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发展述要

2013-04-24 13:56邓久芳
学理论·上 2013年3期
关键词:存在主义

邓久芳

摘要: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重要工具。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斯,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等继承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借以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进行文化批判,而且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斗争需要从不同角度发展创新了这一理论,力图概述他们的异化理论,厘清发展脉络,比较同异,评析得失,以便找到一条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克服异化的道路。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030-03

20世纪20年代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科技革命和机器工业的发展,生产力获得了巨大解放,人们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另一方面,人们沦为机器的附庸,经济上被统治,政治上被欺骗,自由上被操控,道德上流离失所,情感上无家可归。人们似乎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不再是自己的主人,丧失了主体性,变成了客体。异化现象加剧。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注意到了这些变化,为了扬弃异化,重拾人的主体性,实现主客体的辩证统一,他们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他们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吸收了异化范畴,阐发了一系列关于异化的理论。

一、青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一)物化的概念

实际上,卢卡奇是以其敏锐的理论洞察力,从马克思晚期著作尤其是《资本论》中推导出了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似的物化理论的。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他借用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来表述了自己的物化概念“一个人的自我活动,他自己的劳动,变成某种客观的和独立于他的东西,某种靠了外在于人的自主性而控制着人的东西”。卢卡奇的物化定义同马克思关于劳动异化的表述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

(二)物化的表现形式

同马克思相比,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具有把传统的社会政治经济批判转变为以人的境遇为关注点的文化批判的特征,而且,他最具特色之处在于他把物化同近现代社会的理性化进程结合起来,从理性,特别是技术理性对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负面效应的视角揭示现代社会的物化现象。他指出,劳动者被整合到可计算的机械体系之中,变成了抽象的数字,失去了主体性和能动性,人由生产过程和社会历史运动的自由自觉的主体沦为被动的、消极的客体,人与人之间丧失了统一性和有机的联系,人的关系被物的关系所吞没和掩盖。这样,通过人的数字化、主体的客体化、人的原子化等物化形式的剖析,深刻地揭示了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由于技术理性过分发达而导致的人的文化困境。这实际上开启了新马克思主义技术理性批判的主题。成为了后来整个法兰克福学派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理论基点。在总体上也影响了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异化现实的切入。

(三)消除异化的手段

卢卡奇提出要扬弃物化,克服被普遍内化的物化意识,就要坚持总体性原则,指出无产阶级是历史的主客体的统一体,在异化的消除过程中,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尤为重要。他认为扬弃异化,有赖于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成熟。他看到了无产阶级作为历史的主体的作用,但他把意识批判当作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主要手段,使他总体理论框架缺少实践的支撑,但正是他的物化理论和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使他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和创始人。同时,他认为的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成熟,包括政治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心理性的多方面的转变,这就为马尔库塞的总体异化理论和弗洛姆的心理学异化理论打下了基础。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延续了卢卡奇技术理性批判的方向,另一方面吸收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关于性格结构的理论,对于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性格结构和异化心理机制做了鞭辟入里地分析,尤其是马尔库塞和弗洛姆,他们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和哲学的交汇处入手,尝试着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对于现代人的心理机制的异化做了批判性解说。

(一)马尔库塞的总体异化理论

1.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认为在以科学技术发展为背景的相对富裕的消费世界中,在技术理性所形成的新的统治体制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异化和物化的生存方式。这里所说的不是马克思所描述的工人的“自我折磨、自我牺牲”的异化劳动,而是人的自愿的、带有享乐性质的物化活动。人不再作为社会反抗力量,成为失去超越维度和批判维度的“单向度的人”,即没有了批判与否定,只有肯定与接受。这与卢卡奇的物化意识本质上是一致的。

2.“总体异化”理论。马尔库塞在对科学技术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异化观——总体异化,以此为核心,对造成人类当代生存困境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深刻地分析与批判。

他的总体异化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做了“人的本质”的理解。他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指现代社会中的劳动形式构成人的异化、生命的贬损,人的实在的歪曲和丧失,这就是人的“总体异化”。这个“总体异化”的提法,表达了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特征。在他看来,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异化,而且表现为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心理、生理以致语言等领域的“全面异化”,被异化的不仅是工人阶级,也包括资本家,甚至异化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命运;异化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它几乎与人类文明史共存。

3.异化的扬弃。马尔库塞在探讨技术异化的扬弃问题时,提出对理性的改造问题,呼唤一种在技术理性之中纳入价值要素的新的理性,它包容价值、艺术等人文要素。这样我们就可以扬弃技术的异化,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自然的解放,而这也就是人的解放。

由于马尔库塞认为异化根源于人的本质,革命根源于人的本质的总体颠倒,克服异化在于就要用属于人的本质的财产去代替私有财产。因此,他的革命和社会主义观,也是总体性的。他不赞成对社会单纯的经济或政治上的变革,而主张总体革命,实现总体社会主义。他甚至对马克思废除私有制的观点有不同见解,将废除私有制看作是废除异化劳动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在本质上是一种为了人的本质的新形式的个人主义,马尔库塞在这里描绘的是一种超越阶级界限的异化现象,忽略了扬弃异化对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不同意义。

(二)弗洛姆的心理学异化理论

弗洛姆对异化的解释,是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为基础的。他对于现代人的异化心理机制分析最多。他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心理学化。抽掉了异化劳动对工人在肉体上的折磨和精神上的摧残这个物质前提,使自我异化变成抽象的人的自我感觉和主观体验的事情。在他看来,异化是一种心理体验:“异化主要是人作为与客体相分离的主体被动地、接受地体验世界和他自身”。

1.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人的个体化导致自由的增长,同时使人孤独感增强,有可能产生逃避自由的心理冲动。但他认为人并不是命定地要走逃避自由的道路,人的真正出路在于确立积极自由的生存状态,要达到这种状态,他首先强调用爱心去工作,发展人的自我和个性,实现人的潜能。弗洛姆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克服异化的方式丰富了哲学研究的方法。

2.社会改革方案。和马尔库塞的总体异化一样,他认为异化普遍化到人们生存的各个领域。弗洛姆认为,必须在人的存在方式的层面上推进根本性的转变,确立健全的人格和社会。他提出了贯穿着爱和理性相结合这一核心思想的改革方案,包括改善工人劳动境遇经济改革方案;完善民主制度政治改革方案,以人道主义文化价值观念为主导的文化改革方案。这些方案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弗洛姆异化理论缺陷。弗洛姆认为异化的产生是由于抽象的主观体验并非由于资产阶级所致,所以他认为克服异化的途径是进行道德的自我修养,通过弗洛姆这样的心理学化之后,异化理论显然失去了任何社会革命的内容。在弗罗姆的影响下,这种心理学化的异化理论在西方哲学社会理论中占据统治地位。

(三)哈贝马斯的技术异化与交往行为合理化观念

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技术理性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思想,哈贝马斯也正是通过技术理性批判这一主题提出了交往行为合理化的核心思想。

1.技术异化。哈贝马斯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生产力”。同时它还有另外一方面的属性,即它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为统治提供合法性的异化力量。在这一点上他延续了深化了卢卡奇和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的特点。与他们不同之处在于对他技术异化的原因做了别样的剖析。

2.技术异化的原因与扬弃。哈贝马斯的理论从把人的活动区分为“劳动”即有目的的、合理的或工具的活动,以及“相互作用”(交往)即沟通性活动入手。他说,前者是按照建立在经验知识基础上的技术规则而进行的,后者是按照对行为的相互期待的社会规范而进行的。在分析技术异化的原因和实质时,哈贝马斯指出技术异化是以科学技术为背景的劳动“合理化”导致了交往行为的“不合理化”。因此,要扬弃技术异化就必须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建立合理的交往模式,从而以交往取代劳动的核心地位。赋予交往活动以更重要的价值和优先地位。因为劳动主导指向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强调的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就人本身的发展而言,合理和平等的交往与理解具有更为重要的人本学价值,它代表着人类进步的方向,同人类解放的目标是一致的。正是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合理化可以消解科学技术的异化性质。

3.对哈贝马斯技术异化的评价。哈贝马斯在对科学技术异化原因的分析以及扬弃异化的途径的探讨方面比马尔库塞等人更具现实感。在合理的交往行为中,理性开始从意识哲学向交往实践的理性范畴转变,它不再是主体哲学的自我反思能力,而是具有包容性、对话性、非排他性的日常交往实践的交往理性。对于困扰着当代人类的现代性危机做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回应。但是他们没有看到,离开阶级和阶级斗争,只要资本主义制度不除,生产方式不变,无论科学技术进步到何种程度,都不能完全消除技术异化现象。

三、存在主义的异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除早期的卢卡奇和之后的法兰克福学派探讨了异化之外,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也对异化进行了探索。存在主义是把孤独的个人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社会与他人都成为自己的对立面。其代表人物既是存在主义者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萨特的异化理论,经历了从《存在与虚无》向《辩证理性批判》的转化。

(一)《存在与虚无》中的异化理论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的存在主义异化观,是把异化看成孤独的个人在“自我欺骗”时、在被别人“注视”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所谓“自我欺骗”,是指人把自己看作某种不同于他所是的东西,就是人向自己隐藏自己,否认自己面临的可能抉择,规避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把自己变成某种被决定的东西或物,从而异化他自身。总之,在萨特的心目中,任何地方都处在异化中,而且,这种异化是一种无法克服的本体论现象。

(二)《辩证理性批判》中的异化理论

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把注意力转向异化的现实存在和造成异化的物质条件。萨特认为,异化根源于匮乏,匮乏是“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居民或集团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某种具体的自然物的数量上的不足”。匮乏中介着个人同物质的关系,摧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变成消极、否定的交互作用。萨特认为,匮乏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现象。不仅匮乏直接造成了异化,而且异化还产生于人们克服异化和超越异化的活动之中。

(三)异化的扬弃

萨特承认存在消除异化的努力,即人的实践的总体化甚至社会革命,但却不相信这些对于消除异化具有终极意义。革命不可能消除异化,相反,只能导致新的异化。萨特的异化理论是一种消极的异化论。

四、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评价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积极意义

首先,“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异化特性的确定是独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没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表面繁荣所迷惑,而能够透过丰裕、富足的外表,看到它本质上的不合理性。在这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见解无疑是合理的、进步的。

其次,“西方马克思主义”根据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新情况,看到异化的新特点,从总体的、心理的、技术的、交往的层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更加关注人们心灵上、精神上的痛苦。这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同。

再次,虽然他们对异化原因的分析颇有不同,但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日益异化成为统治阶级的一种新的控制手段,这不同于马克思对科技的乐观态度。他们提出了很多改革方案,这在资本主义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共产主义尚很遥远的现实条件下缓解人们的异化的状态是可行的。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局限性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批判的局限性。从根本上说,这是他们没有从根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所致,往往把它与商品经济社会联系在一起,错误地把产生异化的原因与科学技术、人的本质、人类生存状态、心理机制、物质资料匮乏联系在一起,存在将异化永恒化、“泛化”的趋势,并将资本主义的各种社会问题,都归结为异化,通通贴上异化标签又是不合理的。

五、结语

总体来看,我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日渐保守,由卢卡奇的阶级意识革命到马尔库塞的总体革命,这时的革命指向是鲜明的富有成果的;法兰克福学派试图扬弃技术异化,但是只要技术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就始终是异己的;到弗洛姆把异化心理学化之后,革命由对外在的革命变成了内心深处的革命,变成了宗教式的修行;到了萨特把异化当成了永恒的不可克服的现象。这些理论家的革命性因素日益削弱。无法从根本上找到克服异化之路。

这时我们不得不把视角转回到马克思,马克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为人类科学地指明了一条克服异化、回归人性的道路,即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废除私有制,消灭异化劳动,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也许这条道路有一些漫长曲折,但只要人民大众坚持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警醒,对压迫的拒绝,对异化的反抗,对自由民主新生活的追求,只要人民大众拥有一种新世界的解放精神,人民靠自己建立自由民主公正社会制度的时代就一定会到来。

参考文献:

[1]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丛[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4]欧力同,张伟.法兰克福学派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5]萨特.辨证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98.

[6]关键,胡海波.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历史考察及价值评述[J].学术交流,2011,(8).

[7]骆沙舟.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异化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2).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美学视野中的《罪与罚》
卡夫卡作品中的黑色幽默创作手法
论电影《筋疲力尽》中的艺术创新
伍迪?艾伦电影的存在主义特色
浅析《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的存在主义之思
莫里斯的自由选择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