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章被删,你急什么?

2013-05-14 13:38彭健
杂文选刊 2013年11期
关键词:史铁生风筝语文课

彭健

今年新使用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鲁迅的文章《风筝》被删了,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则代替了这一以亲情为主题的文章。这一变动经媒体曝光后激起轩然大波,许多人对这一做法提出质疑,甚至有人开始怀念鲁迅。

这次被删掉的课文其实共有九篇,与鲁迅的《风筝》一道退出的,还有沈复的《童趣》、蒲松龄的《山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等文章,但后者并未引发太多关注。若说是作者名气使然,其他被“动刀”的作者也都名头不小,别人删得鲁迅就删不得,这样的情形耐人寻味。

在许多人眼中,鲁迅恐怕远不是“作家”二字所能概括的。有人喜欢鲁迅,因为他够革命、敢批判,一针见血,“一个都不宽恕”。有人不爱鲁迅爱胡适,因为在他们看来,今日之中国更需要改良、宽容和温厚的共同价值。而面对靡靡之音泛滥、批判之声式微的现实,亦有人担心鲁迅的退出是一个不妙的信号。

语文教材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更会通过精选的课文塑造孩子的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讲,课文的难易除了需符合教育规律,还应具有精准的价值指向,人们乐于从其微妙的变化中窥探社会乃至国家变化之微妙。

仔细读了读鲁迅的《风筝》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感触很不一样。我不想给出文章孰优孰劣的判断,却愿意分享一下“意外的收获”。在搜索《风筝》一文时,看到了这样一段教案内容:善于解剖自己的鲁迅先生,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反思,抨击了旧中国封建家长制的罪恶……而在《秋天的怀念》一文后面,则有以下关于史铁生的文字: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前面的文字让人感觉熟悉无比却浑身不自在,后面的文字则让人有了更多想象和期待。

谈及鲁迅的文章被删一事,有一种观点认为,让孩子过早接触鲁迅,不如让他们接触宫崎骏、自然科学以及课外活动;初中生的阅读,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多在知识、孩子气等浅表层面,在一定年龄段进行一定的阅读。对于这种看法,我不反对前半部分,也不赞同后半部分。中国的语文课本内容,有些确实刻板无趣,不够鲜活现代,但即使是中学生,也不一定只适合停留在“知识、孩子气等浅表层面”。

譬如美国的语文教材就很难,课本的内容包括“论公民的不服从”、“葛底斯堡演说”、“ 不满、觉醒与反抗”等,推荐的书目则多是《杀死一只知更鸟》、《十二怒汉》、《独自和解》一类。回到我们自己语文课本内容的设置,或许某一位作家的入选和退出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入选的文章能够饱含更多指向公民权利、批判精神、人情人性的元素,关切现实、合乎现代文明的价值,一些人之所以为鲁迅的《风筝》被删着急,大概也与此有关。

【原载2013年9月5日《晶报·自由谈》】

猜你喜欢
史铁生风筝语文课
语文课文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历时七年精心编纂《史铁生全集》出版
路过史铁生的情感世界
学做风筝
《史铁生作品全编》出版
听史铁生讲故事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