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性和安全性

2013-05-06 07:40杨桂仙赵东凯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抗栓川芎嗪丹参

杨桂仙 赵东凯

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性和安全性

杨桂仙 赵东凯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7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分为丹参针加川芎嗪针组、丹参针组、阳性对照组各24例,同时联合中药给予常规抗栓治疗,并对中药的疗效性、安全性进行观察。结果三组患者的中医证候及临床疗效均有改善,效果最为显著的是丹参针加川芎嗪针组和丹参针组。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等相比,均未发生异常变化。结论抗栓治疗配合活血化瘀中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且严重出血性事件发生概率较小,可通过联合应用对患者病情进行治疗。

中药;活血化瘀;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形成的血栓并导致急性心肌缺血、缺氧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的病症[1]。依据其病理生理特点,可通过抗凝血酶、抗血小板等方法进行治疗。活血化瘀类中药可使冠脉循环得到有效改善,使心肌耗氧量得以降低,对心肌梗塞的预防具有重要作用,并起到改善血液流变学的良好作用。对此,我院在常规抗栓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对ACS患者进行治疗,并取得满意疗效,进一步证实了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AC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72例,男41例,女31例;年龄26~88岁,平均年龄61.5岁;其中42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为急性心肌梗死。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丹参针加川芎嗪针组、丹参针组、阳性对照组(非活血化瘀组)各24例,且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全部患者给予规范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介入、抗栓等治疗;其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给予抗栓治疗。抗栓治疗主要为抗血小板及抗凝,抗血小板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硝酸酯类、他汀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降糖降压等。丹参针组利用丹参针2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脉点滴,每日1次,同时口服中药汤剂,处方:延胡索10g、红花10g、丹参15g、枳壳l0g、川芎10g、郁金10g、桃仁10g、赤芍15g,每日1剂;给予阳性对照组中药汤剂,处方:布渣叶15g、神曲10g、麦芽30g、谷芽30g,每日1剂;丹参针加川芎嗪针组丹参针20mL、川芎嗪针80mg,各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脉点滴,每日1次,中药汤剂口服,处方与丹参针组相同,每日1剂[1]。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参照1993年卫生部制订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临床综合疗效进行评定,参照《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中医证候计分标准对中医证候疗效进行评定[2]。对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不良事件、出血事件等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丹参针加川芎嗪针组、丹参针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阳性对照组,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三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2 疗效对比三组患者疗效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治疗总有效率均较高,达到85%以上,具体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的疗效对比(n,%)

2.3 安全性分析相比于治疗前,患者的大便常规、尿常规、血常规、肾功能、肝功能、凝血功能等均无异常变化,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2例患者中,15例患者发生消化道不良反应,包括大便潜血阳性及腹泻等。其中阳性对照组大便潜血阳性2例,丹参针加川芎嗪针组腹泻4例、大便潜血阳性1例、腹痛2例,丹参针组腹泻4例、大便潜血阳性2例。不良反应发生后,给予腹泻者口服培菲康、黄连素得以好转;大便常规潜血阳性者多数具有慢性胃炎等消化道疾病史;丹参针组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于静滴丹参针后第4天发生血便达80mL,提示为混合痔出血,并禁止皮下注射法安明的使用。此外,全部患者未发生严重的出血事件及恶性心律失常、出血性卒中、过敏反应等症状。

3 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因心室重构、心功能受损使血流逐渐缓慢且血液瘀滞,此时血液流变学发生变化,受损的内皮细胞均会促使凝血酶、血小板活性的增强,同时血液成分也会发生变化。药理研究显示,丹参注射液对缺血区冠脉进行作用,可扩张冠脉使血流量及心输出量得以增加,最终促使心肌灌注压提高,并在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功能及血液黏度降低的条件下对缺血区心肌的高血黏状态进行了改善[3]。川芎嗪对心血管的电生理、药理作用与钙离子拮抗剂相似,可促使血液流变的良好改善,具有降低血脂、降低血液黏度的显著作用,可有效治疗冠心病血瘀证。本组病例中,丹参针与川芎嗪合用在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评定方面,均显著优于阳性对照组,说明活血化瘀中药的合用可较好的促使临床疗效的提高,证实了活血化瘀中药与抗栓治疗联合治疗ACS患者的实践价值。

全部患者治疗前后,观察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血、尿常规,均未有异常变化的发生,而消化道症状则是出现不良反应最多的症状,采取对症措施治疗后方可持续进行使用。本组患者均未发生抗栓药物停用、中药注射液停用的现象,说明药物使用的耐受性较为良好。另外,丹参组有1例出现较为严重的出血事件,参照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制订的标准[4],对非严重出血、消化道症状等不良事件进行判断,提示与中药注射液因果关系为“可能”。相关报告指出,缺血性卒中的发生与患者高龄、颈动脉中存在粥样斑块、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梗死等问题有一定的关联。目前,抗栓药物与活血化瘀中药联合治疗ACS患者引起的缺血性事件的相关报道并不多。且证明活血化瘀中药可促使缺血性事件发生的相关实验研究也未报道[5]。当然,根据药理作用的相关特点,联用抗栓药物和活血化瘀中药发生血性不良事件的几率最大,而本组丹参针加川芎嗪针组、丹参针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出血性事件。

总之,联合抗栓与活血化瘀中药应用于ACS患者的治疗中,可取得满意疗效,严重出血性事件等现象也不容易发生,经证实可以通过两种药物的联合对患者进行治疗。同时对于高龄患者,需要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以促使相关事件的有效预防和避免。

[1]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

[2] 刘德桓,许真真,郭伟聪.冠心病心绞痛395例中医证型特点探讨[J].中医杂志,1995,36(10):617-618.

[3] 马湖蕊,贾云,龙风昌.川芎素对冠心病血瘀证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12):53.

[4] 陈士良,高谊,辛卫鹏.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缺血区冠脉循环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05):972-974.

[5] 沈绍功,王承德,闫希军.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15-25.

R285.6

A

1673-5846(2013)02-0238-02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

赵东凯,邮箱:DONGKAIZHAO@163.com,电话:13596088159。

猜你喜欢
抗栓川芎嗪丹参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丹参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川芎嗪治疗脓毒症的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
两种不同抗栓治疗对冠心病心房颤动支架术后病人疗效及安全性的分析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二十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成功召开(三)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的可行性探究
脑梗死应用辛伐他汀联合抗栓治疗的临床观察
28例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致不良反应应急处理措施及经验
川芎嗪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