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莫言远离喧嚣

2013-05-14 13:38万润龙
杂文选刊 2013年2期
关键词:中国作协诺贝尔文学奖扎根

万润龙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读者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作家莫言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使他的作品、他的演讲,以及他的获奖,成为众说纷纭的话题。褒者有称其为“为国争光”的,有称“综合国力提升”之象征的,有称“普世价值体现”的,也有称“登临文学顶峰”的,不胜枚举;贬者不多,不以为然的不少,不以为然者中大多是莫言的同行或是文学评论家。而让我大感意外的是,在对莫言作品和莫言获奖的认知上,中国作协与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居然如此大相径庭。

就在莫言获奖的当晚,代表中国作家群体最高组织的中国作协在其官方网站所致的贺词中将莫言的获奖看做是“中国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意义”,“表明国际文坛对中国当代文学及作家的深切关注”,称赞莫言“从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命运和奋斗中汲取思想力量,以奔放独特的民族风格,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

而在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上,瑞典文学院诺奖委员会主席瓦斯特伯格给莫言的授奖词却依然显示其攻击性。他称赞“莫言是个诗人,他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他有技巧地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遗憾的是,中国所有的主流媒体都没有转发瓦斯特伯格一千来字的授奖词,只是以“节选”的办法做了“技术处理”。

我最赏识的是莫言的大智若愚。从神情的宠辱不惊,到出席授奖仪式“忘带演讲稿”的巧妙率性,以及平和随意、妙语连珠的故事。听到莫言受奖演讲的结束语“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的没有用处”,想到莫言被人诟病的抄写《讲话》以及他对央视记者提问“您幸福吗”时的一句“我不知道”,笔者的脑际跳出了词组“农民式的狡黠”。莫言是中国作协副主席,他需要参与体制内的活动,但这并不影响他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考,更不影响他的写作。

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莫言的许多言行可圈可点。他断然拒绝了陈光标的赠送别墅,显示了与商业浮躁的格格不入;他谢绝了家乡官员在他获奖之后的种种荣誉性建议,表明了不图虚荣的厚道本色;尤其是他在包括获奖演讲、接受采访在内的多种场合均表达了自己最大的意愿: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希望回到平静的生活中继续自己的文学创作。

莫言以往的成功,源于他的扎根生活。正因扎根生活,才有他小说世界里的品德和残酷的交战,才能让阅读者的阅读过程宛若文学探险,才能让莫言引起的文学浪潮席卷中国和世界。如果我们还希望莫言未来的文学依然精彩,就尊从他的意愿,尽快让他远离喧嚣,回归生活,潜心创作。

【原载2012年12月20日《中华工商时报·观点》】

猜你喜欢
中国作协诺贝尔文学奖扎根
让雷锋精神的种子扎根学生心田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扎根
为何今年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扎根课本 借题发挥
中共中央委员、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及省上领导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
何建明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
诺贝尔文学奖VS茅盾文学奖,谁更能反映中国文学的真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