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之爱

2013-04-25 07:05陈心启
读者(乡土人文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交配雌性螳螂

文/陈心启

图/辛 刚

动物之爱

文/陈心启

图/辛 刚

雄性动物的爱主要是献给异性,而雌性动物则主要把爱献给后代,绝大多数动物对年老的伤残个体都冷漠无情……动物社会,自然选择的最高目标是基因的传递,而不是个体的生存。

受物质支配的爱

在种类极其多样的动物中,异性之爱与母爱形形色色,种类之间也不尽相同,但同一物种应是大致相似的。很少看到成熟的公鸡在找到食物时独自享用,不让其身旁的母鸡分享。但是,一旦将公鸡阉割,这种现象就不存在了。可见爱也是受物质支配的,是某种激素在起作用。也就是说,不论是异性之爱还是母爱,概莫能外,都是受某种脑垂体荷尔蒙和有关基因调控的。

美国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做过一项研究,通过改变基因的表达,把滥交的雄性草甸鼠变成“忠贞”的好丈夫。草甸鼠通常在交配之后就对伴侣失去兴趣,而其近亲草原鼠则基本上坚守“一夫一妻制”,雄鼠长期守护着雌鼠。这主要是因为草原鼠前脑中的后叶加压素有较高的表达。研究人员通过给雄性草甸鼠的前脑注入后叶加压素基因,使其变为“专一”的好丈夫,在交配后仍能够和雌鼠依偎在一起。

我的邻居孟太太家养了一只雄性波斯猫,通体雪白,两只眼睛湛蓝,是一只难得的猫中“高富帅”。但是,令人心烦的是,在猫发情的季节,夜间窗外经常有多只野猫“叫春”,打闹不停,影响人们的休息。孟太太迫不得已,只好把此猫送到兽医那里做了阉割手术。术后第二天夜间,窗外仍然聚集了多只喧闹的野猫,但此波斯猫已无精打采,昔日的帅气毫无踪影,勉强站立在窗台边,隔着玻璃向窗外的“女友”们打招呼,发出的声音有气无力,好像在说:“本帅哥已今非昔比,望太太、小姐们见谅,切勿再来打扰,幸甚!”看来,它传达的信息必是准确无误的,“女友”们随即纷纷离去。到了第三天、第四天,还可见偶然来访的异性,此后便一片寂静,只剩下窗外苍茫的夜色了。

杀戮,以爱之名

爱是服务于传递优秀基因的,而传递基因的关键载体是母亲和子女。因此,在动物界中,极少发现雌性虐待子女的现象,但对老公就不一定那么客气了。例如,雌性螳螂、狡蛛和黑寡妇蜘蛛在交配后,常把老公当点心吃了。这或许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螳螂、狡蛛和黑寡妇蜘蛛在交配后,身怀六甲,腹中的幼儿极需要营养,只好牺牲老公了。有趣的是,雄螳螂通常是在交配尚未结束之时就被“爱妻”咬下头颅。悦目金蛛的雄蛛在交配前会顽强抵抗,但交配后就放弃抵抗,乖乖地让雌蛛吃掉。雄性日本红螯蛛甚至会“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供幼蛛食用。白痣泥蜂是食肉蜂,捕食蜜蜂或黄蜂等,若捕猎失败,为了幼蜂,雌蜂也会把雄蜂勾引到巢中来,将其螫得全身麻痹,但仍保持鲜活,供幼蜂食用。有些种类的蜘蛛妈妈,在食物匮乏的情况下,也会献出自己的身体,供幼蛛食用。人们将此种现象解释为:割此爱,补彼爱,一切为了传递自己的优秀基因。

据报道,约有80多种雌性动物,主要是蜘蛛、螳螂和蝎子一类,会在交配前后吃掉自己的伴侣。

在自然界中,不仅有吃老公者,也有吃老婆、吃孩子和吃兄弟的。例如,白鹭母亲在看到强壮的子女残杀弱小的弟妹时,常冷眼旁观,无动于衷。有些鼠类产子后,会把最弱小的幼鼠吃掉,以保证其他幼鼠的成长。行为不同其理则一,显然并非由于母亲对子女的偏心所致。因为自然选择的最高目标是基因的传递,而不是个体的生存。

(流年紫摘自《森林与人类》2013年第5期)

猜你喜欢
交配雌性螳螂
为什么萤火虫会发光
螳螂
被做了手脚的“结婚礼物”
交配的最佳工具
大熊猫
螳螂
螳螂
五月的“雪”
对几道自由交配(随机交配)考题的反思
说说“自交与自由交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