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声如洗

2013-04-25 07:05刘文波
读者(乡土人文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鸟声乡间喜鹊

文/刘文波

图/郭德鑫

鸟声如洗

文/刘文波

图/郭德鑫

鸟声如洗,用来形容乡间的时光最是相宜。酣睡的早晨总是被鸟叫声惊醒,鸟是惜时的尤物,不会把大好的时光抛掷在温暖的鸟巢里。

鸟声清澈,如同茂密的森林里将潺潺的流水声传出几里外的小溪,让人心旷神怡,通体皆畅,如饮佳醪。

鸟声常是来自乡间平常的鸟,平常得就如闾巷人家的老邻居,闭了眼也能分辨得出来:叽叽喳喳,声如雨打荷叶的是麻雀,总是扎堆聚在一起,仿佛有说不完的家长里短;声音清亮、悠扬的是布谷鸟,也叫“杜鹃”,它的叫声如晨钟暮鼓般清越,回荡在村里村外、田野山林,足以清耳静心;堂前燕子的叫声是欢快的,它们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相亲相敬,透着安泰平和之气,因此,有燕子栖于堂前檐下,总是让人欢喜的;枝叶繁茂处,声如老人打鼾的总是斑鸠,它们很少露出身影,那种老气横秋的声音常常引人联想,如堂前的儿孙学着祖父祖母佝偻着腰、拄着杖,还不住地咳啊咳,用掉尽了牙的牙床品咂着果品饭蔬的样子。

鸟声是挂在屋檐下的干辣子、黄烟叶子,乡间的日子总少不了它,日子寡淡了,来一颗;日子清闲了,来一片。然后眯起眼,蹲在向阳的墙根里,尽情地回味着。阳光从布满灰尘的檐檩缝隙里泻下来,洒在人的脸上,于是便有了一脸的沟沟坎坎。心神迷离地听着耳边清亮的鸟鸣,那日子可真是悠长啊。

当然,还有其他的鸟。喜鹊背上总驮着一片积雪,是那化不掉的冬天吗?它总将喜庆的消息从一个枝头传到另一个枝头,从一个村庄传到另一个村庄。而与喜鹊形影相随的是乌鸦,乌鸦往往比喜鹊飞得更高,它用足够的冷静来解析着生活的悲喜,不管你喜不喜欢。

有雀跃于白日的鸟,就有为我们守着黑夜的鸟。猫头鹰是黑夜的看护者,是夜里唯一醒着的鸟。它那据说能转动180度的脖颈,既能看清眼前,又能看清身后。它冷静、乖戾,刺穿夜色的叫声往往让人毛骨悚然,它的提醒常让那些心怀鬼胎的人感到不安。

大雁排出壮观宏大的雁阵,带着一掠而过的风声,从我们头顶上飞过。它们追逐着阳光和温暖来回奔波,它们知道风景不在此岸就在彼岸,飞过辽阔的岁月,总会有阳光照耀自己。

这些鸟中,麻雀显得庸常、卑微,它们体态瘦小,羽毛蓬松,头上的褐色羽毛如一顶土里土气的皮帽子。它们在枝头休憩时,常将脑袋缩进有厚厚绒毛的脖颈里,活像一个穿着羊皮大袄、缩着脖子的马车夫。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它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与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质,和树叶、土地是最亲密的联盟。看到兔子和鹧鸪的时候,你不会觉得它们是禽兽,它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仿佛飒飒的树叶一样。不管发生怎样的革命,兔子和鹧鸪一定可以永存,像土生土长的人一样。不能维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是贫瘠无比的。”其实没有这些乡间的鸟鸣,田野更是贫瘠无比的。

与城里热闹的鸟市相比,乡间的天空显得日渐冷清,一些曾经如云彩一般编织着我们生活的鸟儿、鸟鸣,渐渐地稀落了,如北风里凋零的落叶,让人忧伤。然而让这些发生的,其实是我们的黑洞洞的枪口和饕餮的肠胃。

鸟儿是乡村天空中缤纷的花朵,很难想象没有鸟儿的身影和鸣叫的天空会是多么的空虚和寂寞。一个村子的老去,不仅是因为日渐稀少的牛哞、犬吠和炊烟,更大程度上是失去了喧哗的鸟声。村落,其实就是一个悬挂在葱茏树木间的大鸟巢,没有了鸟声如洗的美好,我们的巢穴不也成了一个日渐朽烂的鸟窝?

(萧 然摘自《知识窗》2013年第5期)

猜你喜欢
鸟声乡间喜鹊
喜鹊为什么叫“喜鹊”
乡间池塘荷花美 绘就乡村新画卷
叽叽喳喳的小喜鹊
期待
奔走在乡间的电影放映队
七种鸟声
大都市
闲情
再活一次——散文集《乡间游戏》创作谈
喜鹊搬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