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观察

2013-05-14 16:53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29期
关键词:李家正义舆论

李某某“轮奸案”:当事实卷进了舆论战

从今年2月到8月,李某某案猛料迭出,越来越热闹。套用一句流行语说:“看到这些,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8月6日,《京华时报》接到爆料,刊登了李某某案件的详细细节。该文提及,23岁的受害者杨某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行政秘书,在酒店兼职陪酒,她当晚喝醉后被李某某等人带离酒吧,后来曾多次表示要离开,但遭到李某某的殴打。李某某等人找了多家酒店,并用别人的身份证登记,最终实施了轮奸。最关键的是,李某某确实是第一个施暴的。

另外,其余四个同案犯的身份也有披露:今年23岁的王某,父母都是下岗工人,在酒店做行李员时与李相识;1995年出生的魏A和1996年出生的张某同为北京某重点中学的高中生;魏A开奥迪Q7,父亲是东北某公司经理;张某家境一般,父亲是教练;魏B是魏A的表兄弟,长春市某初三学生,父亲是个体户。寒假期间,魏B到北京探亲,李某某本来和父母在外地度假,特地飞回北京,参加魏A的派对,结果玩出了问题。

以上爆料,对公众来说可谓八卦到了点子上。然而,报纸上市不到三个小时,李某某的律师兰和即对此做出了回应和驳斥。

兰和认为,媒体从未对李家进行任何采访核实,在未经多方核实前提下,一味博人眼球,有失妥当。所谓内幕,乃杜撰;所谓细节,逻辑上难以自洽。更重要的是,爆料和报道倾向性过于明显,刻意刻画李某某暴力形象,坐实轮奸事实,内容貌似全面公允,实则暗自夹带私货,用意凶险。

兰和发问,该案很奇特的一个现象就是在每个关节点上,都会有相应的所谓事实和爆料通过得以貌似权威的发布,混淆视听,煽动社会情绪,对李某某等人进行未审先判。

然而,操控舆论、用意凶险的到底是谁呢?媒体虽然博眼球,但和李家并无夙愿,何苦单方面泼脏水?爆料人如果是受人指使,那指使他的人又是谁?即便是痛恨特权的网友借机泄愤,但真要这样有组织有预谋、冒着被李家起诉的风险去操控舆论,又似乎非案外人所为。到底是同案犯之间的互掐,还是受害者为自己争取权益?兰和并未言明。

正如兰和所说,此案暗潮涌动,有人为操控舆论的痕迹,舆论战用意明显。

不过,要说打舆论战,李某某一方也没少参与。在李某某案中,我们看到了李家人及其代理律师“剑走偏锋”式的发声,要么是被害人敲诈犯罪嫌疑人,要么是被害人是陪酒女等,甚至还放出不实消息说“法院已落实卖淫调查”。

李家的第四任律师兰和是记者出身。8月5日,他将自己受到死亡威胁的短信捅到媒体,并到警局报警。7月28日,李某某家长梦鸽明知不可为,却申请公开审理此案。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网络沸腾的民意,将矛头直指李某某,虚构他的年龄,虚构同案犯身份,即使在媒体上,失去理性的声音也大有市场。

无论此案有几方博弈,但在法院开庭前,提前对事实和性质进行舆论认定,等于提前把法院的活儿给包揽了。最基本的常识是,未经判决,即使确实是其本人实施了犯罪,我们也只能称之为犯罪嫌疑人。本案中,案情本身已经成了舆论战中的障眼法,对于罪行和定性,各方更应谨言慎行,而司法机关亦要警惕受舆论影响。

正如“人民法院网”8月6日评论所说,法律有独特的运行规则,正义的实现包含了实体和程序两方面的共生,片面的寻求正义只会让正义离我们愈加遥远。

追求正义的人们,还是静待李某某案开庭吧。沸腾的舆论,更要监督的是审理过程中的程序正义,而不仅案件本身。通过确定的、可预期的、明确的方式来实现我们对正义的追求——这才是“看得见的正义”。

调查

你支持开放二胎吗?

延宕数年的“单独二胎”(夫妻双方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可生育第二个孩子)政策,有望在近期重启,如进展顺利,将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试行;同时,关于2015年之后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也正在拟议中。

1 .你支持重启“单独二胎”吗?

2.如果政策允许,你会考虑生二胎吗?

3.开放二胎是利大于弊?

“我要炸建委”触犯刑法?

因在微博上发表“我要炸建委”的言论,歌手吴虹飞被警方先刑事拘留后行政拘留,于8月2日清晨获释。

1.吴虹飞言论触犯法律?

2.吴虹飞被拘留10日,罚款500元,冤不冤?

猜你喜欢
李家正义舆论
“称霸”试衣间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实践正义是否可以脱离理论正义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李家正 釉·画
数到一万捉迷藏
时钟是弯成一圈的尺子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