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肠损微观证素及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2013-04-25 09:39华志云赵智强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病性证素病位

华志云,赵智强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目前,结肠镜已成为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手段,笔者试图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结肠镜病理所见与证素的关系,进而从微观领域探讨其中医证素与常见证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89例,全部患者入院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1]中UC的诊断标准,男45例,女44例,年龄22~83岁,平均52.5岁,病程1年以内19例,1~10年62例,10年以上8例。

1.2 方法

1.2.1 建立UC活动期肠损局部微观证素诊断标准 根据朱文峰《证素辨证学》[2],结合肠损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制定如下。1)湿:①黏膜水肿;②黏膜糜烂(色淡白)(小片分散,大片融合);③黏液渗出或脓性分泌物。2)热:①黏膜充血;②溃疡(色鲜红)(小片分散,大片融合);③质脆易出血(轻触出血,自发性出血),色鲜红;④血管增粗(色红赤);⑤黏膜红斑;⑥隐窝脓肿;⑦淋巴组织增生。3)痰瘀:①黏膜色暗红;②出血色暗红;③血管增粗、模糊(色暗);④粗糙,颗粒样改变;⑤疤痕形成;⑥假性息肉;⑦黏膜桥形成;⑧肠腔狭窄;⑨结肠袋病变(变浅,变钝或消失);⑩腺体增生。4)毒:①或肠损面积大,波及广泛结肠,甚至全结肠;②或肠损严重,如肠壁黏膜广泛出血、坏死、剥脱、大量黏液脓血、大片浅溃疡形成、肠穿孔、广泛结肠袋消失,或病程日久癌变等。5)虚:①黏膜苍白(阳虚或血虚);②出血色淡红(血虚);③黏膜干燥、萎缩(阴虚)。6)寒:黏膜色白,渗出较清。

1.2.2 观察与统计 由于病例所附肠镜照片有限,故本研究主要根据肠镜照片与病理报告描述进行。将各种肠损表现及病理学特点进行分类分析,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统计各种肠损及病理表现出现的频数、所占百分比等。

1.2.3 探讨证素与证型 根据微观肠损的形态表现与病性证素的对应关系,得出病性证素,通过与病位证素的有机结合,得出微观常见中医证型分布,并与宏观证型分布作初步比较研究。

2 结果

2.1 关于微观辨证

2.1.1 病位证素 直肠21例(23.5%),直、乙状结肠22例(24.7%),左半结肠13例(14.6%),区域性结肠炎2例(2.2%),全结肠31例(34.8%)。肠损部位主要在结肠与直肠,故大肠为主要病位证素。

2.1.2 病性证素及所占百分比 见表1。病例全部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溃疡主要以红赤为主,苍白较少,糜烂多伴见渗出。统计各病性证素出现频数及百分比,即统计包含对应诊断指标的中的1项或多项,其中包含多项的计为1次,故热85例(95.5%)、湿82例(92.1%)、痰瘀62例(69.6%)、毒34例(38.2%)。

表1 89例UC活动期结肠镜病理所见与证素关系 例(%)

2.1.3 病性证素在不同病位的分布 见表2。

表2 89例UC活动期病性证素与病位的关系 例

2.2 微观证型分布 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常见病位证素为大肠,常见病性证素依次为热、湿、痰瘀、毒,按病性证素出现比例,并与病位证素有机结合,依次得出常见证型依次为大肠湿热证、大肠痰瘀证、大肠热毒证、大肠湿毒证等。

3 讨论

3.1 关于微观病位证素 本病活动期肠镜下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结、直肠黏膜损伤,故大肠为主要病位证素。传统中医认为,大肠可分为回肠和广肠,回肠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回肠和结肠上段,广肠相当于乙状结肠和直肠。本病起病多从广肠出发,逆行向近端发展,当病位延至回肠时,实已累及整个大肠。

3.2 关于微观病性证素 由表1可知,肠损主要表现为多发糜烂及溃疡,局部红赤、渗出等,故热、湿为最为常见病性证素。“离经之血即为瘀血”,瘀血阻滞肠络,肠腑气血失和,水液运行失调,凝聚成痰,痰瘀搏结,形成息肉、黏膜桥等有形之物,或伴见结肠袋病变,尤其是慢性复发型患者,更为多见。因此,瘀、痰亦属重要病性证素。有研究[3]认为微血栓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发病原因,血小板在UC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证明了血瘀这一病性证素的存在。少数患者,痰瘀阻滞,久病酿生癌毒,形成癌瘤肿块;或急性暴发起病,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并有贫血、消瘦与衰竭等;或伴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多发性关节炎、败血症等并发症,由于致病剧烈,病情凶险,其病性证素又与“毒”相关[4]。病例病理均表现为活动性炎症,充血红赤中医认为与热有关,故病性证素为热;而糜烂渗出,病性证素应为湿;腺体增生,其病性证素当为痰瘀;而异型增生,西医认为属于癌前病变,进一步发展有可能转变为结、直肠癌,故病性证素似为瘀与癌毒。

3.3 关于微观与宏观证素的异同 从宏观角度研究,脾虚湿热证为44例、大肠湿热证19例、脾虚湿蕴证10例、脾胃虚弱证6例、寒湿困脾证4例、肝郁脾虚证2例、脾肾阳虚证2例、阴虚湿热证1例、湿热血瘀证1例等,涉及病性证素有湿、热、寒、瘀、气滞、虚(阳虚或阴虚),病位证素有脾、大肠、胃、肝、肾。与微观证素比较,二者在病性证素上均涉及热、湿、瘀,在病位证素上均有大肠。宏观辨证时对病性证素的认识往往不够深入,如临床部分患者肠损非常严重,但临床表现可能不太明显,往往不利于指导辨证;而微观证素寒、虚、气滞、肝、肾、脾、胃等则较难表达。目前临床对于肠镜结果的利用往往只限于病名的诊断,肠损的具体表现及与中医辨证的关系常被忽略,且还存在证型分类不够统一,证名不够规范的问题。部分医者以症套证,辨证结果难以准确。笔者以为,临床辨证时若能以微观证素辨证的精准为主,结合宏观辨证,这样既可弥补微观辨证的不足,又可使辨证更精确与全面,并由此规范辨证,从而更有效地指导治疗。

3.4 临床启迪 1)临床针对病性证素进行治疗时,应结合病位而有所侧重。如不同病位,其病性证素分布有所不同,广肠部位常见病性证素为湿、热、痰瘀、毒,而回肠部位常见病性证素则为痰瘀、湿、热,但当病变累及整个大肠时,病性证素依次可为热、毒、湿、痰瘀。2)病性治疗,应针对热、湿、痰瘀、毒等病性证素,分别以清热、化湿、活血化瘀、祛痰软坚、凉血解毒等法为主。湿热者,治以清热化湿为法,以芍药汤、白头翁汤等加减;痰瘀者,应配伍八月札、石打穿、莪术、海藻、炙僵蚕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以利结肿消散;热毒者,应重用地榆、败酱草、紫草等清热解毒凉血之品;湿毒者,重用黄连、黄芩、黄柏、苦参等燥湿解毒之品。

[1]欧阳钦,胡品津,钱家鸣,等.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8,12(2):139-145.

[2]朱文峰.证素辨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杨龙,徐周敏.锡类散灌肠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6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8):49.

[4]赵智强.中医毒邪学说与疑难病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病性证素病位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和中医证素分析
脾系藏象病位与病性特征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蓄血证病机病位探析
基于“风痰瘀虚”的高血压脑小血管病病性证素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研究
八珍汤加味序贯中药包热熨治疗气血两虚型子宫腺肌病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伤寒论》三阳三阴病证的证素辨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