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目标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2013-05-30 04:52李京晶
科技致富向导 2013年8期
关键词:举措

李京晶

【摘 要】本文通过介绍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例、中央与地方财权关系、政府的财政偏好效应等方面分析了财政性教育经费达不到GDP4%的原因,并建议通过扩宽筹资渠道、落实地方责任制、公开教育经费的途径解决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

【关键词】财政性教育经费;GDP4%;举措

1.教育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分析

1.1教育与经济的联系

舒尔茨在《教育和经济增长》一文中,用教育投资增长收益率的方法估算出1957年美国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中国学者也计算出1999 年中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6.92%。教育不像科技成果能够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它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增长:第一种是教育投入增加了教育消费从而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第二种是教育投入直接推动科技进步来促进经济增长;三是通过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1.2增加教育投入的必要性

近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总量不断增加,然而教育投入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却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水平。教育投入成为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的基础性投资。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的那样: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2004 年以来, 我国逐步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但是从教育发展供需来看,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 义务教育资源在区域间、 城乡间分配不均衡等等。经费不足依然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争取2012 年达到4%成为促进教育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课题。

2.教育经费达不到GDP4%的原因分析

2.1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例过低

尽管这些年教育支出呈不断增长趋势,预算内教育支出增长程度较低使得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一直没有达到到GDP的4%。我国教育预算内支出及教育支出比同期财政收入和GDP的增长幅度高。教育支出从1998年到2008男增长了4.92 倍。从2949亿元增长到14500 亿元.。而预算内教育支出更从1998 年的2032亿元增长到 2008年的10449 亿元 ,增长了5.14 倍。预算内教育支出按2007年的8280 亿元来算,占到了GDP 的3.36%。尽管政府这些年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总量,但财政性教育支出将近10 年仍然没有达到占GDP4% 的保准。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过低成为主要原因。我国的经济改革这些年不断的放权, 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例也呈下降的趋势,,从1998 年到2006 年, 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例持续多年低于20%,财政性教育经费GDP 占比达不到4%的现象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过低有直接关联。

2.2中央与地方财权不明现象

目前,我国的财政收入主要分国家与地方两部分,地方财政收入又分为中央转移支付及地方收入,地方GDP 与财政收入在统计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其次,相对于全国而言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但地方的教育费用与地方产业结构等联系紧密。2009年中央级财政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52.4%,地方性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47.6%,税改使得国税比例相对于地税比例增加,地方可能在中央加大对教育比例的投入时减少自身的投入,这样地方教育经费的GDP占比可能就一直达不到标准。地方教育经费不足的原因也与中央和地方事权与财权划分不对等有关。实行分税制改革后,2008年地方性财政收入占全国比例还不到50%。然而从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分析,地方财政支出20多年来一直维持在70%左右,2008年约达到80%。这表明我国的财权虽上收至中央,地方政府的事权却没有相应的减少,导致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达标问题上压力沉重。

2.3地方政府的财政偏好效应

我国财政分权体制的实施使得在财权上地方政府可以在事权范围内根据其偏好分配财力,一方面,政府官员有可能局部利益出发而忽视整体利益;另一方面,政府的财政行为可能在资源配置方面逐利。尤其在一切让位于经济的发展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支出更容易忽视科教文卫等事业的发展,使得财政生产性公共支出和民生性公共支出产生失衡现象。教育法中要求的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很多地方也还没有实现,仅2008年就有24个省份没达到预算内教育拨款的标准。

3.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举措

3.1扩宽筹资渠道,增加财政收入

2008 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到了10449. 6亿元,其中企办校和校办产业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仅占 0. 7%。可见,要实现4%目标,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还要拓宽投资渠道,逐渐增加财政教育投入。近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内外资企业统一征收教育费附加费,提高地方教育附加费征收标准。地方政府应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 来征收专项用于教育事业的教育费附加。内外资企业都要增收一定比例的附加费;提高依照三税征收地方教育附加的比重;统筹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教育;从彩票、公益金中增加安排用于教育支出;各级发展和改革部门掌握的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明确一定比例用于教育;除此之外,教育部门以及学校通过发挥自身人才和科研的优势,赢得更多的政府财政性教育投入。积极主动参与当地经济建设。通过多种筹资方式保证财政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

3.2中央统领全局,落实地方责任制

先由我国2013 年GDP的总量来推导占4% 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总量,再根据各地在校生规模和生均经费标准推导出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央根据具体情况,对努力程度不够的地方给予监督和检查,对努力后仍然达不到指标的地方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和帮助,在年终为了确保决算达到目标要求,依据GDP的实际情况再对预算进行调整,并且通过分析主客观因素找出未达标的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奖励或者给予惩罚。完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还要靠继续进行财政改革,建立财事权对应的体制,增强地方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服务能力等措施。依据地方政府的各自的情况,通过使中央与地方共享税比例和地方税收基数降低等手段,使地方财政的收入结构得到优化,并降低中央财政集中程度,努力将其占全国财政收入控制在50%以下。

3.3公开教育经费,加强监督管理

首先4%这个指标具体化、公开化。财政部应该公布每一财政年度教育经费的构成及细节,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其他财源分别拨多少经费到哪些部门,这些部门如何分配这经费。一个县的民众都可以随时查到本县的教育经费来自哪些方面,一共有多少钱,学校的教师和家长更应该能查到这些数字。这样可防止教育部门滋生腐败的土壤。财政分权后,在地方政府预算外和制度外收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预算对地方政府的约束程度降低,从而使得地方政府支出的随意性不断增强。这样就需要将发展教育事业的数量和质量等指标归入干部考核体系,以此促使地方政府按时实现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4%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秦福利.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GDP4%的若干思考[J].高教研究,2011,(5).

[2]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举措
浅谈新时期大学生独立性的养成
浅析舞台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浅析湖北省电子商务支付服务业发展问题及举措
激活民营经济活力研究
关于不动产登记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
职业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浅析