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登效应

2013-05-14 16:53安娜·帕拉西奥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26期
关键词:厄瓜多尔克里姆林宫美俄

安娜·帕拉西奥

前美国国家安全局合同工斯诺登不断地泄露保密情报,这激起了关于隐私和国际法的激烈争论,不幸的是,这一争论盖过了斯诺登行为的地缘政治影响。事实上,斯诺登披露的美国监视计划及其本人为避免引渡而做的斗争,反映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对美国外交关系问题的首肯态度。

与其他近期美国总统相比,奥巴马更高地提升了国际预期。但他的兴趣主要(如果不是全部的话)集中在国内事务上,这是由外交政策反应决定的。斯诺登事件凸显了三大要素:美俄关系、美国在南美的影响,以及美国与欧洲的关系。

克里姆林宫处理斯诺登事件的手法,彰显了美俄关系的紧张状态。这个不幸的双边关系“重组”的后果就是,俄罗斯十分急切地欲维持其衬托美国的世界地位,这导致美俄双方众多的支持者重新回到了冷战思维。掉入这一陷阱的美国,为俄罗斯总统普京提供了用不尽的素材,使之赢得政治闪光点并巩固其国内地位。

普京将反美作为遏制国内异见的有效工具。美国国会批准的马格尼茨基法案被俄罗斯描述为美国的挑衅,克里姆林宫采取了禁止外国人领养俄罗斯孤儿等报复措施,赢得国内支持,有效地打击了国内反对者。

2011年北约领导的干预利比亚行动之后,克里姆林宫将此视为西方越界的又一例证,于是,俄罗斯在追求国际影响力方面变得更加积极了,当然主要是反对美国。最显然的是俄罗斯顽固地支持叙利亚的巴沙尔·阿萨德政权。俄罗斯以依法为由拒绝交出斯诺登,这让普京再次与奥巴马针锋相对——这一回,作为合法性和人权捍卫者的是俄罗斯。

放大这条妙计的是普京愤怒的呼声——俄罗斯不会允许斯诺登滞留国内,除非他停滞泄露“旨在伤害我们的美国伙伴”的情报。我看在俄罗斯安全部门的分析会上,普京不会反对幕后释放这些伤害。

此外,斯诺登事件增强了一种感觉:美国正在失去对南美的统治力。美国外交缺少关于拉美的战略愿景。奥巴马在2008年的当选使人们对这一地区也期望颇高,但其政府对拉美的方针至多只能算有所保留,时不时出些昏招。

中国对拉美的影响力大幅增加,但美国仍漠然视之。奥巴马5月的拉美之行表现出试图在亚太地区崛起的环境下振兴拉美关系的姿态。不幸的是,奥巴马必须收拾好第一个任期留下的烂摊子。

比如,美国毫无疑问是厄瓜多尔最大的贸易伙伴,占其对外贸易的三分之一强。但是,在面临厄瓜多尔可能为斯诺登提供庇护的局面时,美国感到了马上采取行动的必要,副总统拜登以个人名义向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表达了美国的意思,尽管奥巴马宣布他不会“不择手段”地引渡斯诺登。

美国官员威胁削减对厄瓜多尔的援助,2014年将只有区区1200万美元,这是更加拙劣的昏招。美国影响力的传统源泉——软实力、地区联盟和金融杠杆——都在枯竭。世界得到的信号是明确的:美国不再是它所应该是的地区大国。

最后,回到欧洲,奥巴马关于美国被控监视欧盟及其成员国问题的轻率态度,表明了美国的例外主义风头正劲。奥巴马非但没有承认欧洲担忧的合理性,反而认为这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我)向你们保证,在欧洲各国首都都有这样的人,他们即便不想知道我早餐吃了什么,至少也很有兴趣知道我在与他们的领导人会面后说了哪些要点。”

显然,获得关于欧洲盟友决策的更深层次的分析洞见,而不是光靠给德国总理默克尔带电话获得消息,这符合美国的利益。接受谍报是美国现实主义工具之一,我们欧洲人可以指望这一工具被合理使用。奥巴马对欧洲人关于监视如何进行的担忧不屑一顾,这表明了美国的一个最坏的习惯——对欧洲居高临下。

事实上,欧洲就美国情报行为提出过严重质疑,包括让合同工从事如此敏感的工作所体现的不专业性、对某些盟友(如英国和新西兰)采取不干涉方针而将其他盟友(包括大部分欧盟国家)降格为有必要监视的国家。

更具讽刺的是,在这个突发的不祥时刻,欧洲和美国正在打造自创立北约以来最重要的联合项目——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协定。为了协定的成功,欧洲对美国要求——应该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多点技巧和专业性、尊重它的伙伴,这种要求太过分了吗?

猜你喜欢
厄瓜多尔克里姆林宫美俄
气势磅礴的克里姆林宫(下)
22日,美俄领导人分别发表讲话
把克里姆林宫藏起来
美俄聚焦东南亚
在国内欣赏克里姆林宫博物馆的藏品
厄瓜多尔的奇特新物种
农民家的 “克里姆林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