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芝麻的烧饼

2013-04-25 07:05文/梁图/喻
读者(乡土人文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南飞三哥荸荠

文/梁 琴 图/喻 梁

没有芝麻的烧饼

文/梁 琴 图/喻 梁

妹妹出生于荒年饥岁的1963年。伴随着饥饿的阴影,妹妹的到来对于已经疲惫地拖着7个孩子的父母而言,几近于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妹妹出生之前,父母便打算将这个孩子送人。有一位中学校长膝下无子,指定要收养一个男孩。父母觉得这户人家家境不错,便一口应承了,还专门从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中摘取“南飞”二字,作为这个孩子的名字。然而,母亲生的是女儿,校长家是去不成了。妹妹的名字也由“南飞”改为“南菲”,改了名字的妹妹,依然不知要飞落谁家。

热心的街坊杨婶介绍了郊区一户人家,男人在城里的工厂做钳工,女人是村里的“凤辣子”,养鸡、种菜一把好手,正想要个读书人家的女儿。杨婶领着我们一大家子去郊外,好似去春游,大大小小一群毛孩子一齐跳进荸荠田里,等不及村里人拿锹来铲,就自己动手挖,边挖边吃,抹了一嘴的泥巴。

听说城里的孩子喜欢吃荸荠,那“凤辣子”立马风风火火挑了满满一担送到家里。我们美滋滋地吃完了荸荠,这才想起要把妹妹送人。妹妹换了一担荸荠,顿时,兄弟姐妹个个傻了眼。

这可怎么办呢?平日寡言的大哥提议:“我们决不遗弃妹妹,大家一起戒饼,省下买饼钱来抚养妹妹。”

原先,我们每个月都踮起脚来盼着父亲发薪水的日子。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平时我们是没有一分零花钱的,只有那一天才可以自由地挑选半斤饼打牙祭。大哥挑最贵的蛋黄酥;二哥刚喜欢茶饼、桃酥;三哥永远啃硬邦邦的“屁股饼”—那圆鼓鼓如小儿屁股般的海参饼,按三哥的话说,经饱;三姐精细,专选东南饼庄的豆角酥。我是小七,灯芯糕、冻米糖、兰花片,每回都拿不定主意。哥哥们吃饼都是三下五除二就下肚了,我和三姐会藏。三姐藏饼的功夫纯熟,绝少被哥哥们发现。我则床底下、杂柜里,东藏西塞,以致自己都找不着了。半斤饼可真是那时最为奢侈的享受了,但是,为着骨肉亲情,我们义无反顾。

老姑父听说我们兄妹少年侠气,奋力挽留小妹,感动不已。他是曾经的大盐商,养了一只“乌云踏雪”的猫,这只猫比人还金贵,老姑父专门为它订了牛奶。威严的老姑父传出话来,把那牛奶分一半给菲儿。有了姑父伸出的援助之手,加上我们兄妹一诺千金,最终保住了这个妹妹。

喝着“猫奶”和稀粥熬成的米汤,妹妹一天天长大了。等到妹妹可以啃烧饼了,我就自告奋勇,抢着去给妹妹买烧饼。冬日的烧饼铺炭火通红,屋内弥漫着喷香的味道,我一边吸着鼻涕,一边眼盯着炉壁,心里比较着烧饼的大小,等着一个大点儿的出炉。然而往往将那个中意的拿到手上,又觉得案板上的那个似乎更大些。

捧了烧饼,我并不急于回家,全神贯注于烧饼上的芝麻。我知道,烧饼是妹妹的口粮,断不敢偷吃一口,只敢抠上面的芝麻。我一路边走边抠,走到家门口,芝麻还没有抠完,就躲在门外,直抠得烧饼上一粒芝麻也不剩,才推开家门。隆冬凛冽的北风刀子似的刮着脸颊,那个专心抠芝麻的孩子却浑然不觉。

客居京城一晃10年,我悠然想起三哥的妙语:“小时候,小七买的烧饼,永远是没有芝麻的。”

(樱 桃摘自《文汇报》2013年1月16日)

猜你喜欢
南飞三哥荸荠
成龙标
三哥的麦地
三哥的麦地
挖荸荠
送“鸟”归家
荸荠不说话
荸荠不说话
一剪梅·留守儿童
孤雁
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