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2013-04-24 13:56陈瑶
学理论·上 2013年3期
关键词:产业布局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陈瑶

摘要:进入“十二五”,哈尔滨经济快速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和布局更趋合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投资、消费持续增长,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但哈尔滨区域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工业生产增速和效益不同步、房地产和汽车等消费受到冲击、消费价格高位运行等问题,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发展哈尔滨区域经济,应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规划产业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建设中国北方最具魅力和发展前景的现代化新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关键词:哈尔滨;区域经济;产业布局;现代农业;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059-03

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是中国东北北部(黑龙江省)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城市,也是中国省辖市中管辖面积最大、管辖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哈尔滨作为新中国成立后起步最早的工业城市,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在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实施“八大经济区”战略的大背景下,哈尔滨承载着新一轮的历史使命,强力推进“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在整个黑龙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核心和引领作用。

一、哈尔滨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进入“十二五”,哈尔滨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发展势头迅猛有力,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经济快速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2011年达到了4 24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五年年均增长为13.2%,连续9年保持了12%以上的增长速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4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 252.1亿元,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据“半壁江山”。十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 289.6亿元,占GDP的30.4%,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9%。

(二)经济结构和布局更趋合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2011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47.2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 647.2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 149.0亿元,增长12.0%。从产业结构看,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1.3:37.8:50.9调整为10.5:38.8:50.7,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保持上升态势。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4%、44.2%、49.4%,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8个、5.4个、6.1个百分点。

农业基础地位加强。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产量达到284.6亿斤,畜牧业、林业、渔业生产稳定良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80.9亿元。

工业主导能力进一步提升。工业生产在原有增速较高的基础上,呈现先低速运行、波动式回升,后缓慢前行、稳中有升的态势。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43.8亿元,同比增长14%。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和化工等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8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产值2 452亿元,增长20.1%。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4%。工业项目投资增势强劲,为经济发展积累了后劲。

服务业发展取得突破,旅游、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推进,2011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 149.0亿元;2011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 565.6万人次,实现旅游业务总收入458.9亿元;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39.0亿元,房地产开发施工总面积4 549.9万平方米。

(三)投资、消费持续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投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改善。2011年哈尔滨市固定资产投资3 012.0亿元,第一产业投资完成83.4亿元,第二产业投资完成997.7亿元,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 930.9亿元。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带动投资结构优化;新开工项目占主体,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民间投资占据半壁江山,外商及港澳台投资比例提升;产业项目进展顺利,新发展战略推进有力。

消费品市场购销活跃,企业规模化程度提升。2011年,在城乡居民收入快速提高和国家消费政策持续推动下,哈尔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 070.4亿元。呈现出农村市场销售旺盛、零售业贡献突出、石油及制品类和金银珠宝类增长较快以及限额以上贸易比重快速提升等特点。

(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一般贸易独撑大局

2011年,实现市属外贸进出口总值49.2亿美元,增长16.2%。2011年实现海关进出口总值51.18亿美元,出口22.63亿美元,进口28.54亿美元。呈现一般贸易方式独撑大局的局面,对外承包工程出口货物、加工贸易、边境贸易其他三种主要贸易方式均为负增长,机电产品和农副产品稳居出口和进口产品首位,贸易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进口和集体企业出口增速较高。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实际直接使用外资到位金额7.94亿美元,增长13.4%。对外贸易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升,贸易结构合理性、贸易市场和经营主体多元化、贸易方式多样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二、哈尔滨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哈尔滨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目前哈尔滨经济发展不确定性仍然突出,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同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依然较大。

(一)工业生产增速和效益不同步

进入“十二五”以来,哈尔滨市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持续增长,但利润却持续下滑。全市超过15%的规模企业亏损,工业企业增速和利润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生产与效益不同步。主要原因是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导致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高成本低利润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国家的信贷政策收紧也使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困难程度加大。医药、食品、石化和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自2012年扭转了“两增两降”的局面,但制造业的增速缓慢,轻重工业增速差距较大。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问题还很突出

农业生产规模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竞争力不强,综合效益不够高;农民增收难度仍然很大,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农村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尚未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比较滞后。

(三)国家对消费政策进行调整,房地产和汽车等消费受到冲击

2012年以来,国家继续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哈尔滨房地产市场销售增速回落,高投资、低销售状况显现。与之相关的建筑、装潢、家具等消费受到较大冲击。受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取消以及汽油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影响,近两年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汽车消费,增长势头减缓明显,汽车市场开始遇冷。

(四)消费价格高位运行,企业利润、居民消费受到挤压

目前,与全国物价上涨态势相比,哈尔滨市物价上涨水平明显加快,涨幅居副省级城市前列,而城镇居民收入排在副省级城市最末位,价格和收入的差距直接影响居民消费。扣除物价因素,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1.8%,涨幅下降,CPI上涨过快,名义上带动居民消费,但实际上挤压居民消费。其主要原因是哈尔滨地处我国最北端,受自然条件限制,物流成本偏高。同时,工业企业利润同样遭受挤压。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高于工业品购进价格,“高进低出”的价格走势使企业面临原材料价格倒挂的巨大压力。

三、哈尔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发生深度调整,产业转型和转移速度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国内合作、开发和交流规模不断扩大,贸易往来和直接投资快速增长,为哈尔滨发挥区位、地缘、科技等优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参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扩大东北亚经济贸易合作创造了重大机遇。

从国内看,国家继续加大对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黑龙江省大力推进“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为哈尔滨拓展产业空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机制保障。

哈尔滨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期,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雄厚的老工业基地基础、现代化农业基础等为把哈尔滨建设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支柱、科技创新先导、城乡建设表率、服务全省平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挑战

从国际上看,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不确定因素增多,自主创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核心,全球流动性泛滥导致的通胀压力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世界原油等资源产品价格的波动较大,发达国家的进口需求不振促使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增加,哈尔滨发展外向型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从国内看,区域经济格局不断调整变化,集群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传统增长模式面临转型的巨大压力,通货膨胀预期正在加剧,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进一步突出,区域间竞争更加激烈,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进一步凸显,哈尔滨经济发展形势异常复杂严峻。

四、哈尔滨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一)优化产业布局,规划产业发展

加快发展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和化工四大优势产业和民用航空、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绿色食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4+6+1”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城区北部彰显科技实力、南部彰显制造实力、中部彰显“软”实力,郊县绿色食品产业享誉全国的产业发展战略新格局。

以产业“强县”为目标,全力实施“8315”工程,提升产业支撑县域经济发展能力。着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业、建材及矿产加工业、装备配套及农机制造业、清洁能源业、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等八大产业;培育乳制品、畜牧产品、禽类产品三大特色养殖加工板块;依托宾西、尚志、五常、方正、巴彦、依兰、延寿、木兰、通河等地区打造食品制造、农副产品生产、有机绿色食品生产、稻米生产、生猪生产加工、现代包装生产、煤化工生产、装备配套生产、亚麻生产、禽类饲养加工等十大特色产业基地;重点支持双城雀巢、宾西牛业、工大奥瑞德等50户龙头企业加快发展。

(二)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哈尔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哈尔滨作为省会城市中农业农村比重最大的城市,具有鲜明的大城市、大工业,大农村、大农业特征。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哈尔滨应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农业机械化工程,发展现代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绿色食品产业,大力发展渔业生产,发展林业产业,加快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培育和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农产品产量显著增长。加快新农村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区位、资源、生态、旅游、文化等优势,发挥哈尔滨大都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通过抓水利大项目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大型农机具配套、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壮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带动等实现农田设施水利化、土地经营规模化、农民组织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生产机械化、科技化。

预期到2015年,哈尔滨将基本建成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集中区、对外开放前导区和“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

(三)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以服务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全球服务业都呈现出规模扩大、带动效应增强、国际转移明显加速的发展态势,国家出台相关规定,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这些都为哈尔滨服务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大力发展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十二五”期间,哈尔滨市将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通过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强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重点发展金融、旅游、物流、文化、房地产、商贸、软件和信息、科技和社区服务业,为建设哈尔滨现代化大都市奠定坚实的基础,将哈尔滨打造成东北亚地区重要的金融、旅游、物流、信息中心,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生态宜居城市、商贸都城、和谐社区。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和现代民生服务体系。

(四)发挥城市特色,建设中国北方最具魅力和发展前景的现代化新城

哈尔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建设的步伐也随之加快。“十二五”时期,哈尔滨市以拉动内需,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为重点,从哈尔滨的自然、历史、文化优势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出发,发挥优势,确定了“超越自我、再塑形象、奋起追赶、努力晋位,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总体目标和“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城市规划建设总纲,实现以水兴城、以水富城、以水丽城,打造滨水名城。

根据哈尔滨市“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的建设要求,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城市发展战略,注重城市建设整体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进一步优化调整城市功能和布局结构,保证城市布局调整与经济发展需要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构建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城市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等城市保障体系,住房供应体系,保持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彰显城市人文和自然景观的特色风格。

(五)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哈尔滨地处松嫩平原东部,松花江右岸,具有独特的交通便捷和贸易便利化优势。哈尔滨将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龙头支撑作用、政策导向作用和创新示范作用。一是大力发展对俄贸易,成为全国对俄经济贸易的先行区、先导区和示范区。哈尔滨对俄经贸合作以建立对俄战略支撑体系为重点,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同步推进,在产业、科技、金融、文化、旅游和投资等多个领域全面开展对俄合作,并将科技合作作为双方合作的重点。二是加强哈尔滨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哈尔滨市与东北亚各国贸易合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与日韩经贸合作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对俄经贸合作,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在对外经济合作中所占比重较小。哈尔滨市应建立经济合作交流平台,改善投资环境,大力推进国际金融合作。

中国哈尔滨经贸洽谈会简称“哈洽会”,是经国家商务部批准的全国大型区域性交易会之一,到2012年,已经连续举办了23届,是连接东北区经济贸易的纽带,是开拓俄罗斯、独联体以及世界各国市场的窗口,是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世界各国开展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桥梁,哈洽会已由地方的普通交易会发展壮大成为国家级的国际性经贸合作平台,已经形成哈尔滨的品牌。

参考文献:

[1]王宪魁.加快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增强区域辐射力[N].黑龙江日报,2012-01-12(001).

[2]王德章,刘维奇.促进哈尔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3).

[3]李忠诚.松花江沿江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条件分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1,(5).

[4]夏焕新.改善哈尔滨市经济发展环境的对策建议[J].决策咨询通讯,2010,(3).

[5]谭乐伟.哈尔滨市发展循环经济对策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9).

猜你喜欢
产业布局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元宇宙价值链与产业政策研究
我国风电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我国都市工业园的家具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关于江西省高铁经济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