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镜子”

2013-05-14 13:38杨学武
杂文选刊 2013年2期
关键词:红高粱领奖台魔镜

杨学武

当一个人站在最高领奖台,倘有人给他(她)送上的不是“鲜花”(赞美)而是“臭鸡蛋”(批评),领奖者怎样对待?是拱手笑纳还是怒目相向?常见有的人是一笑了之,有的则是一怒而不了了之。

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在大多数人送上“鲜花”的同时,也有极少数人送上了“臭鸡蛋”。莫言怎样对待?我开始替他“捏一把汗”,担心他情绪激动,以一个举世闻名的大人物的架势,对“送蛋”者横眉冷眼嗤之以鼻;担心他失去理智,怒气冲冲表现出一副“老虎屁股摸不得”的样子,或要求有关部门对“别有用心”的“捣蛋”者进行“严肃处理”,或不惜重金聘请律师将“不知天高地厚”的“送蛋”者送上公堂“绳之以法”。

我对莫言的担心绝非杞人忧天,因为无论是在盛行专横跋扈的官场还是在盛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界,“老虎屁股摸不得”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然而,出乎我的意料,莫言以平静的心情、宽容的态度、谦逊的精神,将那些沸沸扬扬、激烈尖锐的批评一一“笑纳”之。让我感到欣喜的是,莫言比较坦诚地承认那些批评让他“感觉不舒服”,但他终于克制住不使自己的头脑发热发昏,冷静地想到那些批评“还是有它的道理”。更让我感到钦佩的是,莫言还“超凡脱俗”地认识到一种对待批评的良策——借助于“镜子”,当自己的旁观者。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坦率地说,将近一个月来,我经历了一场人生的洗礼。围绕着诺贝尔文学奖这个问题诸多的争论,如同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看到了人心、看到了世态,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也看到了我自己。曾经有人不解地问,什么意思?为什么会通过这个看到自己?我想说,这其实是时代提供了一种可能。十年前,没有互联网的时候,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那个时候我们只能看到报纸,只能听到别人传谁谁谁怎么评价我。现在,面对庞大的网络,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想法都可以在上面展现,包括对我的赞誉,也包括对我的尖刻嘲讽、挖苦。特别是后者,尽管让我感觉不舒服,但我想还是有它的道理。所以不论是批评还是赞扬,都是对我有利的。我有一种感觉,我现在被放在了社会的显微镜下,我看到这个人不是自己,而是一个叫‘莫言的写作者,而我自己,反倒变成了一个旁观者,站在旁边,看到大家指指点点、纷纷评价,这样的机会可谓千载难逢,我必将是受益终身。”

我由此想到,莫言到底是吃红高粱长大的,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都实实在在。虽然他后来进了城当了官出了名,但他心系红高粱地,不忘高密父老,依然保留着农民的淳朴和诚实的本色。出身农民而不忘记不背叛农民,这正是莫言的独到可贵之处。而正是高密的红高粱地为他提供的特殊养分,才使他的文学创作“丰乳肥臀”起来,得到全世界读者的青睐,从而走上诺贝尔的领奖台。似乎可以说,没有高密,就没有莫言;不是农民,就不是莫言。

莫言的“镜子”是一个“魔镜”,从它的正面,可以看到自己的美丽;从它的反面,可以看到自己的丑恶。在网络遍天下的当今世界,专制主义、神秘主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网络这个“魔镜”面前,一切“妖魔鬼怪”都将原形毕露。莫言从“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另一面”,但愿更多人尤其那些达官名人们,能够以莫言为镜。

猜你喜欢
红高粱领奖台魔镜
红高粱
滑冰
聚焦东京奥运会(五) 他们,创造了奥运历史
慎独
莫言自称再也写不出《红高粱》了
我的小“魔镜”
打开,打开
走近红高粱
魔镜城
数字与“魔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