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群众舞蹈文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势——以安徽省泗县泗城镇老年大学舞蹈队为例*

2013-05-25 06:31孟凡翠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泗县舞蹈队老龄化

孟凡翠

(1.福建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2.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系,安徽 毫州 236800)

“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群众舞蹈文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以安徽省泗县泗城镇老年大学舞蹈队为例*

孟凡翠1,2

(1.福建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2.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系,安徽 毫州 236800)

笔者运用田野调查法以及访谈法和分析法,以安徽省泗县泗城镇老年大学舞蹈队为例,以对在“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并参照党的“十二五”规划目标,阐述了老年群体的舞蹈文化活动的特征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老龄化;群众舞蹈文化;特征;发展趋势

一、老龄化社会与城镇老年群众舞蹈文化的相关概念

所谓的“老龄化”指的是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我国的人口的“老龄化”以及“老龄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这么多的老年人口该如何度过自己的“老年”生活呢?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努力呢?在安徽省泗县老年大学的舞蹈队里活跃着一群快乐的“老年人”,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老年人的“朝气”,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窥见一群热爱舞蹈的老年人怎样为社会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安徽省泗县老年大学的舞蹈队是一支“群众性”的老年舞蹈队伍。“群众性舞蹈”是一种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的具有深厚群众文化基础的一种舞蹈形式,它与专业舞蹈是一种相对的概念。“群众舞蹈文化”是人们在职业外进行的一种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一种社会性舞蹈文化活动。根据所处的相对完整的地域性共同体来分,其形态类型可以分为农村群众舞蹈文化、集镇群众舞蹈文化、城市群众舞蹈文化、多民族地域民族群众文化等几个类型。其中“集镇群众舞蹈文化”兼具“城市型”与“农村型”,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方面,在推进健康有序的社会发展方面,有着其特殊的地方,在“集镇群众舞蹈文化”的群体里有一群人不容忽视,那就是老年人,君不见在公园、操场、工厂、马路边,在清晨与黄昏,广大的老年朋友伴随着各种风格的音乐在高兴的跳着,跳出一片吉祥和谐的美好图景。中国的集镇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县城镇,二是中心镇,三是一般集镇。“县城镇”的定义为:其所在位置一般处于全县的中心,位于水陆交通网络的交汇点,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1]。那么“县城”按照有关行政规定划分,是属于集镇行政级别。泗县泗城镇是泗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县政府所在地,所以泗县老年大学舞蹈队当属于“城镇”老年群众舞蹈性质,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发布的数据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 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可见城镇居民数量之大,老年人口占全国的人口之多。“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目标,因为“城镇”人口的综合性,我们可以探求老年群众舞蹈文化的特征与作用,从中可以窥见老年这一群体的舞蹈文化活动对我们和谐社会的营造、对我国当前“老龄化”社会的健康发展的作用。

二、老年群众舞蹈文化的特征

(一)群众性。“群众”泛指多数人,指的是“人民大众”,在《荀子·富国》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功名未成,则群众未县”,在《后汉书》中的《申屠刚传》中也有记载:“群众疑惑,人怀顾望”,可见“群众”在中国历来都是“众”的同义词。(1)参与舞蹈人员的大众性。通过泗县老年大学的队员人员来源看,既有城市型的人口又有农村型的人口,既有知识分子又有农民和工商业人口,在对泗县老年大学舞蹈队的调查中,笔者发现在队伍中既有退休的干部和知识分子,也有工商业经营者和自由工作人员,在队伍人员的组成上就具有“群众性”。群众推动和创造了“群众舞蹈文化”,使之具有“群众”性的精神自由,并具有了发展的内力。(2)所进行的舞蹈文化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具有自我性,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在精神生活上有所要求,在城镇这一综合了城市与农村人口的地域里,人们在精神层面、在舞蹈文化层面必然有所体现,在泗县老年大学舞蹈队所进行的文化活动中,我们发现她们所跳的舞蹈都是自己选择的,都是自己喜欢的舞蹈,比如《好日子》、《花鼓灯》、《青藏高原》、《老来乐》等,既具有农村人的“土”,又有城市人的“洋”。(3)与专业舞蹈团体相对。队员们参加舞蹈队不是为了能成为专业的舞蹈家,通过笔者调查,队员们参加舞蹈队的目的是出于爱好,是为了“强身健体”、“老有所为”。这些老年人的身材也不是专业院校所规定的,在身体能力上也没有那么多的要求。

(二)具有强烈的民族倾向性。“民族性”是由于所处的地理条件以及历史的传承性所决定的,它表现在外在以及内在两个方面,外在的是舞蹈表现出来的形式,内在的是民族性格、心理和情感。泗县泗城镇属于中国淮北大地上的一个小城镇,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泗县老年大学所跳的曲目在外在的形式上都具有民族性,比如所跳曲目《好日子》、《花鼓灯》等,都极具民族性,老年朋友们用她们的舞蹈跳出自己的心声,跳出作为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这些舞蹈曲目代表了人们的精神风貌,在当今“和谐”社会的主题下,人们在生存及发展中,在城镇这样一个既封闭又开放的地理和社会物质文化条件前提下,是人们的文化层次及表现出来的形式的反映。在现代化交通工具,尤其是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工具的影响下,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影响之下,各民族优秀的舞蹈曲目被互相学习,比如泗县属于汉族人聚居的地方,但是,老年大学的队员们把西藏的藏族舞蹈《青藏高原》也跳得很有味道。在民族性格、心理和情感方面,在所选取的舞蹈曲目上,例如《花鼓灯》是淮河流域的代表作,表现了淮河流域儿女的兼具南北风韵的性格和情感。在老年这一群体中他们的爱好和观点具有共同性,彼此之间感情深厚并以此为纽带,在行为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在生活阅历的积淀下,在生存土壤的地域下,在相对独立而封闭的生态环境下,在物质生活和生产的模式下,所具有的“民族”情节必有所表现,在所进行的舞蹈文化中,必然会把“民族性”表达出来。

三、城镇老年舞蹈文化的发展趋势

(一)艺术审美的大众化传播及对优秀传统民族舞蹈继承的发展趋势

审美,即是对美的欣赏。人们在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活动时,在感知觉等方面便会被激发和活跃起来,最终会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获得一种“为之兴感怡悦”的审美感受和精神上的“美感教育”。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具有代表性的舞种,在群众性的参与下,优秀的舞蹈被传播。例如泗县老年大学跳的舞蹈中,不仅有汉族舞还有藏族舞等不同民族的舞蹈,她们不仅表现本地区和地域的舞蹈,也将外族舞蹈创造性的“同化”了,精心地创造能被自身消化吸收的来自于各民族特色的群众舞蹈文化形式出来。舞蹈者将美的舞蹈展现出来,欣赏者从中从中认识美、热爱美,追求美、继承美。在审美的过程中,大众审美的文化传播的目的达到了,在审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优秀的民族歌舞给人情绪上的激动和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同时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二)对幸福的老年生活反映的发展趋势

《毛诗序》中用“手舞足蹈”来反映人们的情感,人们在精神上十分兴奋和高兴的状态下,才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人范大成这样描写人民群众的“村田乐”: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村田簔笠野,街市管弦清。可见“舞蹈”是人民群众表达情感的一种最直接的艺术方式。对于欣赏者来说,欣赏者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不仅会被感染,同时,也会随着理性思维的参与,会对舞蹈艺术作品产生理解与认识。正如王朝闻所说的那样:“在艺术欣赏中感觉与理解、情感与认识是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的,而且只有当感觉是伴随着理解的情感,才能有真正的欣赏活动存在。”[2]当老年朋友们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跳出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的同时,在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便会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情感”与“理解”在舞蹈中得到交流,如泗县老年大学的老年朋友们跳的舞蹈《好日子》,跳出了自己幸福的生活,同时也让欣赏者在“感受”的同时,也“理解”了这种情感,那么,城镇老年人这一群体的幸福生活,便得到了反映。舞蹈艺术是人类生存样式的反映以及自我完善的生活状态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在舞蹈这种艺术形式的参与下,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反映,在老年舞蹈的形式下,我们在当今“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看到的是老年人的幸福生活。老年学研究证明,一个国家老年健康文化的底蕴丰富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老年群体用舞蹈表达出内心的喜悦,释放着对生命、对生活的热情,体现着乐观、积极、健康的心态,从而体现了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图1 老年朋友在爱心助学捐赠会上的演出

图2 老年舞蹈队在训练中

(三)政治宣传组织的发展趋势

“群众文化”这一专有名词,在有记载的文献中最早出现于解放前的苏区,在1932年5月的中共江西省委的《关于四个月的工作报告》中:“对于最紧急的群众文化政治工作,还未引起注意”[3],可见,“群众文化”在还未解放前就与政治联系在一起了。在当前“老龄化”的社会大背景下,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水平,舞蹈用其身体的语言,在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理性的思考、精神的力量、情感的共鸣,讴歌了生活的时代,使党的思想教育更加深入人心。例如在当时的解放战争年代的舞蹈《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就在政治思想方面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人以振奋,使人们更具有革命的力量。这种政治力量在中国古代就有之,例如在周代就有一个乐舞名曰《大武》,表现了周武王的威武,描写了周武王出兵、灭商、进军南方、平定边疆、赞美周武王等情节,统治阶级用这种舞蹈作为治国安邦的手段和工具。在当今“和谐”社会下,老年人的舞蹈是老年人一生知识、经验、智慧和技能的结晶,是老年人的社会价值的体现,是党和政府对老年人关心的体现,是“十二五”规划中,“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体现,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体现,老年人充分参与到政治生活中,例如泗县老年大学舞蹈队的队员们经常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如“文艺下乡”、“资助贫困学子助学活动”等,讴歌时代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通过这群有理想有追求的老年朋友们我们也看到了其政治宣传组织的功用。

[1]郑永富.群众文化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81.

[2]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96.

[3]郑永富.群众文化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J722.21

A

2095-4654(2013)1-0128-03

2012-11-19

猜你喜欢
泗县舞蹈队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姐妹舞蹈队掠影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一支舞蹈队的式微
安徽泗县:山芋让村庄发展更红火
安徽泗县:“扶贫瓜”走进城市餐桌
Top Republic of Korea's animal rights group slammed for destroying dogs
金发舞蹈队
我愿意
——献给地震灾区的志愿者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