性假设和非理性假设金融市场的从众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在一定的条件下,金融市场是存在从众行为的,而且从众行为会降低市场的信息效率,削弱金融市场的定价功能,甚至加剧市场波动,影响市场的稳定[10]。

在交通领域,有关从众效应引发的交通问题也慢慢得到了重视,国内外也已经开展了相关研究。在行人违法过街方面,Khan通过研究发现群体性是违章过街的1个典型特征,且个体在群体违章下穿越马路的概率是无群体下的1.8倍[11]。Zhou等人利用计划行为理论解释了行人违章过街与个体的从众倾向,年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众倾向性越高的行人越容易违章穿越,年龄越大的行人越不倾向于违章穿越,且道路管理者应该从风险感知方面教育行人从众违章过街的是不安全的[12]。李梅等人利用传播扩散和复杂网络科学理论与方法,基于阈值模型建立了从众心理在违章穿越中的影响分析模型,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初始阶段违章者所占比例,行人自身效用评价和两者权重对行人从众者违章穿越有显著影响,即从众者对自身效用价赋权越小,其发生从众违章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对人群网络赋予权重越高,行人就越有可能发生从众违章行为[13]。在密集人群疏散方面,Helbing针对大型活动人群的疏散问题运用社会力模型对从众行为做了比较充分的论证,建立了从众人群方向标准化模型,该模型能模拟出个体在紧急状态下的从众心理对自身决策的影响状况,当个体从众概率越小,表示个体的自主性越高,而当个体从众概率越大,表示处在人群中的个体越处于恐慌状态[14]。刘栋栋等以北京西站地铁站为研究对象,应用紧急疏散模拟软件STEPS建立多层地下交通枢纽人员安全疏散的模型,并基于从众心理的调查,在人员安全疏散计算分中考虑疏散人员从众心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众人员数量与疏散时间的线性比例关系[15]。陈杰明运用社会力模型对大型活动人群的从众行为也做了相关研究,认为从众系数对于逃离时间和效率有重要影响,当从众系数为0.4时,逃离效率最高。当从众系数超过0.7时,逃离效率急剧下降,并提出了一种考虑密集人群从众效应的蛇形交通组织通道的布设方式,与传统的布设方式相比,该布设方式在累计流量、平均速度、速度变化量等指标上均性能优越[16]。随着驾驶行为研究的深入[17-19],交通从众现象将会有更多研究成果出现。

2 交通从众行为研究的机遇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从众现象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可以看出,从众是1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管理营销学,社会心理学,金融等领域的从众效应,国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且分别形成了相应的理论方法,但国外的研究成果不能直接应用于指导我国的交通管理,因为从众心理与1个国家的民族文化背景、交通发展状况、行人(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守法意识等有密切联系。而交通领域的从众现象也不少见,如行人违法过街,违法停车,随意换道,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基从众效应的行人违法过街,密集人群疏散问题上,且交通过程中的从众行为的产生机理与影响因素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引起从众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缺乏深入的定量研究,而这些定量研究成果有可能改变现有的交通流模型,进而影响交通规划与管理理论。因此,我国交通从众行为研究存在很多机遇。

交通系统中的从众现象可以从多方面开展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可以从三方面展开。

1)交通系统从众现象研究。交通系统中有很多不同的从众现象,如“行人过街从众”、“肆意变道从众”、“交通疏散从众”、“随意停车从众”,不同的从众现象有其特有的规律,可以对这些交通从众现象分别进行研究,研究其发生频率、转移特性等。

2)交通行为从众效应的机理研究。交通从众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其诱发因素有哪些,其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这些都是交通行为从众效应的深层次机理,值得开展深入研究。可以引入心理行为学理论方法,运用多种实验手段开展研究。

3)交通行为从众效应的应用研究。如何利用人们的从众效应来优化交通系统,这也是研究交通从众现象的最终目标。应用可以从正效应和负效应2方面开展研究。正效应是利用人们的从众特性来管理交通,以提高交通安全和效率,如利用从众效应进行有效的疏散;而负效应是尽量避免从众效应在某些交通场景中发生,如避免行人从众违法过街现象的发生。

交通从众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多种,可以借鉴心理行为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1)室外观测法。室外观测法可以运用行为测量学的方法,该方法是社会心理现象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实际道路环境中,以视频录像的形式将从众行为发生的过程和从众行为发生的周边环境记录下来,并通过问卷等手段,人工记录从众行行为,采用为的交通参与者特质数据,根据视频记录的从众实时或事后行为测量/编码手段与问卷调查的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室内实验法。即在实验室环境中,通过构建具有不同交通特征的行为决策场景,邀请具有性别、年龄和驾驶经验等因素差异的被试,观测并记录其行为交互决策过程。根据所采集的实际和仿真研究数据,探索交通从众行为的心理因素和行为组织特点,分析多种典型交通从众行为在这些方面的共通性和特殊性。

3)事件相关电位法。事件相关电位是1 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通过有意地赋予刺激仪特殊的心理意义,利用多个或多样的刺激所引起的脑的电位。它反映了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的变化,也被称为认知电位,也就是指当人们对某课题进行认知加工时,从头颅表面记录到的脑电位。在从众过程中,脑电是有特殊反应的,因此,可以从脑机制的角度对交通行为从众现象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3 交通从众行为研究的挑战

交通从众行为虽然有很多可供研究的方向与内容,也有相应的研究方法,但是目前国内外的有关交通从众的研究也仅局限于行人从众违法过街领域,通过对交叉口行人过街行为的现场调查以及对行人的问卷调查或访谈可以对从众影响因素进行定性描述,但对引起从众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缺乏深入的定量研究,主要原因是交通从众行为的研究从其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上都有其困难点,目前可预见到的交通从众行为研究的挑战主要有研究方法、实验手段和数据获取、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等3方面。

3.1 研究方法上的困难

由于交通参与者个体间存在差异,在遇到特定从众交通情景时,会呈现不同的行为决策结果,给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虽然上面提到3种研究方法,但这些方法要把交通参与者人口统计学特征、交通情境等因素全部准确反映且表达出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3.2 实验手段与数据获取的困难

对于交通系统中的某些从众现象不便于开展现场调查来获取相关从众行为的实验数据,例如,由于随意换道的场景的不确定性,如何用视频采集到有效与足够的随意换道场景中的从众现象则是1个棘手的问题,而且对于随意换道场景中的从众现象诱发因素包括道路交通流密度,前方车流速度,已经换道的车辆比例等外部因素以及驾驶员自身的从众倾向性等个人特质的内部因素的量化数据也很难获取。

3.3 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

现有交通从众行为特性的研究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者量表让被试进行自我报告的方法。这些方法比较局限,被试在回答问题上有一定的主观性,不能完全反映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真实情况,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即便是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这种精确的实验方法,由于对被试的刺激不可能完全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其研究结果也会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4 结论与展望

交通行为中的从众效应会对交通安全和交通效率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对国内外从众行为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开展交通行为从众研究既充满了机遇又充满了挑战,主要结论如下:

1)从众是1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交通领域也存在这种现象,如行人违法过街,肆意换道,密集人群疏散等领域。

2)从众在心理学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如在管理营销学上的从众影响因素模型,金融学领域的外生序列的信息类从众行为模型与职业声誉的从众行为模型,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刺激-反应模型,可以借鉴这些模型对交通领域中的从众现象进行研究。

3)交通领域中的从众现象研究较少,目前的研究成果也仅局限在行人违法过街领域,且只是定性地描述出诱发从众行为产生的一些外部因素,从众心理对交通的影响机理还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外将从众相关的量表或问卷与行人、驾驶员的交通行为相结合,研究了从众与交通安全的关系,由于交通参与者的个体存在差异,对个体从众有重要影响的外部因素也不尽相同,目前从众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关系没有统一的结论。

4)交通从众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对交通从众行为的理解,现在已经由使用单一的问卷调查发展到采用行为测量学编码技术对从众行为进行观察分析,但由于从众行为产生的复杂机理,对现有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进一步的改进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5)如何正确利用交通行为中的从众效应是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由于当前研究条件的限制,交通行为从众现象对交通的影响并不明确,在今后的研究中如何克服目前研究中所遇到的困难,选择更典型的研究样本,研究交通参与者的从众行为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机理,对交通从众行为进行有效调节干预和管理是今后交通行为从众研究发展的趋势。

[1]Asch S E.Effects of group pressure upon the modification and distortion of judgments[M].New York:Holt,Reinhart&Winston,1952.

[2]Fujii S.Preventing Illegal Bicycle-Parking Through Persuasive Communications[C]∥The 2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Psychology.Singapore:IAAP,2002:79-90

[3]潘汉中,陈 鹏,马静洁.信号交叉口行人违章过街从众心理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0(23):150-156.

[4]孙世君,王 驰,张 颖.城市道路交叉口行人违章行为心理研究[J].城市交通,2007,15(4):91-97.

[5]Bass B M.Conformity and deviation[M].New York:Harper and Brothers Publishers,1961.

[6]Lascu D N.Consumer Conformity:Review and Ap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irie[J].Joum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1999,7(3):1-12.

[7]Pincus.Information Social Influence and Product Quality Judgment[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77(62):615-619.

[8]宋官东.对从众行为的新认识[J].心理科学,1997,20(1):88-90.

[9]Banerjee A A.A simple model of herd behavior[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8):724-748.

[10]谈友胜.国外从众行为理论研究进展述评[J].生产力研究,2010(9):247-250.

[11]Khan F M,Jawaid M,Chotani H,et al.Pedestrian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in karachi,pakistan[J].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1999(31):335-339.

[12]Zhou.The Effect of Conformity Tendency on Pedestrians'Road-crossing Intentions in China: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2009(41):491-497.

[13]李 梅,王延妮,孙天一.基于阈值模型的行人违章从众穿越行为分析[J].山东交通科技,2012(3):48-54.

[14]Helbing D,Farkas I,Vicsek T.Simulating dynamical features of escape panic.Nature,2000,407(6803):457-490.

[15]刘栋栋,刘金亮,张远青.基于从众心理影响的交通枢纽人员疏散[J].建筑防火设计,2011,30(10):893-894.

[16]陈杰明.基于社会力模型的大型活动中密集人群交通组织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2.

[17]严新平,张 晖,吴超仲,等.道路交通驾驶行为研究进展及其展望[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3,31(1):45-51.

[18]叶晓林,杨海波.认知负荷对驾驶行为影响的眼动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2,30(6):67-71.

[19]石 京,陶 立,芦 杰.基于介入型实验的机动车驾驶员抢行行为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1,29(3):69-78.

猜你喜欢
违章行人现象
由“咬文嚼字”说一说反违章
毒舌出没,行人避让
路不为寻找者而设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我是行人
漫画违章
广州交警使用无人机抓拍违章车辆
违章树木,岂能“砍了就跑”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