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培育志愿者精神存在的障碍及对策研究

2013-04-24 13:56姜琦昆王筱安
学理论·上 2013年3期
关键词:障碍培育对策

姜琦昆 王筱安

摘要:志愿者精神作为公民社会的灵魂,通过公众与社会的积极互动,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理念。但由于在价值取向、公民意识、志愿服务质量、志愿服务保障体系、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种种障碍,志愿者精神的进一步培育和弘扬仍困难重重。为此,我们需要深化志愿者精神的宣传教育工作,多元培育途径、创新培育方式,完善机制保障,推动志愿者精神的崛起。

关键词:志愿者精神;培育;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086-02

志愿者精神是指一种自发的、不计报酬的参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奉献精神[1]。培育和弘扬志愿者精神对于缓解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和谐社会构建起着有力的补充、促进作用。

一、我国志愿者精神培育进程中存在的障碍分析

(一)价值取向扭曲,公民意识淡薄,社会认可度低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如今大多以利益驱动做出选择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功利主义横行,使人们对志愿服务产生了诸多偏见和误解,造成了社会认可度不高。然而,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要求把自我置于整个社会的层面来思考问题,摒弃私利,追求公益。这就与人们扭曲的价值取向产生了矛盾冲突,在公民社会尚未建成、公民意识没有彻底觉醒的情况下,人们参与志愿服务就掺杂了各式各样的行为动机,经济利益成为了人们的第一诉求,这严重阻碍着志愿者精神的培育和弘扬。

(二)志愿服务内容庸俗,质量低下,追求形式主义

志愿服务作为培育弘扬志愿者精神的重要活动载体,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志愿者精神的认知和它进一步发展的效果。然而,一方面就主观因素而言,时间上,持续性的志愿服务较少,缺乏连贯性;缺少系统规划与安排,秩序杂乱无章,缺乏恒久力。内容本质上,我国志愿服务总体水平低下,内容简单,重形式,轻务实,功利主义严重,活动形式毫无创新,追求形式上的短暂效应,忽视了内涵的深入。另一方面就客观因素而言,志愿服务结构单一,志愿组织基础薄弱、僵化,志愿服务保障匮乏、管理松散,政府培育力度不够、引导不足,这样,志愿者精神就渐渐缺失了健康发展的动力。

(三)志愿服务保障体系不完善[2]

没有完善的志愿服务保障体系,仅凭一个“雷锋日”、几次“慰问”是不会培育出真正的志愿者精神的,更不会实现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持续良性发展。然而我国目前的志愿服务体系却不够健全,体现在:

1.缺乏完善的法制保障。目前,我国还没有就如何开展和完善志愿者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法规。没有法律的保障,志愿者在开展服务活动时,权益就毫无保障,即使意外发生也没有保险公司提供意外保险,这必将挫伤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影响志愿者精神的培育。

2.缺乏资金、资源保障。资金短缺更是志愿者活动开展的主要障碍,没有资金保障,志愿者的组织、管理及培训就缺乏经费,于是有限的支出经常在志愿者身上节省,这势必影响到服务质量和效果,甚至导致志愿者的流失,使一些非营利志愿者组织陷入两难境地。资金的匮乏无法实现志愿服务的规模化效益,志愿者的社会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志愿者精神得不到最大化的弘扬。

(四)志愿者激励机制不健全[3]

当前,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志愿者组织,以及整个社会环境,都缺乏对激励机制重要性的认识。例如,由于缺乏人性化的激励机制,忽略了对志愿者个人行为动机的了解,因而无法充分激发起志愿者的道义良知和社会责任意识。再如,在绩效评估上,不注意技巧和方法,志愿者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实行“平均主义”,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这些都阻碍了志愿服务文化的提升和传播,影响了志愿者精神培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关于推进志愿者精神培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志愿者精神的培育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面协同努力,长期推进。

(一)全面、深化志愿者精神的宣传教育

我国正处于一个不断成长的公民社会中,公民意识对于志愿者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公民意识的提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动用所有社会资源,经过长期坚持才能有效。第一,要从娃娃抓起,使公民从小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理念。这就需要我们不仅仅理解狭义的志愿者精神,而更要践行泛志愿精神,以此从更多、更高、更深的角度、高度、层次去帮助我们理解和践行志愿者精神。所谓泛志愿,是指为一切出于自身利益之外的考虑而对他人或社会产生有帮助意义的无论实质或精神方面的行为或动机。例如,哪怕一个简单却饱含深意的笑脸,也不能剔除出志愿范畴。第二,政府、社区、学校、媒体等要通过各种手段各种渠道,如社区会议、学校黑板报、网络媒体、宣传单等,大力提升舆论宣传力度,以最大限度营造志愿舆论环境。第三,抓典型、重形式、适度宣传,指导每个志愿者把自己的志愿服务放到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衡量,让志愿者们看到自己为社会和谐、进步所做的贡献,意识到这是作为一个公民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二)多元培育途径,创新培育方式

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培育志愿者精神方面的作用既是启蒙性的,更是终身性的,它的影响力是其他途径无法替代的。家庭教育不仅包括父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还包括大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影响。

发挥家庭教育对培育志愿者精神的作用,要做到:第一,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温馨和睦的家庭对子女的身心健康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能够提高子女的德育水平,为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加强子女品德教育。家长要做好榜样,培养子女“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甘于奉献[4]。

2.学校教育。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是对个体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培育志愿者精神的重要途径。

发挥学校教育对培育志愿者精神的作用,要做到:第一,营造良好的校风。良好的校风作为长期积累的精神文明成果,有利于学生们形成良好的德育觉悟。要以班级为单位加强校规校纪建设,并通过社团定期开展的志愿服务使受教育者得到良好校风的熏陶,为志愿者精神的培育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二,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践是认识产生的根源和发展动力,通过各种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使志愿者在实践中切实领悟到志愿者精神的内涵,并增强参与意识、责任意识,为志愿者精神的培育提供载体和保障。

3.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比其他教育具有更广阔的空间,能够直接有效地促进志愿者精神的培育。特别是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由于道德失范问题的出现,志愿者精神适应了个人和社会的转型需要。

发挥社会教育对培育志愿者精神的作用,要做到培育和壮大民间志愿服务组织,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并以此为契机,加强对社会集体主义、利他主义、人道主义的宣传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志愿者,更要面向所有公众,形成一种社会共识。

4.网络教育。互联网在资源整合和信息传递共享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我认为可以在网络教育中探索对志愿者精神培育工作的创新突破口,这需要我们打破旧观念,突破思维定式,实现志愿资源效用和有效整合的最大化。

发挥网络教育对培育志愿者精神的作用,要建立健全志愿者数据库,实现志愿资源共享和科学调配,并通过专业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志愿服务的网络化管理和人性化安排,促进和实现我国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建立“时间储蓄”机制,将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记录下来,等需要时以此为根据从道德银行中支取服务。

(三)完善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1.加快志愿服务法制化体系建设。这包括志愿服务保障机制中的管理机制、注册机制、招募机制、培训机制、评估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经费保障机制、激励机制、责任机制等九类的法制化体系建设,使志愿服务有法可依,并在法律法规的保障下顺利发展。在修改和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提高志愿者的法律意识,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能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解除志愿服务的后顾之忧。

2.建立人性化的激励机制,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志愿服务是一项需要倾注感情和精力的事业,必须建立人性化的志愿者激励机制,包括自我激励、组织激励、社会激励等。在对志愿者进行激励的过程中,管理者首先要了解志愿者参与志愿行动的动机和需求,以人为本,抓住激励的关键因素,科学运用好内外两种激励方法。

3.完善政府管理模式,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出台明确的支持政策,整合志愿者组织管理机构,加强监管。建立志愿服务专项基金,采取政府补贴、社会捐助等途径,加强资金保障,完善志愿组织的财政投入和筹资方案,以保障志愿服务的稳定发展。

4.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需要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信息交流机制、志愿者组织管理和激励机制、意外风险保障机制,探索培育志愿者工作的制度规范,实现志愿者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芦伟.志愿者精神的文化特性及其社会价值取向[J].理论探讨,2011,(4):29-31.

[2]郑宁.我国志愿服务保障机制法治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新疆科技论坛,2009,(1):12-16.

[3]蒋新红.我国志愿者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前沿,2011,(14):122.

[4]孟凡平.我国推进志愿者精神培育工作的思路与举措[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6):68-69.

猜你喜欢
障碍培育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Unable to read as a teen, now a PhD student儿时读写难,现今已博士
跟踪导练(四)2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走,找对策去!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